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知血性對歷史負責-郝柏村
我原有偶寫日記的習慣,自民國五十四年任先總統蔣公的侍衛長後,則見賢思齊,從未間斷,算來持續了三十多年。
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時,我駐守烈嶼﹙小金門﹚及大二擔,任第九師師長,曾每日記下有關戰況和措施, 成為可信的戰史。日記發表後,反應似乎尚佳。
民國八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金門砲戰四十週年,國防部在軍史館展示有關史蹟,我逕往參觀。第九師獲頒的榮譽旗、蔣公致我的親筆函,皆未陳列。經詢在場年輕軍官,無詞以對。繼欲上樓一覽其他史料,乃謂近年失火燒了,改成辦公室云云。
軍史館為何失火?何以未能全面修復?史料的重整增列要待何時?一言以蔽之,如今是否還重視歷史?我一生奉獻國軍,做了八年參謀總長,對此深為不解。
近年來,口述歷史或回憶錄盛行,這原是胡適先生之倡議,為了保存史料、還原史實,自應肯定其意義。不過,由於選戰頻仍,抹黑誣陷之風所及,傳聞也成為「證據」,乃至以研究歷史為專務的機構,亦不加查證,即為專書流傳,殊為可惜。
民國七十年底至七十八年底,我擔任參謀總長,日記幾無一日間斷。而此期間,正逢政治、軍事的重大轉型。台澎金馬由戒嚴到解嚴,兩岸由隔絕到接觸交流,國家領導人由蔣經國總統到李登輝總統。島內統獨爭論,則日趨尖銳。至於中國民國與美國的軍事關係,從八一七公報跌入谷底,而逐漸改善爬升。凡此激烈變化及發展,我多有參與,因此每日所記,或可為史家評論此一時段的可信資料。
這八年間,我到底為國家做了什麼?其犖犖大者如後:
- 國防建軍的軟體建設,亦即建軍思想制度與傳統的維護與強化。
- 國防建軍的硬體建設,包括二代兵力和戰備的整建。
- 國防科技的自立自強。
- 中美軍售從八一七公報的谷底爬升。
- 解嚴的準備與配合。
- 兩岸開放探親的措施。
- 兩位總統政權轉移所擔任的角色。
- 統獨對立的肆應。
我再審閱過去的日記,深覺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有些事不免有今是而昨非之感,但既為史料,就應存真,故除涉及國防機密者稍予保留,餘則一字不易。為求慎重,特煩陳長文律師及張瑩中將覆審,期毋違法律。至於內容評價,由於立場不同,必然褒貶不一,非我所計了。全書編校,則勞周玉山教授。
建軍備戰乃同生死、共患難的偉大事業,道義為重,氣節是尚,參與是務者只見一義,生死以之。凡有志於國防事業的將校,或關心建軍備戰的文職官員與民意代表,透過此一日記,當能明瞭建軍創業維艱,戰守必從實從嚴從難思考問題,以良知血性對歷史負責,而成敗興亡,皆繫於將領的人格,人格正是用兵至高無上的要義。
我以本書,獻給國民革命軍的將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