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這個社會,我可以舒服的怕生
我是一個極度怕生的人。
雖然已經活了近半個世紀,依舊不擅言詞、陰鬱、畏畏縮縮,和別人溝通,對我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
話都說成這樣了,應該很多人打從心裡會這麼認為:「這樣的你在社會上一定很辛苦吧」、「是不是常吃虧」、「這樣要怎麼工作」、「職場上的人際關係如何」、「客戶不會討厭你嗎」、「還混得下去嗎」,針對這些可大可小的關心和疑問,我可以很清楚的和你說:「完全沒問題,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事實上,我現在的生活可幸福了呢。你問我為什麼?那是因為,我決定要以一個「怕生的人」的身分來過生活。我不但下定決心,還為自己打造了能有所發揮的環境。
關於怕生,其實並沒有一個定論,但一般來說,大概是指遇到不認識的人時會不好意思,不善於和初次見面的人溝通交流。內向、靦腆、害羞等詞彙,都可以準確的形容上述的情況。
本書中關於怕生的傾向,還包含這些狀況:「不知道該和初次見面的人聊些什麼」、「無法主動和不認識的人搭話」、「不會閒聊,話題很難延續下去」、「覺得保持沉默很痛苦,結果反而自亂陣腳,說了會引火上身的話」、「無法炒熱氣氛,說些適合場子的話」、「不容易說出自己的想法,總是會想避開」、「無法加入別人的圈子,就算進去了也會有疏離感」、「在意他人的眼光」、「就算和其他人在一起,仍會感到孤單」、「既沒有也交不到朋友或能信賴的熟人」、「對周遭充滿警戒,疑神疑鬼」、「總是負面思考,讓心情低落」、「寡言且沒有笑容」、「和其他人待在一起覺得很累,自己一個人比較輕鬆」。
以上情況可能會有些差異,但每個人應該多少都有被說中的地方,如果你正在為此事所困,或覺得活著好難的話,那麼本書一定能助你一臂之力。
其實我自己過去也是這樣,當很嚴重怕生的時候,就會避免去和其他人說話,還會覺得自己真可憐,甚至開始討厭起自己。
結果不論在工作、人際關係、私人領域等各方面,都無法展現出自己該有的樣子,總是扮演吃力不討好的角色,還得對別人言聽計從,無法脫離這種不如意的迴圈。為了避開這些事,我想出的做法,就是接受自己怕生這個事實,並找到自己能夠發揮所長的天地。
下定決心要內向的活下去後,心裡著實輕鬆不少,不太會悶悶不樂和焦躁,每天都過得很自在。只要能發揮自身的特質,就能成長並過上充實的生活。如果本書能讓讀者有所收穫,這會是我最大的喜悅。
推薦序一
從個性陰影中,激發成功能量
如果用二分法來區分世界上善於與人交往及怕生的族群,不善與人互動的人肯定會占大多數;辯才無礙、八面玲瓏的人僅僅只是少部分。
社會上只有極少數人能長袖善舞、舌粲蓮花的因應工作與生活的各種挑戰,大多數人習慣退居第二線,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甚至畏懼與人相處及互動。這類人通常被貼上表達拙劣、溝通不易、人緣不好及人際關係差的標籤,同時與失敗及平凡畫上等號。
怕生、害羞幾乎是多數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在學校課堂上常見的場景是,老師問:「同學有沒有問題?」教室內總是一片靜默,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渾身不自在,卻也擠不出任何回應;職場工作中,也印證人們怕生、退縮的個性特質,會議主席請大家表達意見與看法,與會者「能躲就躲」,深怕辭不達意,招人恥笑或是得罪了人!
在求職轉職的行為中,同樣展現人們獨善其身,不想面對複雜人際關係與挑戰的性格。上班族寧可找一份單純、周而復始的行政工作,也迴避必須與人頻繁互動及接觸的業務工作。
對於怕生所衍生出的認知,其實都是錯誤的,這些長期形塑的既定印象,終於有了翻轉的機會。原來,個性不該被解讀為天生缺陷,而是應該接受自己的特質,並去開創及尋找適合的空間與舞臺,這才是成功的真正關鍵因素!
內向怕生者,更能在獨處中思考生活與工作中的種種問題,並累積智慧的力量,成為讓自己發光發熱的養分。認識自己、建立自信,找到因應的方法與技巧、將自己安置在適合的環境中,就能夠從容的應對挑戰,同時在擁抱個人特質的前提下,打造發光發熱的獨特競爭力。
社群的發展與自媒體的趨勢,提供了內向者更多的工具與渠道,來展現自己的專業與能力。內向、低調的人可以潛心鑽研專業與技能,同時善用新科技來發揮影響力,努力為自己發聲、突破不善交際的框架與限制。
此外,在與人互動及溝通協調中,「會聽」比「會說」重要,要成為一位良好的溝通者,傾聽是最關鍵的能力,這是怕生者可以充分展現的溝通誠意與成功技巧!
《終於,我可以舒服的怕生》一書闡述怕生、內向的人格特性,及如何因應生活及工作中的尷尬場景。書籍內容完整且務實,可以讓內向、不擅交際的讀者,從容自信的化劣勢為優勢,打造屬於自我的人生契機!作者午堂登紀雄,以其自身的經驗撰寫了本書,藉由體驗與敏銳的觀察,提出很多重要的觀念與有效的方法與技巧,能為怕生及內向者,提供明確的指引與努力的方向!
許多人深受自己個性及無法突破人際關係的困擾,現在,大家能夠以全新的思維及角度,重新面對及接納個人的特質,並且以更強的樂觀與自信,讓自己站上成功的人生舞臺!
104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
推薦序二
在舒適圈中找到自己的路
如果你不會怕生,應該也不會拿起這本書,所以某方面來說,我們之間應該有種同病相憐的緣分吧。希望你不覺得這是一種歧視,老實說,我生命中已有無數次希望自己沒有那麼害羞。
說到怕生這件事,我的履歷應該有A級水準:從小學開始,我就是班上最安靜的人之一;每次分班或到了新的團體,我總要花比別人好幾倍的時間記起同學的名字,除了天生臉盲外,其中很大原因是我根本不敢正眼看同學,如果用衣服記人的話我應該會強很多,可惜大家每天都穿不同的衣服、或是每個人都穿相同的制服。
時間快轉到現在,我怕生的症頭仍然沒有改善多少,每次到了要遇見新臉孔的時候,我的神經就會緊繃一百倍。即使是休閒類進修(像學畫畫),這種和工作或考績無關的場合,只要一想到我正身處一個陌生的空間中,交感神經跟副交感神經就會提前好幾天開始打架,但職場上我們都要演,不管是假裝開朗大方、或是裝作毫無違和感的融入大家,我總是花了很多力氣,而且一點都不舒服。
從作者的上一本書《可以善良,但你要有底線不當好人》開始,我就開始觀察他是如何劃清人我界線。當然,我們都想要清爽舒服的人際關係,但我又不像作者自己是老闆、又是暢銷作家,很多時候我們都還是要為了五斗米硬撐啊。
作者在書中提出的幾點,我倒覺得給予企業家不同的思考方向。
弄清楚自己的人設,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同樣是創業,IT新創公司和居酒屋老闆所需具備的人格特質不盡相同。在說服自己人定勝天以前,或許先有策略性的想想自己在哪些場域比較有可能如魚得水。
不用讓步:很少人會覺得自己的個性是完美的,因此常常讓步,認為這樣別人應該會比較喜歡我、事情比較容易成功,甚至將這種委曲求全的態度帶到商業談判上。作者不覺得沉默是壞事、保持彈性之餘也要有堅定的立場,這樣反而可以找到彼此之間的折衷辦法。
重點是傳達自己的想法:我們總是小劇場爆炸,想著「剛剛那樣說不得體」、「這樣拒絕好像會讓他不開心」,但作者從老闆的角度告訴我們,你想太多。換位思考來講,很多時候就事論事反而是最有效率的,在不魯莽的情況下,我們要追求的,應該是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華麗的辭藻或話術。
我當然知道很多事情不會是花幾個小時看完書就可以改變的,但這本書確實提供一個實用的角度,為內向者、容易怕生的人指引一條讓我們舒服一點的路,在日本這麼重視禮儀與應對進退的文化中,還能提出這一套方法,更是讓我覺得不簡單。
寫這篇推薦序的時候,我在臺灣疫情中心的臺北市,已經幾個星期沒有出門,當然也沒有什麼讓我怕生的場合。期待早日解封,或許我會試著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就是我家大門),試試其中幾招。
暢銷作家/張瀞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