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出書
這本書是我在《樂》雜誌上寫的專欄節錄。
幾年前,中國幾個大城市裏冒出了不少《樂》這樣的新鮮雜誌。對於習慣傳統雜誌的人,把它們拿在手裏翻的時候往往一時半會兒找不到重點。雖然印刷和用紙都不差,內容有趣,圖片講究,文字也有個性,可除了些世俗生活、日常瑣碎,你找不到任何像樣兒的主題。再細琢磨,你還會發現它們雖然骨子裏還剩了點兒文化味兒,可外表花花綠綠,版面被大大小小軟軟硬硬的廣告分割,破碎得頗?可疑。
如今世道兒變得快,前幾年也就嚷嚷個拉動內需,假日經濟什麼的。曾幾何時,光消費不成了,還得把消費當娛樂。最近有一句天大的實話傳遍大街小巷,叫做「無害就是有益」。於是消費娛樂刊物們的真正用心一夜之間大白天下。要知道在所有成熟消費社會裏,它們早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以《樂》雜誌為例,它實際上是每月一期的城市消費指南,連篇累牘除了吃喝玩樂還是吃喝玩樂。這本雜誌從最初創意到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再到如今漸成氣候,只是基於一個最基本事實:那就是中國都市里人人都開始有了一顆吃喝玩樂有益無害的心。不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是吃喝玩樂之心路人皆有。
給《樂》寫專欄很快樂,只需挖掘既往快樂經驗,沒有編造的內疚或者說好聽點原創的煩惱。沒想到與袁路明工作室合作出書更加快樂。首先結集成書對我來說工作量小小,除了這篇小文不用再寫什麼字兒。其次袁氏工作室裏以她?代表,人人敬業而專門,個個聰明且快樂。無論討論版面還是選擇插圖都勝任愉快趣味無窮。要說吃飽穿暖的日子也沒過幾年,一向艱難的中國社會裏怎?就冒出了這?多寫意瀟灑的新鮮人!
我暗下決心,今後一定要再接再厲努力寫作多多發表,不斷快樂出書!
至於本書的第二章「蘇小明吃喝委員會」的由來,則有一個故事。
從前,我心血來潮寫了一部二十集的電視劇,寫好了,自己覺得好得不得了,可是沒人願意拍。
蘇小明、朱琳等幾個朋友知道了,說我們幫你找人,我當然求之不得。找人談、吃飯、遞本子……發現蘇小明不僅幫我而且同時幫著很多人。無論幫誰請吃飯都是蘇小明自己花錢。我挺不好意思,蘇小明卻擺出一付社會活動家的樣子振振有辭地說,朋友相聚是快樂懂不懂?以後記住只要來吃我的飯就是幫我的忙……。那時洪晃的《樂》雜誌開張不久,我正巴結著想在刊物上開專欄。於是靈機一動,跟蘇小明說咱們何不成立一個吃喝委員會?每期發表,不僅快樂了,誰誰的忙都幫了,還能給讀者紮紮實實介紹一個吃飯的好地方。
於是吃喝委員會正式成立,蘇小明蘇主席和她的好朋友張暴默張副主席走馬上任。常任委員裏有王朔、鄭曉龍和洪晃。委員會平均每月活動一到兩次,基本上是由常任委員們推薦新開的飯館,然後邀請感興趣的嘉賓參加。沒想到專欄一經推出,很受讀者歡迎,他們照著刊物找地兒吃飯,飯館的老闆都樂開了花,朋友們因為有了由頭相聚,又有飯吃,也就樂此不疲……總之,頗有些皆大歡喜。
清點來賓,人說來的怎?都是名人?我說那怎麼了難道不好?名人出書已經一窩蜂的招人煩,名人吃飯可就名正言順。書雖然不是人人出得,可飯總是人人吃得。說也奇妙,忙著吃飯的名人看上去還真的比忙著出書的那撥兒來得親切自然。當然出書和吃飯完全可以兩不耽誤,只是吃飯比出書更容易更本色,所謂返璞歸真是也。
有一點要說明,為保持客觀公正,在《樂》雜誌的支援下,蘇小明吃喝委員會自開幕以來活動了三十餘次,從不吃請。無論主賓還是客座都能做到餐餐認真吃飯,次次客觀評價。力求對得起讀者和自家良心。
當然吃喝委員會裏有沒有名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者有沒有興趣和大家喜不喜歡。否則不管是不是名人,也不管上哪兒一窩蜂出書或者成群結隊吃飯都是枉然。請讀者諸君放心,這道理,我了然於心。
老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