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圖文編排的《唐詩三百首──全彩攝影版》與《宋詞三百首──全彩古畫版》精裝的口碑,再推歷代散文名篇,提供愛好古典文學的讀者一個全新版本。
本書收錄 27 位古文散文大家34篇歷史淬鍊出來的遊記散文,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歐陽修〈秋聲賦〉、蘇軾前後〈赤壁賦〉、 朱熹〈百丈山記〉、方苞〈遊雁蕩記〉,到林紓的〈記九溪十八洞〉等等,將這些傳頌古今的名篇搭配中國山水書畫與照片, 提供現代人讀古文的新感動。
繼圖文編排的《唐詩三百首──全彩攝影版》與《宋詞三百首──全彩古畫版》精裝的口碑,再推歷代散文名篇,提供愛好古典文學的讀者一個全新版本。
本書收錄 27 位古文散文大家34篇歷史淬鍊出來的遊記散文,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歐陽修〈秋聲賦〉、蘇軾前後〈赤壁賦〉、 朱熹〈百丈山記〉、方苞〈遊雁蕩記〉,到林紓的〈記九溪十八洞〉等等,將這些傳頌古今的名篇搭配中國山水書畫與照片, 提供現代人讀古文的新感動。
序言
作為一本以歷代遊記散文名篇為主的影畫珍藏本,它構架起三種對照方式。
從遊記散文本身言。一般認為,魏晉時代是人的自覺時代,也是文的自覺時代,這種感覺,在人面對自然山水敞開自己的活潑心靈、印證自己的自然本性方面,得到了充分體現,所以,選古代遊記散文,以晉代作為起點,頗具隻眼。
在傳統的觀念中,山水之美與人格之美原是可以互為映襯乃至互為表裡,所以早在先秦,聖人先賢或有仁者智者的樂山樂水之說,或有「萬物皆備於我」之嘆,也有如莊子出遊濠上與游魚同樂的趣味。但是,他們生當亂世,對於拯救世人或者保存個人生命都過於專注,使他們無暇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自然,來為我們後人留下一些遊記類的篇章,更何況,他們常常是把自然萬物視為社會人生的一種隱喻,這樣,把自然看作是獨立的、圓滿自足的,以其自身的統一性而寫就的遊記散文就更不多見。只是到魏晉時代,只是在人的獨立意識漸趨確立時,從社會大一統中掙脫出來的自然山水的獨特價值也相應確立。而遊記類的詩歌散文也從這一時代開始湧現,並且出現了不少純美式的山水遊記。
當然,傳統觀念留給後代的影響是難以抹去的,我們看到,在選錄的篇章中,除開觀察的細膩、想像的豐富是其共有特點外,作品的主旨既有關於山水純美的虔誠領略和由衷的讚嘆,也有表現面對自然山水而引發的社會學、哲學方面的聯想和思考,把這兩類文章一同選錄進來,就為讀者提供了純美與非純美的遊記散文的對照閱讀方式。
對照的還不僅僅是文字。
由於遊記散文具有的實地實景的基礎,似乎為文字的圖像化提供了可能,但也決不意味著這種圖像化變得容易了。實在的是自然界山水,虛幻的是文字,而圖像則需要在實在與虛幻的夾縫裡求得既具體又靈動的生機,這無論是對攝影者還是圖畫的編輯者來說都是一種挑戰,而其成功的祕訣,就在於把自然山水、把文字、把圖像當作各自具有活力具有生命的有機體對待,正是圖像與文字以這樣一種獨特的組合方式呈現到我們的讀者面前時,圖像與文字所有的那種若即若離的關係,那種既吸引又拒絕的曖昧性,也把圖文對照閱讀的新概念帶給了讀者。
作為遊記散文,在閱讀時獲得的具體流動感,常常要引起讀者走出書外的衝動。不過,腳步邁過山山水水樂趣,和目光掃過一排排文字的感受自有不同,遊者身臨其境的具體感受,在同一個世界裡匯聚,而這同一個世界經由藝術家各自的想像幻化成了萬千形態,使我們讀者的思緒也被這想像的翅膀鼓動得飛揚起來。所以,帶一本遊記去旅遊,用腳力和目力向著現實與虛幻的兩個世界裡平行拓展,成了當前旅遊的一種特色,也是這本書為讀者提供的第三種對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