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老美共事-摘下你的文化濾鏡透視老美

如何與老美共事-摘下你的文化濾鏡透視老美
定價:300
NT $ 45 ~ 270
 

內容簡介

喚起文化差異的覺醒

  如果您想成功地和老美共事,本書將是您不看不可的實用指南。這些具體的建議,可以幫助您在國際化的工作場合中,有最佳的工作表現。而如果您屬於下列幾種類型的人,那麼,本書肯定會讓您受益無窮。

.在太平洋邊緣地帶國家中和美國人共事者
.被分派到美國工作者
.要和美國總公司或美國訪客接觸者
.最近要移民至美國者
.企管系學生
.想和亞洲人共事得更有效率的美國人

  十多年來,我們一直在為到亞洲工作的西方人開設文化訓練課程。本書也是緣起於此。長期下來,許多美商跨國公司的高層主管,在領會到跨文化課程讓派駐在亞洲的美國主管受益匪淺後,紛紛要求我們為調任到美國的亞洲人開設類似的課程。不久之後,那些美國及亞洲的高層主管又督促我們開設另外一門課程。因為他們覺得有時候亞洲人雖不出國,也必須和外國人接觸,因為他們同樣也用要跨文化課程來協助他們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共事。就因為這樣,「東方遇見西方」的訓練課程誕生了。在過去四年多以來,我們已經為超過六百位亞洲主管提供了這樣的服務。

  在開始籌設「東方遇見西方」的課程及著作本書之前,我們曾訪談過數百位亞洲及美國主管,請他們告訴我們在他們和美國人(或亞洲人)相處的經驗中,有哪些情境會感到困惑、尷尬、生氣或是不知所措。從他們的答案中我們發現,連在一些雙方用意都很好的情況下,也會發生誤會的問題模式。不論是美國人或亞洲人,在跟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共事時誤會產生,不僅工作效率減低,工作情緒也相對 受到影響。

  本月所談的美國人,並不是指所有的美國人或有工作的美國人,而是專指主管階層的美國人。當然,「一樣米養百種人」,美國主管跟亞洲主管一樣,並不是人人都相同的。世界上並沒有所謂的「典型美國主管」。尤其近幾十年來,隨著各種少數民族及弱勢團體紛紛進入主管行列,美國商業界的管理階層產生劇烈的轉變,使得美國商業界的管理階層也愈來愈多元化。

  儘管如此.我們依舊相信在美國商業界的管理階層,一定有些傳統及共通的致勝之道。而這些致勝模式帶來的影響,是不分種族與性別的。大體而言,美國主管們在公司裡、在學校中,在美國社會中學會些傳統觀念及工作態度,這些便能影響個人在工作時的想法及行為。本書即以這些美國傳統及共通處為核心來發展全文。不可否認的,這些規則都只是一種概論及籠統的概念而已。但經驗告訴我們,這些概論可以讓我們做為瞭解美國商業界人士的出發點。世界一直在變,這些關乎致勝之道的文化規則也在變。我們而要的是在這千頭萬緒中,找出一個有用的切入點。

  美國人有千百種,亞洲人也一樣。我們認為,把所有的亞洲文化視為單一的整體,是不容易,也是不正確的。我們都知道,日本人跟印尼人不一樣,而泰國人跟韓國人也很不相同。可是,在和美國文化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發現,在太平洋邊緣的亞洲國家間有些共通點是和美國文化很不相同的。我們所說的亞洲文化是根據我們在東亞及柬南亞的工作中經驗歸納出來的。此外,我們也參考了一些討論太平洋邊緣亞洲文化共通點的書籍著作。

  為了便於閱讀,我們並沒有每次在「亞洲人」及「美國人」前面都加上「大部分」、「很多」、「大多數」這類的字眼。亞洲讀者瞭解,本書所指的亞洲文化特點,並不是泛指所有的亞洲人:同樣地,美國讀者也知道,本書所說的美式作風,並不是代表每個美國人。我們要銘記在心的是,每個人都會傾向於把屬於自己文化裡的每個人都看成是各不相同、具有獨特性,而把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做是一模一樣的。文化概論是為了事先解釋及預測人們的行為,而做的假設可說是相當有幫助的可是刻板印象卻是將來自同一文化或地區的人視為各個相同。因此會讓我們眼光狹小,也會降低我們分辨及處理多元性情況的能力。我們希望讀者能體會本書所提的每一個看法,並相信任何事物都可能有例外存在。有了這項認知,讀者便不會掉入刻板印象的陷阱之中。

  每個作者都是在自己本身文化或經驗中成長的,每個人屬性不同,所以看世界的角度也都不同。基於此點,我們也希望讀者瞭解一定會有著重於不同方向,或是有不同詮釋的其他關於商業界跨文化問題之著作。有些問題我們已收入本書,而有些問題,我們暫時不談。不論如何,本書的主旨是要喚起主管們對文化差異的覺醒,用以解釋在工作場合中,美國人及亞洲人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最後,我們並提出一些實用的指南,使亞洲讀者能更有效率地和美國人共事。

  這本書或許只能提供您一半的需要,對美國人的了解愈多,亞洲人獲益也就愈多;同樣的,美國人必須深入瞭解及欣賞亞洲的文化傳統才能更加獲益。畢竟,亞洲的文化傳統是促使現今的亞洲成為世界最生氣蓬勃的流通市場的主因。

  我們衷心希望,本書除了幫助和美國人共事的亞洲人之外,也能讓文化敏感度高的美國主管瞭解,自己與其亞洲同事之間的文化差異。如果亞洲人及美國人雙方都願意各跨出一步,來學習並瞭解自己及對方的文化,那麼在這日益全球化的商業界,我們就能運用那另一半無可限量的發展潛力。

 

目錄

第一部 了解工作場合中的美國人

第一章 工作與文化
第二章 亞洲文化與美國文化的起源
第三章 變遷中的美國職場
第四章 老美的思考模式

第二部 工作上的關係

第五章 個人主義的美國人
第六章 不講正式的美國人

第三部 完成任務

第七章 主動負責的美國人
第八章 求新求變的美國人
第九章 循規蹈矩的美國人
第十章 如何與老美溝通
第十一章 商業與社交禮儀

第四部 如何把文化差異轉為文化資產

第十二章 跨文化工作技巧全球性經理人
 

<推薦序一>

遲來的必需品       林文淇

  像《如何與老美共事》這樣的一本書早該有人寫了。台灣與美國間的文化接觸已經有很長的歷史而且愈來愈趨密切--從美國的駐軍協防,到台灣學子的大批留美,百姓的舉家移民,以至美商分公司陸續的設立,以及旅遊的興盛。我常開玩笑說,現在在台灣,很難找一個家庭走沒有親戚或子女不住在美國或是在美商公司工作的。然而卻一直很少有人能有系統地介紹東西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差異。

  在各類的接觸中,文化的差異必然將造成諸多不便或是誤解,彼此的認識與了解愈少,不便與誤解將愈深。結果是輕則尷尬、難為情(例如問不該問的問題,送不該送的東西),重則可能引發爭執,惡言相向,甚至對簿公堂(例如對於身體語言與幽默的定義不同)。

  以我本身為例,雖然我曾受國內英文系的教育,但在後來赴美留學的初期,仍在美國同學、教授與友人中鬧了一些難堪的糗事,就是因為我所受的訓練中,較少是關於美國日常生活文化的介紹,因而做出了不合美國文化風情的舉動。

  印象最深的是初到位於紐約長島的研究所時,所中一位並不熟識的教授親切地向我招呼說:「How are you?」。我當時不知道這僅是社交性的客套話,只要回答我很好即可,反而紮紮實實地向他吐了近二十分鐘的離鄉之苦,沒有注意到他的不耐。我不記得從此他是否改用「嗨」打招呼,不再問我好不好,只知道後來自己回想起來,總覺得十分難為情。

  這本《如何與老美共事》,雖然著重在企業經營與管理的實務,然而作者將東西文化差異造成的諸多問題寫成淺顯易懂的手冊,引用實際的例子來作詳細的說明,無疑適時(其貫已經有些遲了)提供台灣了解美國文化的一個簡易而實用的管道。尤其作者在處理文化這個問題時,難能可貴地以一種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觀點,來客觀地分析芙國與亞洲各國的文化差異,對於東西的文差異保持了尊重與了解的態度。

  記得曾有位在外商公司擔任主管的友人,請我提供合適的台灣與西方電影,作為介紹雙方文化差異的教材之用。本書對於企業管理方面的貢獻,並非我這位圈外人所能置評,然而對於消弭東西文化差異而言,相信它是頗能幫助所有在生活中需要與美國人(以及其他西方外籍人士)相處或共事的人。

  另外,雖然「序」是寫在本文之前,許多讀者其實與我一樣並不大習慣先讀「序」,甚至從來不看「序」的也大有人在。不論如何,如果您正好抽空來看我這位遠在企管圈之外的傢伙到底在胡說些什麼,為了回報您,我想提醒您本書作者在「前言」裡指出的一個重要觀念,就是本書中所描述關於美國人或是亞洲人的文化通性,只是一個概略的歸納。所謂的美國文化與台灣文化或是任何文化一樣,都是十分混雜而充滿岐異性--例如美國南方/北方、東岸/西岸、白人/黑人(或是猶太裔、義大利裔、南美裔、亞裔等)以及男性/女性的文化皆有不同,甚至不同年齡的美國人間也有文化的差別。

  看完本書之後,您在面對美國同事或朋友時,仍得在交往中不斷細心地去觀察與瞭解其文化背景,與個人獨特的行為習慣。為了與老美共事時有效率,也為了享受文化差異帶來的多樣性,及其特殊性。(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p>
<推薦序二>

越水而過      馬健君

  一直記得,十二年前,我剛請完喪假--先生去世,第一天回校上課時,很努力的才把一門課上完。上課前,告訴自己:既便傷痛,該做的事還是得做好:不必強忍悲傷,但務求工作第一。自我期許加上自我要求和努力,我終究是好好地上完兩節課了,也知道自己努力過了。

  正低著頭收柬四,一面又感受到傷痛迎面而來時,一聲「老師!」把我叫醒了。一看,是一個和我較熟的學生,剛剛上完這門課。她遞了一張紙條給我,上面寫著:「老師:如呆你覺得難過,不用強忍。你不來上課也沒關係,我們瞭解。你想哭,就哭好了,沒關係,我們知道。像你這樣,不哭不亂,不知情的人會以為你是一個沒有感情的人。」

  直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感覺:

  怎麼會這樣呢?

  是啊,怎麼會這樣?再想一想,當然是這樣。因為她和我不一樣。

  她十八歲,我三十三,年齡的差異讓她和我感受不一樣。十八歲的她,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是真;三十三歲的我,知道太陽明天還是會昇起。

  她十八歲,生命像剛起的風,我三十三歲,生命的風各有其韻律。經驗的差異讓她和我不一樣。十八歲的她,難過一定會哭、開心一定會笑就是情;三十三歲的我,知道傷痛像蛀蟲,無所不在卻又無聲無息。

  她十八歲,和「英文」以及和英文有關的一切還只是初識,我三十三歲,已被「英文」同化十幾年。文化上的差異讓她和我不一樣。十八歲的她,不哭是無情;三十三歲的我,不哭是勇敢。

  她站在我對面,我們中間卻隔著一條河。我知道她關心我,但她的關心卻讓我想跑走。我想告訴她我要她怎麼關心我,水流卻永不停止,機會駐留在對岸。

  機會好像一直在對岸「必須越水而過」去奮鬥的情境一直在發生。即使上個星期天,和一夥英文系的人出去郊遊,也有這樣的經驗:

  車行桃園大武鄉,正要轉入美腿山,眼前出現一條漆成紫色的橋。紫色的橋!在台灣!太不尋常了!我們決定停車為它照一張像。下得車來,又看見一輛改裝過的、很帥的吉甫車停在路邊。一夥人遂對著這部車子又讚又嘆,興奮不已。沒多久,車主來了,一對年輕男女,應該是知道我們正在讚美他們的車子的,看起來卻很緊張似的一頭鑽入車內。

  也許是天氣太好了,也許是心情太好了,也許是車子太帥了,也許是「美國化」太深了,四十五歲的我,還是繼續對著正在發動車子的年輕男子邊說邊比劃:「我們都覺得你的車子好帥!」

  我知道他聽到了,他身邊的年輕女子也聽到了,然而卻見他們兩人對望一眼後,擺出一個分明是生氣的表情,車子發動,走了。

  好幾秒鐘之後,才有人說話:「他們不是英文系的,感覺思想和我們太不同了!」

  說話的人,二十三歲,英文系助教。

  於是,你知道,為什麼我們大家一直都在等待「如何想老美共事」這種書。

  我們一起越水而過,去看對岸的風景。(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5
    $45
  2. 二手書
    27
    $80
  3. 二手書
    33
    $100
  4. 二手書
    36
    $108
  5. 二手書
    36
    $108
  6. 新書
    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