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工廠:圖像誕生的關鍵故事
- 作者:莫尼克.西卡爾
- 原文作者:Monique Sicard
- 譯者:陳姿穎
- 出版社:邊城
- 出版日期:2005-07-2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2991582
- ISBN13:9789572991589
- 裝訂:平裝 / 232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如果說存在著一門「觀看的考古學」,《視覺工廠》可以說是這種考古學的檔案室,這些琳瑯滿目的檔案,讓視覺技術的歷史,呈現了視覺技術介面的發明與存在、運作,以非常不安定、極具張力的姿態,在可視性與可述性之間運動游移。本書將解剖、望遠鏡、顯微鏡、攝影、顯微攝影、感應電療、考古透視技術與種種人工造影術放入視覺介面發展的技術史當中,可以說將「裸視經驗」甚至是所有的視覺經驗做了初步的「問題化」工作。--龔卓軍(中山大學哲學所助理教授)
放眼今日國內外的傳播媒介,仍然大量依賴眼見為憑的所謂「新聞攝影」與各類圖像資料,讓它們繼續建構著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或想像,與認識/想像世界的方法。《視覺工廠》的作者「理性客觀」地提醒我們,一個可以在照片上作假、加工以創造各類利益的圖像資料,在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史上,一直是大有問題的。此書中譯本的問世,對我們這個需要進步觀點之普及科學知識的社會,與專業的影像媒體工作者,都有極好的提醒或啟發價值。--郭力昕(政治大學廣電系講師)
這本書對於無論教改怎麼改都還是認為美學與自然科學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我們,其實提供了一個歷史的解釋。也就是說,美學與科學的基礎都在於感官,特別是視覺經驗,提供了我們關於世界的圖像。理性的觀察與非理性的審美並不必然互相排斥,可以多留意的反倒是傳播知識的媒介如何為特定的使用者生產、傳播並詮釋圖像。這對於習慣閱讀圖像的新世代來說,或許特別的重要。
什麼是「觀看」?真的是「眼見為憑」嗎?試問:人體骨骼器官的位置如何排列?馬匹奔跑時四肢是否離地?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究竟是什麼模樣?我們對週遭事物的認識,包括許多熟悉的自然現象和運作,都必須透過圖像呈現說明。無論是生物學、醫學、地理學、考古學或天文學,圖像都是重要的研究資料與傳播工具,進一步發展與累積出今日的知識成果。本書跨越版畫、攝影、造影三個階段,檢視因各種儀器而在不同領域誕生的新圖像。新圖像引發視覺上的驚奇,更代表著認識世界的全新眼光:我們製造圖像不僅為了讓視覺更精準,圖像已完全變成視覺的製造者,進一步成為新思想的溫床。圖像既是技術又是文化,它不斷往返於藝術性和物質性之間,寫成一篇篇技術、思想和美學交互影響的故事。
作者簡介
莫尼克.西卡爾(Monique Sicard)法國國家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主要著作有:《一八九五年:視覺影像與知識影像的分歧》(L’Annee 1895, l’image ecartelee entre voir et savoir)以及《研究者或藝術家?藝術與科學對世界的夢想》(Chercheurs ou Artistes? Entre art et science, ils revent le monde.)
前言
第一部版畫
第二部攝影
第三部造影
中介研究的起點
郭力昕
《視覺工廠》的前言一針見血指出,由於我們長期無知於各類視覺裝置,與它們製造的攝影資訊,因此標榜客觀中立的攝影圖像,得以冠冕堂皇地擺出提供事實與資料的姿態,創造虛構與魔法。
在《明室》裡,羅蘭‧巴特站在一個寫實主義者的立場,直稱攝影並非藝術,而是魔術。他固然並不認為攝影是真實的拷貝,但相信照片對於過去曾經存在的事物,具有確證力量。巴特傷感於母親的去逝,遂從一張母親童年的照片,展開具有文化辯證與心理分析深度的思考。
不過,巴特認為照片可確證過去的說法,不免招引了批評。傅科派的攝影理論學者約翰‧塔格(John Tagg),就直指巴特的傷逝與創痛,讓他只能墜入以「攝影真實」彌補現實缺憾的懷舊渴望;在這種倒退的幻想下,照片如何透過複雜的社會實踐過程與言說系統,成為「證據」,建構意義、甚至幻想,就無法再有探討的空間。塔格進而透過社會學與歷史研究,論證了西方社會十九世紀以來的攝影,做為監控身體之法律證據、安定國家秩序、合法化政府政策、以及生產肖像商品等等的建構工具。
學術理論的對話與辯難,大概不容易引起社會閱聽大眾、甚至攝影實務領域工作者的注意與興趣。放眼今日國內外的傳播媒介,仍然大量依賴眼見為憑的所謂「新聞攝影」與各類圖像資料,讓它們繼續建構著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或想像,與認識/想像世界的方法。並且,圖像的生產者,繼續以科學之名,合法化這種認識與方法。為什麼媒體工作者至今不敢離開這種虛妄的實證主義「專業」信念?是因為「攝影見證客觀世界」這個概念本身,其實一直就是一個高度可販賣的,並且被合法化、體制化了的商品?或者,攝影專業工作者,是否一旦離開這個自我催眠的概念,即必須面臨進退失據的窘境?抑或,拆解這個迷思的「科學證據」還不夠多?
《視覺工廠》的作者蒐集了大量的科學技術發展史的資料,透過生動清晰的陳述,「理性客觀」地提醒我們,一個可以在照片上作假、加工以創造各類利益的圖像資料,或者一個只是「多種現實的其中之一」的照片,卻在許多科學家與他們發明的機具與技術下,變成「一個中立、唯一、客觀、且無所不在的世界,一個不需要觀察者就可以存在的世界」,或者一個「已經從現實的痕跡,變成證明現實存在的證據」、「從單純的注視變成行動」的照片,在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史上,一直是大有問題的。此書中譯本的問世,對我們這個需要進步觀點之普及科學知識的社會,與專業的影像媒體工作者,都有極好的提醒或啟發價值。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廣電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