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聯合報文化版專訪!
*1998年9月中國時報開卷版一周好書榜!
從人類整體生活的變遷與發展過程中觀察,可以發現科技一直扮演極為關鍵性的角色,尤其是在建築歷史中,每一次重要的建築空間革命,幾乎都與科技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羅馬的競技場與引水道等建築特色,其實是拱門結構與磚砌工法的發展結果;歌德時期高聳的教堂建築特色,則為飛扶壁與交叉拱肋結構的開發極致;而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機械精神,則驅使著建築發展由古典建築脫胎換骨,蛻變成現代建築。
「機械」的出現驅動著整個人類社會的演進,包括了社會結構、生活型態、都市景觀、藝術創作、及以現代人的思考方式、甚至自我形象,都因著「機械」所帶動的龐大力量,產生無可避免的巨大改革。
本書企圖以「機械」的觀點來重新觀察並詮釋二十世紀的建築歷史發展,並且探討電子機械發展對下一個世紀建築空間所可能產生的影響。在機械已經充斥著人類生活的二十世紀末,我們希望藉由《機械建築》的時光隧道,重新檢視機械或科技與人類的關係,在人類飛快地跨向下一個世紀時能善用電子機械科技,為人類生活空間創造更有利的基礎,而不至淪為機器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