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相信很多人初次聽到「遊戲式教養」,都會有點好奇或疑惑!!在本書後面會有更詳盡的介紹,在此先簡要說明一下遊戲式教養是如何被開展出來的。要談遊戲式教養必須先瞭解諮詢這個專業。諮詢這個專業的發展是從歐美國家開始,且都是以成人為主體,此領域裡面也有非常多的流派、學派,但以兒童為主體的學派就當屬「遊戲治療」。
遊戲治療應用家長的濫觴可以追溯在 1909 年時,Frued 教導 Little Hans 個案的父親回到家在面對孩子呈現恐懼狀態時,如何進行反應而成功治癒 Little Hans 的恐懼症。後來到了 1949 年時,有位名叫 Dorothy Baruch
的諮詢師就更具體的教導她兒童個案的父母一些技巧,並建議他們在家中與孩子進行遊戲單元,這不僅改善了孩子的問題也增進了良好的親子關係。
雖然如此,當時諮詢專業對此訓練家長基本遊戲治療技巧的模式還是有所遲疑,直到 1964 年 Bernard Guerney明確運用「兒童中心遊戲治療學派」的理論基礎,發展小團體結構之訓練模式並命名為“Filial
Therapy"。此後,各種訓練家長基本遊戲治療技巧的模式就越來越多,甚至推廣到除了父母之外的學校老師、保育人員、褓姆、爺爺奶奶…等需要跟兒童接觸的人,都發現效果相當良好,而且這些都經過嚴謹的實證研究證實的。
從嚴謹的研究結果及遊戲治療師的實務經驗都證實,經過訓練後的父母都能比之前更瞭解孩子們的需求,以及學習建立一個非判斷的、允許孩子自由表達自己的家庭氣氛,並瞭解遊戲是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事件,對孩子所發出的情緒訊息會更敏感,更能瞭解孩子及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而非只想立即降低孩子的不當行為。
更值得一提的是:1.這些基本技巧對父母而言是較簡單易學的。2.這些技巧很容易在遊戲單元外的家庭生活中被採用。3.甚至當父母熟練這些技巧之後,其對兒童的效果可比擬專業的遊戲治療者。
今天遊戲式教養這本專書也是在這樣的潮流下應運而生。這本書的所有內容是鄭如安博士依據兒童中心遊戲治療與結構式遊戲治療的理念,加上多年實務經驗所編著有關親子教養的專書。鄭博士本身是一個華人,在華人的家庭、學校、社會中成長,也是一個兩個女兒的爸爸,且擔任過小學、中學、大學的老師,又有超過 20
年豐富的戲治療的諮詢專業經驗。因此,本書的很多例子都是發生在華人文化脈絡的華人家庭中的情境,相信這都可以更貼近各位爸媽的經驗與需求。
不管是以專業諮詢師為主的遊戲治療、結構式遊戲治療,或以家長為主的遊戲式教養都強調「遊戲」,但遊戲是什麼呢?遊戲式教養跟遊戲治療的遊戲有無不同?
這是一個很好且很重要的問題,我們的遊戲絕對不是手機遊戲、線上遊戲或電子遊戲,因為當孩子在玩這類遊戲時:1.他可以全然的獨自一個人玩,可以完全不跟周早遭的任何人互動,甚至他不需要也不期待有人跟他一起玩手機遊戲的,所以,也才會看到在餐廳時,每個孩子人手一台手機就不吵不鬧了,但也沒有交流與互動了。2.這類遊戲都讓孩子成為一個被動的接受者,亦即玩的過程,孩子不需要表達內在的感受、想法,或是沒有人際間的交流互動機會。3.這類的遊戲無法促進孩子的肢體發展或平衡協調能力的發展,因為整個過程,孩子只用到手指頭這個部分。有尚可之,這是非常糟糕的!這類遊戲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相當大的!!每位家長對於孩子玩這類的遊戲要有所管制或限制。
我們所倡導及鼓勵的遊戲範圍很廣泛,只要是在進行過程需要或可以有交流、互動,或是他可以促進表達、溝通的都可以說是「遊戲」。例如:1.一般人常講的玩玩具、或一個人在畫圖、玩樂高、拼圖…等等,都是在遊戲,因為在玩的過程,孩子就是在透過玩具在表達或展現能力,即使孩子是一個人在進行這類遊戲,但過程中是可以有人參與進去的,或是你可以根據他的作品與孩子進行交流互動,例如孩子分享他剛才一個人畫圖的內容即是。2.跟大人、手足、同學打球、下棋、團康活動…等,這也是遊戲。因為在玩的過程就是在交流、互動,而且上述動態的活動也都能促進孩子肢體的發展與平衡協調性的發展。
綜上,具有下述三個特性之一的活動,就是遊戲治療或遊戲式教養所謂的「遊戲」:1.就是一個孩子表達內在感受、想法或展現能力的過程。2.就是可以促進孩子與人交流互動的過程。3.就是一個有助於孩子身體發展的過程。
由此可知,我們跟孩子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幾乎都具有「遊戲」內涵。訓練孩子如廁、走路、生活習慣、讀書、寫字…等,都是有交流與互動的。陪孩子玩任何的玩具或下棋、打球…這當然更是遊戲。
有了這樣的瞭解之後,大家就更容易明白遊戲式教養的重要與價值甚至是高於遊戲治療的。因為遊戲治療的進行就僅限於在專業的遊戲治療室中,由專業的諮詢師進行每週一次的遊戲單元。但遊戲式教養的目的則是要讓父母親可以將所學應用在家庭生活中。我常用這樣的例子來比喻,當一個人生病到醫院動手術時,需要專業醫師在專業的手術室進行。但當一個人手術後的居家照顧與保養或我們平日的鍛鍊與養生保健,就不需要具有像專業醫師這樣的醫學專業,也不限定要在專業手術室中進行,而是有了基本的醫療常識之後,要在日程生活中實踐,而且當我們平日的養生保健有落實,就可以大大減少生病進而要到醫院看病的機會。
綜上,遊戲式教養式強調的是家長要把學到遊戲治療基本技巧與態度很熟練、很自然地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一種「遊戲治療生活化」的實踐。因此,大家也會發現整本書都盡量日常生活的情境。
很多父母常會抱怨孩子「如果讀書寫字能像玩遊戲這樣認真就好了」,這的確是孩子生活中真實的樣態。這同時也說明孩子很多的學習與習慣,其實是在所謂的「非正經事」,如遊戲、起居生活的互動過程中建立的。
相信大家都同意遊戲對孩子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書首章將先介紹遊戲與玩具的重要,讓大家瞭解「遊戲不只是遊戲,玩具也不只是玩具」的內涵。
任何的教養方法、技巧都要建立在對孩子的瞭解,若無法理解或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只針對孩子的行為做處理,有時不僅沒有效果,甚至還會適得其反。
有時爸媽閒的時候,孩子都不吵不鬧不要求,但當爸媽正忙著店裡的生意或正在處理一些重要事情時,此時孩子反而要你幫他做東做西,讓爸媽好煩又好有情緒。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些時候玩具擺著,兄弟二人都不玩,但當一個人過去拿著要玩時,另一個人也過去要搶著玩同一個玩具,然後兄弟就吵了起來。怎麼會這樣呢?
上述的這些事例,經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爸媽百思不得其解?想不懂箇中理由?!
其實這都跟孩子想要得到爸媽關注的親密需求,或展現自己有能力、有主導性的自主需求有關。我們若要有效處理這些生活事件,就必須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本書第二章要介紹孩子兩個重要的心理需求:「親密需求」與「自主需求」,我們相信孩子每個行為的動力來源都是起於要滿足這兩個心理需求。父母如果能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是要親密?或是要自主?或是兩者都需要?將會對親子關係有很大的增進。相信讀完第二章的介紹,父母會更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也就能更有效的處理孩子帶來的困擾,成為一個有效能的父母。
接續的第三章至第八章節則是透過理念的介紹帶出遊戲式教養的具體技巧,希望經由理念的瞭解再配合具體技巧的學習,才能真正學好遊戲式教養。尤其遊戲式教養特別根據心理學、諮詢輔導學的重要理論-依附關係的理念:強調一個能能持續與穩定滿足孩子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需求的互動關係,就可以滿足其親密感並培養一個具安全感的孩子。遊戲式教養就根據此理論的一個關鍵理念:「持續與穩定」,強調建構一個固定而有規律的親子時間之重要,這個親子時間的建構可說是建立優質的親子關係及培養自信自尊且有責任心孩子的基本條件。
而在第三章就以「媽媽,妳在嗎?」主題來探討遊戲式教養親子時間之建構。第四到八章則特別來介紹遊戲式教養的幾個基本技巧。
遊戲式教養的基本技巧摘要說明如下:
1. 「追蹤描述行為」、「提升自尊」技巧:讓父母培養出孩子的自信與自尊。
2. 「情感反映」技巧:讓父母瞭解到情緒的重要與複雜,也讓每位父母學會反映出孩子的情緒,而能有效安撫及穩定孩子的情緒。
3. 「反映意義」技巧:讓父母更懂得孩子的內在想法,甚至是孩子話語中的弦外之音。
4. 「提供選擇」技巧:讓父母培養出自律且負責任的孩子。
5. 「設限」技巧:讓父母學習如何有效規範孩子的行為。
在介紹遊戲式教養基本技巧後,同時也設計「自我檢核與反思」的內容,期待能讓每位父母在瞭解遊戲式教養理念與技巧之外,更能透過這些「自我檢核與反思」來自我檢視、自我修正,真正地學習到遊戲式教養的新態度與新技巧。
本書也摘錄一些父母實際教養過程所遇到的困境提問,相信當讀者閱讀完前面文章內容後,再看這些提問與回答的內容,讀者體會與學習一定會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