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嗎?多數人大概都聽過「過動兒」,卻不瞭解這個名詞背後深刻的意義,也不真正了解此症多樣的面貌。作者瑪麗‧福樂以一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的母親,寫出她自己教養患有過動症兒子的經驗,以及籌組一個父母支持團體,成員包括過動兒的父母和專業心理醫師。瑪麗.福樂基於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本質有所認識,也知道它對一個家庭所帶來的影響,因而從事這方面推廣教育的工作,以免過動兒和他們的父母、手足在黑暗中孤獨的摸索,忍受此症所帶來的打擊。開始的時候,她與團體裡的父母親帶領其他父母,一起來澄清大家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誤解。幫助他們找到有助益的答案,不被道聽途說所誤導,真正找到一條通往改善之路。
目錄
- 目錄
- 作者序
- 譯者序
- 第一章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概述
- 第二章 嬰兒時期
- 第三章 幼兒階段:1~3歲
- 第四章 學前階段:3~5歲
- 第五章 評估與診斷
- 第六章 因應之道
- 第七章 自尊心:正向自我認知的建立
- 第八章 小學階段
- 第九章 學校教育
- 第十章 青少年和成人階段
- 第十一章 感激篇
序
建立完整的過動兒服務網 (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兒童精神科醫師主任 宋維村)
約一個月前五年前,何善欣女士在約定的時間來找我,談了不少過動兒的原因、治療、教導過動兒的困擾,以及如何幫助台灣的過動兒。我發現何女士對過動症有很深入的了解,是一個過動症專家;更難得的是她本著人溺己溺的同情心,有計畫的幫助過動兒、過動兒的家人及老師。她發現台灣有關過動症的資訊非常貧乏,為了要促進大家對過動兒有正確的認識,當年(1996年),她將《不聽話的孩子?》這本書翻譯成中文,使大家有機會透過這本書來了解過動兒。我在過年假期,瀏覽一遍如今,五年以後,何女士再次的將本書的最新增訂版翻成中文。何女士的譯文,何女士文筆流暢,即使是頗深奧不易翻譯的醫學知識,都能以淺顯的文字正確的翻譯出來,實在是掌握了信、雅、達的翻譯三昧。
這些年來,在美國出了不少描寫自己或家人生病或瀕臨死亡的經驗的書。這些書共同的特點是對生病的經過和感受有很深刻的描述,對求醫過程的不便、醫療的不人性及醫生之間對疾病看法的不一致,表達不滿和無奈,以及對疾病提供比較正確的知識。因此,這類書實在兼具發抒情感,反映病家的需求,檢討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的缺失,及提供醫療知識的功能。《不聽話的孩子?》這本書也是如此。原作者是美國過動兒組織的副會長,對過動兒的各類問題有很深刻的體會,她順著自己患過動症的孩子—大衛的成長過程,依序描述嬰兒期、幼兒期、學前教育期、小學期、少年及成年期各階段過動兒的特徵、需要、相關知識和處理的要點。尤其難得的是,她將醫學知識適當的融入大衛的成長情節中,使得這本書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醫學知識累積的書,而是會讓讀者跟著情節的高潮起伏而感動的知識性小說。我相信你讀了之後一定會同意我的看法。
��看了書中描寫的美國的情形,難免會想起台灣的情況。根據研究,台灣地區在小學就讀的過動兒出現率並不比美國低。但台灣對過動兒的服務到底有多少呢?台灣有許多小兒科醫師,但小兒神經科醫師很少,對過動兒的最新進展有了解的小兒神經科醫師屈指可數。對過動兒的診斷和治療,了解較多、有診治經驗的兒童精神科醫師也不到二三十位,臨床兒童心理師的人數比兒童精神科醫師還少,怎能就近提供過動兒的診斷和治療的龐大需要呢?在教育方面,如今我國的特殊教育法中規定,特殊教育的對象包括「性格與行為異常嚴重情緒障礙」和「學習障礙」,雖然一大部分的過動兒可以納入這兩類特殊教育的對象中,但是全台灣只有少數的幾個資源教室仍然不足,根本無法滿足為數超過一萬眾多的這類學童,的需求。何況大部分的資源教室以提供感覺統合治療為主,缺乏最重要的行為輔導和補救教學,使得過動兒教育的質與量都不足。
��幫助過動兒的正統醫療和教育措施在台灣地區是十分缺乏的,但本書第六章所提到的「受爭議的治療」,及本書未提到的一些治療,在本地都曾經或正在盛行;坊間打著感覺統合治療招牌的中心林立,不少資源教室以感覺統合治療為主,就是其中的例子。我們應該對這些受爭議的治療的療效進行科學性的評估,還給他們在過動症治療中該有的地位。更重要的,我們應該對使用方塊漢中文字的過動兒的學習歷程有所了解,研究發展補救教學的方法和適合我們文化特質的親職教育內容,以及建立兒童心理衛生服務網路,對過動兒及所有需要幫助的兒童,就近提供完整的服務,促進他們的正常發展,減少他們及其家庭的挫折。
��我希望讀者從本書得到過動症完整的知識,幫助您身邊需要幫助的人,行有餘力時,能促進兒童心理衛生服務網的建立,以幫助更多的人。
-
新書9折$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