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經濟遊戲:反常理思考24問(改版)
- 作者:史帝文‧藍思博
- 原文作者:Steven E. Landsburg
- 譯者:魯樂中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05-10-2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343951
- ISBN13:9789571343952
- 裝訂:平裝 / 38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安全帶反而害人?省油汽車並不能減少消耗汽油?低脂食品反而使體重增加?為何廣告喜用名人現身就法?減低空氣污染不一定使市民高興?環保行動是一種集體歇斯底里的形式?什麼是贏了不辛,輪了悽慘?一夫一妻制為何是男性集體勾結的產物?少數服從多數為何不公平?失業對你有好處?兩黨協商是觸犯政治反托拉斯法?選民應控告開芭樂票的當選人?作者以反常理的思考模式,撥正日常生活中許多似是而非的現象,擴大思考領域,讓生活很有經濟學概念。
作者簡介
史帝文‧藍思博(Steven E. Landsburg)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經濟學教授。過去曾多次為《富比士》、《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撰稿。其他著作有《公平遊戲》(Fair Play)、《價格理論與應用》(Pri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譯者簡介
魯樂中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碩士班、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現任職報社,從事譯述工作。+
分章解析者
.王健全,台大經濟系畢業,美國普渡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工業技術學院企管系兼任副教授。
.李華夏,台大經濟系畢業,美國南伊科諾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兼任教授,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變遷。
.吳惠林,台大經濟學博士,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研究。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輔大、台大兼任教授。
推薦序 經濟領域的生活大師 王健全 10
基本經濟觀念再教育 吳惠林 13
經濟學的生活禪趣 李華夏 17
作者序 經濟學家怎麼看世界 20
第1章誘因的力量 24
安全帶反而害人?
第2章 理性之謎38
滾石樂團演唱會門票為何搶手?
第3章真相或後果56
如何拆帳或選哪部電影看?
第4章無差異原則74
誰在乎空氣乾不乾淨?
第5章探討生命所為何事92
生命中的電腦遊戲
第6章 經濟學與生態宗教98
為什麼我不是環保人士
第7章 科學研究的經濟學114
愛因斯坦說得有理嗎?
第8章 經濟學家如何犯錯128
改良的新式足球
第9章 獨占的力量142
為什麼戲院賣的爆米花較貴?
第10章 隨機走勢與股價160
投資者入門
第11章 搖椅上的利率預測174
有關利率的各種說法
第12章 為何生命充滿失望184
贏了不辛,輸了悽慘
第13章 交配的遊戲196
求偶與勾結
第14章 要不得的迷信政策206
在愛荷華州種汽車
第15章 民主制度的陷阱212
從錯誤中摸索正道
第16章 效率理論230
為什麼課稅不好?
第17章 為什麼價格是好事250
亞當斯密對達爾文
第18章 法庭內經濟學266
藥與糖,火車與火花
第19章 毒品戰中要站在哪一方?284
《大西洋月刊》怎麼錯的
第20章 財政赤字的迷思300
你喜歡哪種付錢方法?
第21章 聲音與憤怒318
報紙讀者投書虛浮不實的智慧
第22章 統計數字會說謊338
失業對你有好處
第23章 政策惡習356
我們需不需要更多文盲?
第24章 一些小小的建議370
兩黨合作結束
王健全推薦序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經濟領域的生活大師
自從台灣股市蓬勃發展後,經濟學早已成為公共財,經濟理論並為多數人所琅琅上口,但經濟學為一門奧妙的社會科學,而非硬梆梆的自然學門,在應用上有其時空背景與假設前提,一旦誤用即可能謬之千里。舉例而言,經濟學大師凱因斯認為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資,但在利率偏低之際,無論如何降低利率也無法刺激投資,經濟的發展也陷入困境,日本最近十年來的經濟衰退,和利率偏低、消費者購買力轉趨保守有相當關係。
其次,本書中提到兩個案例也相當值得我們深思。其一,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投書報紙,認為政府大量增加研究經費,可以提高學校的教學和研究能力,同時,拿獎學金的學生有錢去消費,可以刺激成長。但該教授沒有想到學校研究經費的提高,可能會排擠其他領域的消費,導致該領域從業人員消費能力的下滑。同時,如果學校和學術界互動不深,學校的研究和產業界的需求脫節,那麼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也會大打折扣。其二,失業人數普遍會被高估,因為美國失業的統計數字是根據「被調查到」的失業者,由他們失業的時間推算平均值。但此一調查的盲點在於,長時間失業的人,失業在家被調查到的機會,遠比短期失業的人高,所以,失業的統計數字會被高估。因此,藉由本文在日常生活上案例深入淺出的分析,使讀者在經濟學的應用上能更精確,對理論有更深的體會與認識。
另一方面,本書的案例分析也對學生理論的了解與參加考試有相當大的助益。因為,最近有機會和參加碩士口試的學生切磋試題,結果發現所有的試題在解答上,都可以回歸到經濟學的基本面,以供給、需求、機會成本、比較利益、道德風險(moral hazard)、搭便車(free-rider)、資訊不對稱、市場失靈等簡單理論加以回應。比如說銀行利率自由化後,不少信用較差的銀行利率高於營運效率較佳的銀行,因為有風險的補償意味。但因為有存款保險之故,即使銀行倒閉,存款大眾仍可獲得理賠,在「道德風險」下,存款人會把錢存在利率高但信用差的銀行。當然,如何將上述理論應用至日常生活之中,就需要一些練習與實例的體會,本文所提供的若干切身又有趣的案例,即可激發讀者對經濟學的興趣及更進一步鑽研的動機。
第一次拜讀本書時,深深為作者的實例挑選及應用理論的詮釋所吸引。即使在第一版付梓的數年後,再細細地欣賞本書各篇章,發現仍有相當的時代性,甚至在當前台灣毒品泛濫、全民健保陷入財務泥淖、政府財政收支拮据、增稅迫在眉睫之際,這些議題更較當初的時空背景來得貼切。讀者如果能夠細細品味這些雋永的議題,並對照台灣的現實情境加以演練,將成為經濟領域上的生活大師,乃至於未來的經濟達人。
吳惠林推薦序 本文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基本經濟觀念再教育
二○○五年度第一次國中學力測驗,社會科出了一題有關「機會成本」的試題,結果引來一位高職教師投書報紙,認為有瑕疵應送分。該位教師寫說:「機會成本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但他認為「在經濟學中的定義是:將資源用於某一用途,所因而要放棄的其他用途中,價值最高者。它是一種『金額』的概念,與消費者的偏好無關。」
個人相信這位教師的看法有很高的代表性,尤其可以代表不少中學老師的認知。果若如此,應有必要予以仔細分疏。其一,機會成本的確是非常重要的「根本性」概念,但絕非僅止於「經濟學中」,而是應用於廣泛的「人生」,只是在經濟學中才把它明白指出並特別凸顯而已。它其實是「總成本」的概念,亦即將有形和無形成本統統涵括在內,而之所以使用「機會成本」這樣一個詞,係顯示個人的任何一種行為都是機會,且每一種行為都需要支付代價,因為「人的行為」有其目的,亦即「有所『得』」,但有「得」必有所「失」,而「失」也就是代價或成本。不過,一般人往往有意無意的「低估成本」,以「機會成本」來特別說明,其實是有「喚醒」真實估算成本的用意。
其次,經濟學中對機會成本的標準定義的確是:「將資源用於某一用途,所因而要放棄的其他用途中,價值最高者。」不過,定義不是用來背的,必須了解其背後的涵義,而「價值高低 」應是因人而異,亦即是活生生的行為人之「主觀認定」,為了方便比較,各個人應將自己的主觀價值「量化」為「金額」。所以機會成本說到底是人(消費者是人的一種角色)的「主觀」或者是「偏好」所呈現出的價值,而後再以「金額」來表示,畢竟金錢或貨幣只是「交易媒介」,不可本末倒置。
以上的剖析所凸顯的是:活生生的「個人」才是行為人,讓行為人在自由意志下精算、選擇、決定行為的成本,才能讓寶貴而有限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使用,而社會上所有人的加總也就能達到「社會資源」的最適當使用。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但要用文字或話語說清楚,確實並不容易,由上引這位老師的投書,正可印證。既然中學老師自己都模模糊糊、似懂非懂,怎能讓受教的中學生懂呢?這樣說並非在指責中學老師的不是,而是對當今教學環境表示深沈無奈、感慨。
雖然機會成本的概念難予「說、寫」清楚,但實際人生卻是人人都在「試誤」過程中學習著接近它,只是「只能意會不能或難以言傳」罷了。史蒂文.藍思博這本《生命中的經濟遊戲》所列舉的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正可見一斑。
誠如作者在自序中一開頭所說的,一九七四年十一月《華爾街日報》刊出「讓經濟學家出醜的方法」,提出一大堆日常生活中教人發窘的簡單問題,認為是經濟學家答不出來的。本書作者當時是研究所一年級生,覺得用供、需原理就可回答,但在增加約二十年的知識後,卻覺得那些問題既有趣又難回答。不過,如果領悟機會成本理念,應該都對這些「人的行為」了然於胸,本書所列的這些例子都可「道一以貫之」,以機會成本的「有得必有失」,只有當事人才能精算的道理貫穿,但還是得讓腦筋多轉幾個圈子,「人畢竟是理性的,但不能由別人來評判」。
本書中譯初版在一九九五年十月出現在台灣,迄今正好滿十年一甲子,雖然物換星移,所謂知識經濟、全球化、E化等致使人類社會瞬息萬變,但本書所談的二十四個案例,不但未隨時空轉換而過時,反而呈現出歷久彌新的光輝燦爛,也凸顯出人生是有「不變的真理」存在。本書十年前所標榜的「反常理思考24問」,於今觀之,實應改成「真理思考」,畢竟後天的「精密式」發展學科,已經嚴重的扭曲人性,將人的精神面淡化、甚至剝離。過度量化、機械化、物質化的結果,借用「政府」這個組織將「強制」遍灑在人生的各個層面,「個人的自主性」逐漸被否定、取代,人際間的和諧、合作也被導向衝突、鬥爭。難能可貴的是,這本《生命中的經濟遊戲》竟重現出人性本質的輝光,把被扭曲的理路重新導而正返還其本質,讀者可細細咀嚼、深思,我也很樂意為讀者導讀本書,也希望能幫助讀者快意悠遊其中。
李華夏推薦序 清華大學兼任教授、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經濟學的生活禪趣
現實的人生原是一個充滿行為選擇的過程,如何塑造個人的幸福人生,除了來自環境的約束外,重點在於個人的不同偏好,遂形成個人在不同階段的各種選擇。同理,由單獨個人所組成的社會群體,也得面臨抉擇,要享有何種太平盛世,就靠對公共政策進行權衡利弊的分析。經濟學是一套如何在限制條件下「求最大福利的思維方法」。
讀《生命中的經濟遊戲》這本書會讓你有「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的喜悅:掬手(讀此書)卻發現解決台灣目前亂象的可能(月在手,見第24章);弄花(本想要瞭解經濟學)卻驚覺生活中處處可用經濟思維來突破似是而非的論述(看滿衣)。但不要太執著想從這本書得到一切如何看待生活事物的正確答案;那就有失作者「使隨芳草去(經濟學是以誘因出發)、又逐落花回(反映在對事理、政策的分析上)」那種「觸目是道,處處風流」的禪趣。
看書講究的是敞開心胸,讓萬事萬物以最真切的邏輯本質呈現腦海,才能偶然一得,隨緣悟道。
作者序
經濟學家怎麼看世界
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也就是我剛到芝加哥大學唸研究所後不久,《華爾街日報》刊出一份清單「讓經濟學家出醜的方法」,作者是麥葛拉斯(John Tracy McGrath),他提出了一大堆平常生活中教人發窘的簡單問題,他認為,這些問題都是經濟學家答不出來的,例如:為什麼自動販賣機賣的香菸比雜貨店賣的香菸要貴?為什麼橘子汽水的價格是汽油的四倍?那天晚上吃飯的時候,當時的我只是一年級的研究生,聽到上述問題,和幾位朋友大大取笑了麥葛拉斯一番。我們只懂得一點粗淺的經濟學,卻覺得他列出的所有問題似乎都很容易回答。
今天,在增加了約二十年的知識之後,我卻覺得麥葛拉斯的問題既有趣又難以回答。記憶中,那天吃飯的時候,麥葛拉斯的問題之所以那麼好回答,原因出在我們沒有去正視這些問題。我相信,我們是用「供給與需求」等句子否定了他的大部分問題,好像這些句子具有什麼力量。不管當時我們心裡怎麼想,我們肯定那就是經濟學的內容。以下要談的是我現在認為經濟學講的是什麼:
一、它是以真正的好奇心去觀察這個世界,承認到處充滿神秘。
二、它想要解決這些神秘,用的方法與人類行為的目的相吻合。
有時,神秘本身就像麥葛拉斯的問題一樣難解決,所以我們只好設法去解決虛構世界中的類似問題,這種虛構的世界是我們自己創造的,稱之為模式。如果我們的目的是瞭解橘子汽水的價格為何比汽油貴,那麼一開始我們想的,可能是大家只買橘子汽水和汽油的世界;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想瞭解為什麼特定的選民希望立法禁止矽膠乳房移植,一開始我們假想的世界可能是男人只以乳房的尺寸選擇配偶。我們拿模式來思考,不是因為它們符合真實世界,而是因為針對模式去思考是個很好的暖身運動,可藉此進一步去思考我們生活的世界;這往往也是我們的目的。但瞭解的第一步是必須承認這個世界並不是那麼好瞭解,這一步在我們開始唸研究所的時候還沒有踏出。
本書是由一些雜談串連起來的,談的是經濟學家如何思考。文內談到,我們認為莫名其妙的事物,為什麼會覺得它們莫名其妙,以及用什麼方法去設法瞭解。有些莫名其妙的事物,我認為已有解答,有些則還沒有。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好理由去學經濟學,但我在本書中強調的是經濟學是解決莫名其妙事物的工具,而解決這些莫名其妙的事物是種樂趣。
過去十年裡,大部分時候我有幸能每天與一群很獨特的經濟學偵探共進午餐,這些人尖銳犀利的言談、怪誕不經的念頭、教人拍案叫絕的看法,給我源源不絕的靈感。每一天,都有人帶著莫名其妙的新鮮事物來吃飯,考驗大家的智慧,席間總會提出好幾個精彩且富創意的解決方法,也有好些人爭得面紅耳赤,表示反對意見,但偶爾也被一一駁倒。我們純為了取樂而這麼做。
本書大部分是這些日子裡茶餘飯後閒捉出來的流水帳紀錄,我敢說,其中有些想法是我第一個提出來的,但已不記得到底是哪些,還有一些想法是聽自畢爾茲(Mark Bils)、波依德(John Boyd)、懷恩史東(Lauren Feinstone)、古佛蘭(Marvin Goodfrien)、韓生(Bruce Hansen)、喬科比(Hanan Jacoby)、甘恩(Jim Kahn)、麥科洛柯林(Ken McLaughlin)、史托克曼(Alan Stockman),以及這些年來,來來去去的其他許多人。有幸參加這些神遊太虛的午餐會,個人深感慶幸,謹將本書獻給曾經共進午餐的那群人。
本書也要獻給營造出完美氣氛、讓午餐會得以生生不息的餐廳經理波諾莫(Bonnie Buonomo),也獻給羅徹斯特的提佛利咖啡屋,因為它違背了經濟學原理,讓我只花一杯咖啡的錢占著位子不放,才能完成最後的手稿。
從本書各章節,可以一窺經濟學家怎麼看這個世界,而且大部分章節都可以不按順序閱讀,雖然有些章節所談的觀念源於前面的章節,但不妨礙繼續閱讀。
本書所說的觀念,是希望能具體而微地呈現主流派經濟學家的思考方式。當然,有些地方或有不同的意見,也有些經濟學家對我所說的某些事情不敢苟同,但我相信看過這本書的大部分經濟學家,會同意本書已準確地反映他們的普遍觀點。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本書應用了經濟推理到各式各樣人類(有時是非人類)的行為上,還會注意到,在經濟原則適用範圍的問題上,寧可使用一概而論的方法,因為我相信,經濟學原理四海通用,不分種族、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