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誰謀殺了企業?】-何飛鵬
如果企業〈或組織)是一個有意識、會思考的生命體,那麼這個企業將充滿生命力,遇到困難,會想辦法克服:遇到危險,會知道逃避,會自動學習,追求成長,不斷的尋求進步,邁向顛峰。如果企業是一個有意識,會思考的生命體,企業的求生本能,將和人類一樣不可思議,不論在多惡劣的環境下,企業都會迅速做出反應,並且不屈不撓的與外界搏鬥,以尋求最後的勝利!
如果企業是一個有意識,會思考的生命體,不論在企業組織的那一個環結發生事故,消息就會立即傳遍整個企業組織,並且迅速回應,絕不會任由問題擴大,進而病入膏肓,無可救藥! 如果企業是個生命體,那麼董事長、總經理就會像大腦指揮手腳一般,手眼協調,企業組織的每一個成員,都會成為決策者最有效率的工作團隊,目標一致,奮勇向前!
但是,企業是一個有意識的生命體嗎?答案當然不是:不過企業雖然不是有意識的生命體,可是如果是一個健康的企業,這個組織仍然像人一樣,有各種不同的應變邏輯,在這本《企業求生本能》(Corporate
Instinct)中,作者提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論:組織貝有應變本能,不論在任何的情境下,組織都會憑牠的「組織集體智慧」,做出必要的應變回應,而這種本能可使企業適時出不幸的是,傳統的組織正是「企業應變本能」的超級殺手,不斷的在重蹈錯誤的覆轍!
現在的企業管理,雖然早已強調扁平化的組織,蜂巢式的管理,以改善科層組織之缺點,但是這種扼殺「組織應變本能」的能力,並沒有完全消除,值得所有經營者三思。 就算企業組織已實施扁平化,但是如果領導者的態度行為不正確,「組織應變本能」仍會消失。
舉例而言,強人式的領導者,縱使領導者真有過人之處,但是長期強勢的作為,也可能使組織成員襟若寒蟬,從而喪失判斷與反應能力,我們看到許多強人組織,在強人離去後,迅速衰亡,這正是「組織應變本能」喪失的原因。
另外,太過強調「組織記憶」的公司,也會扼殺「組織應變本能」。本書中所謂的組織記憶,指的是組織中按過去經驗所形成的一些死板的組織工作規範,「組織記憶」或許曾經是組織賴以生存的方法,但並非牢不可破。許多特立獨行的創意家或者傑出的人才,往往會對「組織記憶」提出新的挑戰,如果一個僵化的企業組織,不能容許這些具有「特異功能」的人存在,結果是這些人可能成為原組織可怕的競爭對手,原組織從此也步上衰亡的命運。
本書中也強調企業內部知識鏈的形成的重要性,一個企業組織內部如果能有效的建立個人、各單位、各部門的工作智慧,進而透過完整、快速、有效的聯絡與分享訊息網,那麼整個組織將會形成具有高度共識,而且具有完整的集體智慧的企業體。這樣的知識鏈將是「組織應變本能」的穩固基礎。
企業內的「邦聯式組織」是本書提到能夠形成「組織應變本能」的理想型態。企業組織若由各個能夠獨立自主的小組織為單位,各自賦予不同的任務與目標,能夠在完成任務的前提下,形成獨 立思考判斷的單位,再出這些單位,形成「邦聯式的組織」,最高主管當局僅負責協調及訂定最高 決策,這樣的企業組織,隨時都可以直接面對來自各方的挑戰,立即形成回應,絕不會喪失時效。
至於一日一有巨大的危機產生,也能透過最高當局的統合,形成集體的對應。這種邦聯式的組織,比較「扁平化」的組織,更強調獨立判斷與自主,可能是最具有「組織應變本能」的組織型態。
最後,本書也強調資訊化社會的來臨,對形成「組織應變本能」的重要。其一,形成企業內成熟的集體智慧,需要靠資訊化的企業內部網路的分享架構,才能加速形成。其二,各種訊息的快速傳遞,也需要現代的電腦網路架構,才能達到同步與即時的零時差境界。其三,所有的組織在大型化的限制下,只要靠電腦網路,才能形成所謂的「數位神經系統」,所有指令的傳達,決策的判斷,都需要現代化的科技才能功效倍增。
這本《企業求生本能》是一本極有趣,而且具有實用價值的書,他從管理上最基本的人際關係:信任與尊重談起,進一步說到整個組織內集體智慧的形成,再談到領導風格、組織型態,最後發展出永續型的組織形態。每一個章節都提供了管理者開創性的思維,每個人都可在書中的描述,找到自己所處企業的影子,可謂近年來沈寂了無新意的管理學界,令人耳目一新的重要著作。
〈本文作者為商業周刊出版公司發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