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歷史

公司的歷史
定價:280
NT $ 55 ~ 252
  • 作者:米可斯維特伍爾得禮奇
  • 譯者:夏荷立
  • 出版社:左岸文化
  • 出版日期:2005-09-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174038
  • ISBN13:9789867174031
  • 裝訂:平裝 / 29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最偉大的商業概念,最好看的商業傳奇!
  「公司」如何被發明出來?如何成為全世界最有權力的組織?

  它一開始是由政府贊助的慈善事業
  亞當.斯密曾批評它過時與無能
  它帶來了股票市場與大英帝國
  中國與伊斯蘭世界因為沒有它而落後西方
  老羅斯福說它是應受到監管的現代文明必備工具
  洛克斐勒說它是大自然與上帝的法則運作的結果
  反全球化人士在街上抗議它是跨國毒藥
  杜拉克說它是第一個能在中央政府之外建立權力中心的機構
  它是沒有靈魂的永生組織,被要求負起社會責任
  它改善了市井小民的生活水準,汽車不再是有錢人的享受
  沒有它,人類的歷史將會徹底改寫!

  不論好壞,「公司」是歷史上最重要的觸媒轉化劑。它是一部強力發動機,深入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舉凡金錢、貨物、人類和文化無一不被捲入,經過重新組合,再吐出來。

  這個世界上有哪一項發明,可以成長到無限大規模,存在許久呢?除了它,有誰能夠為我們帶來股票市場與大英帝國?還有企業人、工業鎮、上班時間?迪士尼化、麥當勞式,更別提可口可樂殖民主義?

  經過多次突變,公司一再挑起論戰,而政府總是努力想要將它收編。雖然馬克思早已作古,無政府主義者可能在街上鬧事,當今公司對全球所產生的影響力可謂舉世無雙,無人能及,因此去了解這個龐然大物以及它的源起,顯得比任何時候都要迫切。兩位受到各方稱讚的作者應此需求執筆為文,寫出這本看似輕薄、實則範圍極廣且深具洞察力的大作。

作者簡介

約翰‧米可斯維特(John Micklethwait)

  《經濟學人》編輯,負責審編所有跟美國有關的報導,之前是紐約分社社長,建立駐洛杉磯辦公室,他曾獲得英國的金融報導獎:溫考特獎(Wincott Award)。常受邀上CNN、BBC等電視節目,為《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衛報》等撰稿。

  亞德里安‧伍爾得禮奇(Adrian Wooldridge),《經濟學人》華府分社社長,曾任該雜誌的管理版記者、美國西岸記者與英國記者。牛津大學博士,專長美國政治、經濟分析、社會政策等。他與米可斯維特曾合寫《完美大未來:全球化機遇與挑戰》和《企業巫醫》等暢銷書。

譯者簡介

夏荷立

  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新聞大傳所碩士。曾任職雜誌社與出版社,現為自由編譯。譯有《哪個不想出人頭地》、《智賣智誇》、《老是換工作也不是辦法!》、《直話巧說溝通更有力》等書。

得獎與推薦記錄

  美國《商業週刊》2003年度十大商業好書

  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紐約時報書評等國外媒體 一致推薦!

  許士軍(元智大學講座教授)、湯明哲(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陳鳳馨(財經節目主持人)、蔡詩萍(作家兼財經節目主持人) 強力推薦!

  歷史上最偉大的商業創新是「公司」的制度。要了解公司的起源和變遷,本書的確是傑作。——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 湯明哲

  作者……功力之深、思路之清晰,以及知識之淵博與處理複雜資料之能力,令人嘆為觀止。——元智大學講座教授 許士軍

  兩位作者以活潑、機智的文筆講述這段公司的故事。對此主題有興趣的人都值得一讀。——《華爾街日報》

  《公司的歷史》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商業史,簡短卻充滿豐富的知識。兩位作者……有力地證明現代公司是推動工業革命的一個重要創新。——《華盛頓郵報》

  《公司的歷史》是一本精采簡潔的好書,述說一個至今仍支配我們生活的概念。讀者在短短幾小時內就能看完這段完整的歷史,獲得寶貴的知識並洞悉未來。——《紐約時報書評》

  這是一段現代公司從過去到未來的壯觀、刺激的旅程。——《洛杉磯時報》

  太傑出了……自由市場的信奉者或反對者都能從這本書獲益良多。——《舊金山紀事報》

 

目錄

引言:烏托邦股份有限公司

1.商人與專賣者(西元前3000年至西元1500年)
古代西方的商業組織╱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商業組織╱義大利的商人企業╱達提尼的資料庫╱法人與行會

2.帝國主義者與投機份子(1500至1750年)
尊貴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一個帝國中的帝國╱駱約翰是財神?╱南海泡沫中的愚人╱徒具身體,沒有靈魂

3.痛苦而漫長的誕生期(1750至1862年)
奴隸販子與工業家╱美國早期的公司╱解放公司╱科技效應╱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辯論╱這些小小共和國

4.美國大型公司的崛起(1862至1913年)
鐵路來了╱走在製造業之前的零售業╱一個屋簷下╱工會的反彈╱為什麼美國沒有社會主義?

5.大型公司在英國、德國與日本的崛起(1850至1950年)
英國為何沒有善用公司?╱少數的英國大型企業╱德國企業的崛起╱日本的財閥

6.管理資本主義的勝利(1913至1975年)
史隆的革命╱經理人上台╱有關公司的三大爭論╱企業帝國主義╱組織人當道

7.公司的矛盾爭議(1975至2002年)
歡迎公司──民營化時代的到來╱公司的細分化╱旭日東升的啟示╱華爾街的野蠻人╱矽谷傳奇╱細分化、扁平化與無國界╱調控式資本主義╱恩隆案之後

8.無遠弗屆的影響力:跨國公司(1850至2002年)
首次出擊,名揚四海╱自成一個王國╱多元文化的跨國公司╱不討人喜歡的大

結論:公司的未來

 

【大標】一部縱貫五千年的「公司」滄桑史

元智大學講座教授、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 許士軍

【中標】一種唯有家庭可以相提並論的人類組織

  在一般人心目中,所謂「公司」,乃是一種平常不過的名稱,只要是做生意的,幾乎都是這個或那個公司之類。然而,讀了這本書才發現,歷史上某些國家或社會的重大事件和轉折,居然和當時人們是否採行「公司」組織這件事有關。譬如,依本書所載,截至十八世紀為止,中國和阿拉伯人在製造和貿易上領先西方,中國製造工廠規模超過西方任何一家工廠;譬如以鋼?生產而言,早在十一世紀時,中國年產量已達十二萬五千噸,這是歐洲七百年後才趕上的水準。然而到了十八世紀以後,西方取得領先地位,主要原因竟然在於西方在這階段發展出公司這種組織。

  同樣的,再以西方本身而言,在第一次大戰前夕,美國製造業產值占全世界工業產出的百分之三十六,遠超於德國之百分之十六和英國之百分之十四。探究其背後原因,也和美國在此之前,隨著兩洋間?路之貫通,帶動了大型公司的崛起有關。有了這種組織,使得美國得以透過資本市場和管理能力的發展,大大增加其生產能力。不過再就英、德、日等國而言,書中發現它們經濟之興起與強大,也和採行公司組織的軌跡相呼應。無怪乎本書兩位作者探究公司對於一國──甚至世界──所發生的作用後,不禁感嘆,人類社會中最重要的組織,不是國家、公社、政黨、教堂或莊園,而是公司;唯一能夠和公司相提並論的恐怕是家庭,這可說是相當驚人的言論。

【中標】一種政治的產物

  具體言之,利用公司做為一種組織型態以擔負某些任務,它具有幾個自然人或其他組織型態所不及的優勢。首先,它被賦予法人地位,因此不受自然人生老病死的困扼,得以永續經營,提供事業持續發展之基礎。第二,它透過股份方式,發行大量股份,讓廣大投資者參與,集腋成裘,擴大資金實力。第三、在有限責任的保障下,它使投資者與公司的關係單純化,降低參與風險,有利於事業的發展。

  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這種組織在不同國家或社會中,不但發展有先有後,而且在實質上所代表的意義、扮演的角色,也有顯著差異?依據本書的分析,主要原因在於公司乃是政治的一種產物,公司所獲的特權乃是由國家或政府機關所賦予,建立在某種特許地位上。早期來說,它的「法人」地位──不管是指羅馬人的「社團」,或是威尼斯的「聯合會」──都是經由政府的特許或認可而獲得的。就是在近代美國,整個十九世紀內,只要立法機關認定某個法人未善盡它的責任義務,就可撤銷前所賦予的特許權;而最近美國國會通過的「沙氏法案」(Sarbanes-Oxley Act),所帶給公司組織的影響仍然威力無窮。這樣一來,各國所發展的公司組織自然會隨著本身政治理念和結構的差異而呈現不同的內涵。

  不過這種情勢已隨著跨國企業出現而發生重大變化,國家的界線失去其限制作用,使企業得以游走各國之間,經由選擇投資地點做為籌碼,換取地主國的優惠或讓步。在這情形下,公司對於政府也不再是完全俯首聽命,二者之間的角力構成本書中一再出現的主題。

【中標】時空轉變各有特色

  從公司的基本性質看來,它所涉及的,絕非如一般人觀念中屬於單純的經濟或管理問題,而有其十分複雜的背景。從歷史發展來看,它和人類經濟和通商活動、地理探險、海外擴張、政府稅收以及技術發展與教育各種因素糾纏在一起。令人感佩的是,本書作者能在這些複雜的因素中抽絲剝繭、理出頭緒,使得讀者可以了解,何以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公司有不同的角色、地位和面貌,而非一個單純不變的概念和型態。

  譬如在有關公司所追求的是「誰的利益」這一點上,不同國家就採取了不同理念。一方面,有美國所採取的「stockholder capitalism」,所重視的乃是股東的利益;相形之下,在歐洲和日本,人們強調公司必須兼顧股東以外的利害關係人的利益,被稱為「stakeholder capitalism」。不過,即使歐日之間又有不同,例如在德國,人們認為,為了國家利益,可以容忍公司之間建立不利於競爭的合作關係,同時也賦予工會較高的地位;但在日本,一般公司卻具有濃厚的家族企業色彩。

【中標】長達五千年的歷史剖析

  整體而言,這本書企圖從上述複雜的歷史脈絡中理出公司這種組織演變的傳承和蛻變歷程。從縱的面向說,始自紀元前三○○○年居住於兩河流域的蘇美人與其後的亞述人時代,當時投資人透過合夥協議委由商人從事商業活動,然後分享收益。本書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中,基本上採取以美國為正朔的立場,將公司的發展劃分為:(一)紀元前三○○○至西元一五○○年,(二)一五○○至一七五○年,(三)一七五○至一八六二年,(四)一八六二至一九一三年,(五)一九一三至一九七五年,以及(六)一九七五至二○○二年等六個階段,分別加以剖析。但是,除此之外,書中另設兩章,分別討論與上述斷代史重疊的兩個課題:一是有關美國以外的英、德、日三國大型企業的崛起(一八五○至一九五○年),一是有關跨國企業的發展(一八五○至二○○二年)。作者在這歷史長河中,分析公司組織發展的脈絡和源由,其中涉及事物層面之廣、人物之眾多,以及因果關係之錯綜複雜,充分顯示所下功力之深、思路之清晰,以及知識之淵博與處理複雜資料之能力,令人嘆為觀止。

【中標】交易成本理論的探討

  本書除了如上所述探討公司的政治本質外,也就它的經濟和管理兩個層次進行分析。在經濟層次,它所引用的主要是一九九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寇斯(Ronald H. Coase)所提出的「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理論。依這項理論,企業──當然包括公司──組織之形成,乃為了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也就是說,某種業務活動之所以被納入組織內進行,是因如此所節省的「外部市場交易成本」高於所增加的「內部管理協調成本」。這時,由組織的看得見的手來從事這種業務活動,比依靠──如亞當.斯密所稱的──那隻看不見的手來得有效。

  不過,兩位作者也指出,隨著外界環境科技發展的變化,交易成本顯著降低,大大減少採取「內部化」的利益;同時今後企業所賴以生存和獲利的來源,並不完全在於降低成本,而在於是否掌握某方面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的優勢。這種情勢下,流行的做法反而是企業儘量將自己不具核心競爭力的業務活動外包,或乾脆放棄。作者發現,自從一九七○年以後,規模龐大「反倒變成缺乏彈性的代名詞」,「大型公司比過去更容易破產;一九七四年的前百大公司到了二○○○年消失大半,或是被收購,或是倒閉。」然而核心競爭力乃建立在「知識工作者」的能力以及創新變革的速度上,一個連帶的結果就是造成麥肯鍚這種顧問諮詢業的蓬勃發展。

【中標】杜拉克的公司概念

  值得指出的是,本書作者在討論有關公司發展的過程中,大量引用各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他們所提供的書單對於有興趣的讀者無疑有極大幫助。在這眾多經典之作中,他們特別推崇杜拉克於一九四六年發表的《企業的概念》(The Concept of Corporation)。顧名思義,這本書顯然也是針對「公司」這一組織而寫,然而它之所以不同,在於它是針對當時最大的企業通用汽車,從內部觀察它如何實際運作,予以深入描述。這本書之特具意義,在於它是第一本提出「組織」概念並賦予「管理」的特定功能的書。杜拉克指出,當時通用公司所採取的「事業部」(divisionalized)組織方式,乃是一種應用於大型公司最有效的分權管理制度。

  杜拉克早在五十年前已看出,大公司之存在並不是做為創造利潤的載具而已,它還有更高層的使命和意義,就是為了體現美國社會諸如公平正義以及尊重個人地位和功能這類基本信念。具體而言,公司為了實現這種理想,應該讓每個員工都能在工作中體驗到個人的重要性和獨特性,並因此獲得滿足。類似這種想法,和早期主張科學管理者那種將個人貶為生產程序中的工具或零配件的想法,顯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中標】公司的未來

  最後,做為一本探討公司歷史發展的書,作者不可能不針對這一重要人類制度的未來走向發表看法。他們根本不相信目前那一批反全球化人士的危言聳聽,說什麼公司的發展將使這個世界落入少數幾家巨無霸型企業之手。因為數據顯示──如未來學者奈思比(John Naisbitt)所言──全球經濟愈擴張,規模愈小的個體反而有愈大的影響力;未來的大企業必然愈來愈難和反應敏捷的小公司競爭。

  最後,隨著所謂「網絡系統」時代的到來,兩位作者預見:公司愈來愈不「組織化」;或是說,大型組織解體而分為較小的組織單位或創業者。到這時候,所謂的公司,已經成為一種被形容為「不具邊界」、「像變形蟲似」的一種鬆散關係而已。

  一部長達五千年的公司歷史,竟然會走到這一地步,令人不禁有一種又驚奇、又滄桑的感慨!

 

內容連載

第六章 管理資本主義的勝利(一九一三至一九七五年)

一次大戰爆發時,大型公司已經成了美國社會中不可或缺的機構:它是史上經濟成長最快速時期的動力,也是主導政治領域的要角,更是將美國從「島嶼社區」型的社會變成具有同質性的國家共同體的關鍵因素。由於美國人欣然接受了公司這個特殊的機構,才從此展開一個屬於美國人的世紀。

不同型態的公司在世界各地不斷冒出來。我們已經討論過英國的家族企業和日本的財閥,如果書厚一點、篇幅允許的話,我們還可以詳述法國的大型公用事業,或北義大利的小型公司的網絡。即使在美國,經濟發展也曾斷斷續續受到戰爭、不景氣與新政【1】的干擾或影響,更別說持續出現的科技變革:為小公司帶來飛躍性成長的機會,令老舊的大企業顛躓失足。誰還記得中央皮革、內華達聯合集團、庫達希包裝公司呢【2】?

儘管如此,在一次大戰過後六十年間最值得注意的事便是「延續性」,尤其是美國大企業持續性的成功。如果一九一三年過世的銀行家摩根看到一九七○年代美國前幾大公司的清單,他一定覺得很眼熟。不過,這種可預測性、單調性本身就是一九二○年代的一項重要創新「多部門公司」所帶來的結果。

多部門公司是一項重要的創新,因為它讓大型公司專門化,確立公司的主要結構。它之所以重要還來自於它成了「管理主義」的範本。如果說資本家是鍍金時代【3】的典型人物,那麼後來取而代之的就是專業經理人。專業經理人這個角色或許比較乏味,結果卻是出乎意料地充滿爭議。一九四○年代,左翼作家如曾為托洛斯基份子【4】的詹姆斯.賁漢認為,經理人這種新的管理階級偷偷抹去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差異。一九八○年代,從事惡意收購的企業掠奪者也說過同樣的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
    $55
  2.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