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滋味
在我撰寫《魅力經典》這本書的時候,恰巧中國大陸有了「陪孩子讀經典」的全國電視節目,當台灣在大談教改,不斷提出質疑與批評之際,我們歡喜的看到台灣社會針對台灣教育問題,有了第一階段的反省。目前台灣最迫切的教育工作,是台灣教育原有的教育機制鬆動了以後,下一步要怎麼走下去?無論它是一大步,或是一小步?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新科技,「網路科技」與「生物科技」建立不可知的新紀元,我們的教育藍圖和教育理念是否只是老調重談、原地踏步、被新一代的孩子拋得老遠,還是我們得迎頭趕上,穿透新一代孩子所生長的環境,用他們的語言,在他們置身的大量資訊媒體與網路虛擬世界中,重新去滿足他們人與人互動的渴望,在他們大量交換「不確定」的東西失落時,重新啟發他們一些經過歷史確定的人生信念與價值觀。
中國大陸即將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社會的結構,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也將快速改變,大陸經過「一胎化」政策之後,下一代逐漸邁向網路科技,在求新求變,更具有包容力的新視野裡,面對耳濡目染的新科技,無限資源又無限運用的時代,已不足以用任何「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教條涵蓋,對於經過「文化大革命」痛苦洗禮的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新網路科技」影響之下,聰明智慧的下一代已不再控制得住,無數的網路意見領袖與網路的經濟活動,勢必衝擊政治權威,走向民主的進程。如果我們套用國父
孫中山先生的歷史觀,政治的發展由「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完成,毛澤東代表「軍政」時期,鄧小平代表「訓政」時期,大陸新一代領導人將直接面對「憲政」時期的挑戰與考驗,其中最不同於一般國家政權轉移的步伐,中國大陸是「一胎化」的新一代意見領袖,在經濟發表的富庶環境中,直接以「新科技」、「新經濟」登堂入室,佔據民主殿堂。
因此中國大陸推出九年義務教育與憲政的民主發展,便具有未來前瞻的觀點,與台灣相同的哈韓哈日的風尚,及過度崇拜物質的風氣影響下,大陸的新一代領導人及教育工作者充分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何取得「物質」與「精神」的平衡點,如何在「全球化」的地球村世界文化中有「中國人」自己傳統文化的根柢,大陸製作的「陪孩子讀經典」似乎找到一條深思熟慮,鑑往知來,又有歷史文化傳承的新方向,他們在中國歷史上找到可靠的教育資源,傳統中國的兒童啟蒙經典,是歷史的教育工作者用畢生心血凝聚的智慧結晶,在長遠的歷史歲月中屹立不搖,不但有中國文化整體的架構在其間,生活與歷史的活教材,啟發性的新思維,與大道呼應的人生經驗,也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恰到好處的揉和在一起。
中國「游於藝」的文化傳統,有如「寓教於樂」的生活素材,孔子是至聖先師,他一生奉獻在教育工作上,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他將三代以來的教育精華,濃縮在六經的字裡行間,我們細數中國六經的內容,非常清晰的包含《易經》、《春秋》、《尚書》的知性教育,與《詩經》、《禮記》、《樂記》的感性教育,理知與感情不可偏廢,人情世故,練達即為文章。孔子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的教育指南,細細尋思之後,「詩」與「禮」成為「言」、「行」的準則,於是中國傳統六經教育,若以「道」與「術」來說明,中國的經典教育重視「道」的啟發,而非「術」的鍛鍊,「術」有勝負有輸贏有成敗,「道」卻超越了勝負有輸贏有成敗,六經的「道德教育」在生命與天地的對話中學習,在人心與萬物之間的來往中感受,人格與生活的寬度與深度,成了中國經典教育中尋找「意義」的來源。
「道」的教育,是中國六經教育的核心,落在「堯何人也,舜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的有識之士一生實踐當中,「德」的教育,又成了諸子百家的經驗之談。「五經」加上「四書」的血脈相傳,是「儒家」在人世間的懷抱,而直探《周易》天地的《老子》與《莊子》,各自對應了春秋戰國的禮壞樂崩,有了「道家」的自然與返樸歸真,爾後東漢亂世,佛教進入中國,以「人心」的覺悟為依皈,安定人心,「釋家」的《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與諸多大乘經典,更成為中國生命教育最豐盛的寶藏。
中國的經典教育,「儒」、「釋」、「道」三足鼎立之勢,成為中國人教育藍圖不可或缺的基礎,明代高僧憨山大師曾自我期許:「余嘗以三事自勉曰: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知此,可與言學矣」,可知中國經典的道德教育,孔子重視「人」的本份,人與禽獸不同,人生修養,不要做出禽獸的行為,所以用仁義禮智加以教育。而老子重視「天」,人生不要以私慾傷害自然的本性,「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人生清淨無為,像一滴水進入大海中,「人」入於「天」才不會自我割裂。而佛教的思想,以般若智慧為主,生活的點點滴滴,每一個片刻,都要體會箇中三昧,「工夫由靜定而入,文字從三昧而出」,於是濁亂之心靜了下來,日用生活中的觀照,無窮滋味,享之不盡。
「儒」、「釋」、「道」思想融合,經過隋唐歷代,中國文化有了生活的依據,生命的藍圖盡在其中。又因為歷代興衰,傳統經典教育不斷經過亂世的考驗,去蕪存菁,凝聚了一代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如同融合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陶淵明,融合道家思想與佛家思想的蘇東坡,將儒釋道三家思想說成神怪小說《西遊記》的吳承恩,他們都在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情況下,一吐胸中臆氣,但也在他們的人格道德修養中,化身為中國經典教育的典範,提出了中國以「天」、「地」、「人」三才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史記》司馬遷說得最明白:「究天人之際,明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人文精神的道德觀何等氣魄,何等自信自在與樂觀,問題的面對,不排除任何可能的思考人生課題,解決人生難題,這一切已經胸有成竹。
隋唐時代以來,中國啟蒙教育的「童蒙經典」,成為中國傳統教育文化的里程碑,《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等,在私塾中教授的童蒙課本,毫不躐等,循序漸進,將「中國文化的架構」植入教材當中。既然童稚的小孩,在親切的環境中長大,「德」當然是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主題,《弟子規》不是硬性的道德教條,而是「德」的思考,與「德」的辨證,最終才有「孝悌之道」的提出。
中國文字要有「小學」的根基,認字的開始,《百家姓》、《千字文》也說出中國文字與聲音的奧祕,歷史與美學,文法與意義,在簡單的教材中配合歷史故事,生活隨處可以拾取,一如中國文字的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有視覺的感性形容,「形聲」、「轉注」、「假借」便具備聲音聽覺的知識聯想。而《千字文》裡二百五十個句子,都有內容,中國文字文法運用的奧祕不言而喻,中國人的文法結構盡在《千字文》中,其中文法、章法如篆刻一般,不同於西洋限定中主詞動詞受詞的排比,反而寓意在時空中靈機一動,可以入詩,可以入畫,所以《千字文》又有「行」、「草」、「楷」、「隸」四體書法教育的「刀法」,與《百家姓》的一家一姓的歷史,取材「膾炙人口」的唐詩,不同性情的人生風華,《古文觀止》又琳琅滿目。
負笈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俞大維先生的中國經典教育,是沿襲曾國藩所傳下的一脈庭訓家學,在十六歲進入中學之後,便完成了傳統中國經史子集的基礎教育。
俞大維五歲啟蒙,清湖南舉人邢睦祥為教義,從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為開始背誦,雖然義理不易明瞭,但春秋的「微言大義」卻影響他很深。
弘一大師一生傳奇,他的藝術與人文修養,他的書法造詣,在童蒙的教育上便顯出端倪與趨勢。林毓生教授在《思想與人物》一書中,有一篇文章談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有一個「社會思想委員會」,針對就讀博士班的學生,在專業的典籍以外,必須精讀十五、六部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每星期由一位教授共同討論書中的問題,撰寫論文,作為博士班的基礎課程。在他們的看法中,精讀經典,熟讀經典,因為古今中外稱之為「經典」的作品,大多經過歷史的考驗,對於經典的研讀與討論,是訓練思想的有效途徑,而經典提出的問題與答案,常常也是最具有原創力思想家,以最寬闊的視野所提出,不因為任何時代風尚影響它本身的價值,也因為經典經過千錘百鍊,不但有時代性,也超越它的時代。
中國的《論語》、《莊子》都列在他們參考的經典書單當中。
中國傳統經典教育,幾千年來一脈相傳,從童蒙的教材,到四書五經的經典教育,再擴大為經史子集,多樣性的經典研讀,中國經典教育從來不失為一個完整「全人」的教育文化系統,並且一代一代的以「質」的思維取代「量」的思維,人格與品德的定義,已不再是「術」的方法與技巧,它必須植根在生活的土壤裡,它必須是心裡由衷發出來的聲音,它是立基於「大道」之上,洋洋乎如在其間,如在其左右。
今日舉世皆然,面對新世紀規劃時代的新科技洪流,不知所措,台灣的「教改」,大陸的「一胎化」教育,引動了海峽兩岸的「教育」思考。而物質文明的西方社會,也開始痛定思痛,在全球快速發展的變動中,認真尋找「科技」與「人文」的平衡點。如何在地球村與世界觀中,保有自己文化歷史的根本,在快速流逝的生活中,立足於一處幸福的綠洲。人文世界中經典的道德觀,不同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的智慧累積,科學教育如何能夠成功的加以吸收與融合,讓新世代的「科學小飛俠」能在科技之外,引動人文素養的思考,成為杜威所說具有「完整經驗」的人,如此一來,科技的「真」加上人文的「美」,中國經典中「天人合一」的美好人生,便是「善」的境界。
這本《魅力經典》便是藉著中國經典的啟發,為我們在新科技時代的急迫感和不確定的失落感中,開一扇窗戶,迎接窗外又寬又廣的光明。讀經典不在於知識的建構,而在於生活的啟發,每一個字都可以反省、每一個故事都可以玩味、每一個道理都可以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