不要叫我外籍新娘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
定價:280
NT $ 136 ~ 252
  • 作者:夏曉鵑
  • 出版社:左岸文化
  • 出版日期:2005-09-0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174062
  • ISBN13:9789867174062
  • 裝訂:平裝 / 217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我都是老娘了,還叫我新娘!」

  外籍新娘是一種歧視性的稱呼,背後代表的是一群沒有生活能力、沒有經濟生產力、佔用台灣(移入國)資源的東南亞女性。但是,幾個世代以前,我們台灣人不曾也希望自己的姊妹「嫁給米國人!」也希望對方可以善待我們的姊妹。如今,台灣成了東南亞女性想望的富裕國度,但當她們移入台灣之後的生活,卻是那樣的艱難。

  入出境與入籍法等相關規定,對「外籍新娘」是相當不利的,她們被限制而無法在台工作,然而他們在台灣的家庭卻常是工人階級;在以身份證資格為社會福利基礎的台灣社會中,冗長的等待期間,讓她們無法獲得社會制度的支持;取得身份證之後,依然沒有擔任公職的權力。如果在未取得入籍之前就訴請離婚,將會被遣返回國,探視孩子的權利也掌握在夫家手中,正因為台灣將「外籍新娘」視為台灣配偶及子女的「依親者」(不是法律上獨立的人),因此,也才使得她們往往被夫家控制,更加深性別權力的不平等。

  新的規定更要求「外籍新娘」在取得本國國籍之前必須通過語言的測驗,可是我們卻沒有周全的配套措施,幫助她們學習新的語言與文化,如同《少數群體的權利》一書的作者金里卡所質問的「到底哪些政策能幫助移民學習主流語言?」

  因為婚姻關係來到異國生活的「外籍新娘」,被歸咎為產出下一代素質低落的「新台灣之子」,但事實上是語言的不適應,和本國語為尊的環境,讓她們不敢與孩子溝通,連她們身上豐富的越南童謠、泰國兒歌都不敢教與她們最親近的孩子。政府也安排她們不斷的產檢,彷彿她們的身體是可疑的、不健康的,透過國家權力確保「國力」的強健,在在顯示對東南亞女性的歧視與偏見。

  這一次,她們決定站出來,不再讓台灣的媒體形塑她們為「等待救援的弱者」,她們不再滿足於安靜地在家當個賢妻良母,新的移民環境激發出她們新的潛力,在南洋姊妹會的識字班訓練之後,她們是一群通譯人,她們學習在家鄉可能一輩子也學不到的「發聲」,拋開「外籍新娘」的污名,她們自許為是「新移民女性」

本書特色

1.主編夏曉鵑教授是研究「外籍新娘」的學者,結合族群與女性主義的議題,多年投入「南洋姊妹會」的成立與推動,從最基本的「識字」開始,培力新移民女性自己的聲音。

2.書內圖文並茂,有「外籍新娘」自己的繪本、插畫和心情故事,不同於台灣媒體的大肆悲情化。

作者簡介

夏曉鵑教授
  曾出版廣為流傳的《流離尋岸——資本主義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為國內探討移民問題、性別、族群、勞動的重要學者。目前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的社長。

 

目錄

篇一 總論╱夏曉鵑

篇二 一個現在才說的故事

  • 之一 請不要叫我「外籍新娘」╱黎雪玲(來自印尼)
  • 之二 流浪女的故事╱王小英口述(來自緬甸)
  • 之三 請不要叫我「大陸新娘」╱蕭冬梅(來自中國)
  • 之四 一個現在才說的故事╱陳翠薇(來自越南)
  • 之五 姊妹們的夢想╱蘇科雅(來自柬埔寨)
  • 之六 我的台灣生活╱徐茂珍(來自中國)
  • 之七 牽手╱小燕子(來自中國)
  • 之八 我的孩子並不笨╱林金惠(來自越南)
  • 之九 我的台灣路╱謝紅梅(來自中國)
  • 之十 一棵樹╱李菲莉(來自菲律賓)
  • 之十一 夢想成真╱阮氏梅芳(來自越南)
  • 之十二 姊妹們,不要怕!╱娟舒潔(來自柬埔寨)
  • 之十三 我們的娘家╱王美春
  • 之十四 請媒體尊重我們╱黃莉莉(來自印尼)
  • 之十五 南洋姊妹們對國籍法的看法╱邱雅青(來自泰國)
  • 之十六 生命的力量╱謝婷(來自中國)

    篇三 那段陪伴與成長的日子

  • 之一 妹妹啊,姊姊就在你身邊╱蔡順柔
  • 之二 「南洋.台灣.姊妹情」做伙玩戲的心情故事╱孫華瑛
  • 之三 在地多元文化的實踐──從美濃「外籍新娘」識字班到南洋台灣姊妹會╱邱靜慧
  • 之四 迎風搖曳的椰子樹╱吳怡佩
  • 之五 南洋菸樓夢╱謝桂英
  • 之六 那段陪伴與成長的日子╱羅秀英
  • 之七 女人疼惜女人╱杜淑霞
  • 之八 南洋姊妹,台灣寶貝──永和社大「認識台灣的好鄰居—南洋文化」學習有感╱張正
  • 之九 從鄉村到都市╱林詩涵

    篇四 我們會是一家人?

  • 之一「我們的」法律,「她們的」命運—─台灣法律如何歧視外籍與大陸配偶╱廖元豪
  • 之二 我們會是一家人?!╱陳雪慧
  • 之三 性別與國族——從女性主義觀點解讀新移民女性現象╱王君琳
  • 之四 發展與多元─談新台灣之子發展與新移民女性╱張明慧
 

顧忠華(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

  一本書可以承載多少複雜的感情?《社大文庫》出版這本〈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字裡行間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真情,有吶喊、有憤怒,但也有溫暖、有滿足,最重要的,有一群學者仗義執言,更有許多社區大學的伙伴們,真心真意地接納、疼惜新移入的朋友。本書中豐富的感情加上理性的論述,反映了台灣近幾年來不容忽視的人口結構變遷,也就是每三對新婚夫妻中,就有一對配偶之一不是本地人,而來自「異鄉」,不管是中國,還是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緬甸、柬埔寨、或其他地區,而在新出生的嬰兒中,超過百分之十三的比例是由非本國籍的母親所生(請參考本書王君琳文章),這些都將在台灣繼續生活、成長的一群人,難道永遠是「外人」嗎?台灣過去有沿用下來的「本省人」、「外省人」刻板區分,造成了不少莫須有的族群糾葛,現在卻仍然在製造新的標籤,作為給予差別待遇的識別機制。我們是否應該想一想,如果是自己被貼上標籤,一輩子洗刷不掉,甚至像住了十幾年、撫養「台灣之子」長大的媽媽,還被稱作「外籍新娘」,難道不會憤憤不平、起而「嗆聲」嗎?

  在社會學的分析中,向來注重「集體」的現象,因此很早便發現到「我群」和「他群」的分類方式,經常會形成社會衝突的界線,但是這種分類其實是「人造」的,不是理所當然的,大多數時候,將人口分類是國家為了方便管理而設計,各種相關的規章制度更有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目的,個人的權益往往就被犧牲了。不過,如本書所呈現,每一位個別的當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妻子、媳婦和媽媽,她們所表達的感受和心願,就跟台灣大多數的妻子、媳婦和媽媽差不多,希望被愛、被尊重、被好好對待。如果台灣不能成為這些妻子、媳婦、媽媽和她們所生子女的「新故鄉」,那麼又如何稱得上是「人權立國」、「公民社會」呢?特別在論述部份,本書編者夏曉鵑教授、作者廖元豪教授以及幾位非營利組織工作者長年投入為這群妻子、媳婦和媽媽爭取權益的運動,他們以「愛之深、責之切」的態度,具體地批判了現存的政策、法令及行政措施,很值得政府及民間一同來省思:台灣原來便是一代代移民組成的社會,除了原住民之外,可說都是「移民之子」,那麼為什麼在心態上卻會出現排斥與歧視,令新移民感覺到台灣社會並不是很友善的對待他們呢?

  我個人認為,台灣的教育向來忽視「群育」及「公民教育」,以致一般國民缺乏公民素養,遑論具備多元文化的價值觀,這使得社會上充斥著偏差的自我中心主義,無法設身處地理解弱勢族群的處境,同時台灣的媒體也一再強化刻板印象,不願意努力發掘真相,還許多新移民一個公道。在如此不盡公平的氣氛中,社區大學不只希望創造一個溝通平台,讓新移民有機會交流資訊與經驗,協助彼此適應異鄉生活,還期待社區大學能夠喚起台灣社會的良知與勇氣,鼓勵更多人站出來──包括新移民自己──為打造合理、友善的制度與環境共同發聲。我們仍然相信,即使過去存在某些普遍的偏見,但是大部份台灣人民絕對是善良並充滿正義感的,只要大家明白,善待新移民等於是善待自己的未來,因為當新移民能夠安居樂業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他們的耕耘才會結出更多的收獲,與所有人共享。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策劃這本書的出版,一方面感謝每一篇文章的作者,另一方面也祝願台灣的新移民都擁有幸福的歸宿,像過去一代代的移民般,讓台灣成為真正的「樂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9
    $136
  2.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