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PLUS 2018第78期

ART PLUS 2018第78期
定價:128
NT $ 122
  • 出版社:藝術地圖
  • 出版日期:2018-06-01
  • 語言:繁體中文
 

封面故事

翻山越嶺,從身體創造
2018臺灣文博會
文/申雁冰

「雨中你咱相逢有樂町,約束口號含帶情」,這首不算出名的臺語歌曲《相逢有樂町》由臺語歌手洪一峰改編自法蘭克·永井的日文歌,它的中文翻譯名更加動人魂魄,憂傷而美麗,在日式的淒美小調中,是閩南語咿咿呀呀的纏綿。聽著歌曲,我們很少去想想那個遠在日本東京的有樂町,倒更願意相信它就是臺北的西門町,抑或綿綿細雨下的雨都基隆。臺灣的許多閩南語歌曲都翻唱自日語歌,洪一峰就翻唱了法蘭克·永井幾乎全部代表作品,改成閩南語歌詞。而臺北城市格局,也很像日本都市規劃,街市命名遺留了日式習慣的「町」。臺北就是這樣一個多元共存的混合矛盾體,截然不同的東西就這樣長期共存與混合著,看似並不相容,可又渾然一體。這種差異共存的現象,無法從書籍口述中獲得,更需身體力行的感受,今年的臺灣文博會主題「從身體創造」,啟發我們帶動五官去切身感受寶島的真實生態。
封面
封面作品 :
2018臺灣文博會:mijia_擺件、現在(時鐘)、纖維木器-置物托盤組。
 

編者的話

對於你自己的社區,你認識多少呢?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即使在鄉村小鎮,可能你對社區的掌握也不夠.

這期的專輯幾乎都圍繞著澳門藝術節,可能是因為澳門文化局有充分的經費邀請外來的評論人住地觀賞及評論,相對的,香港作為澳門最鄰近的城市,也受惠於這樣嘉賓式的邀請,自然評論人也踴躍參與.我們近期也觀賞幾場節目,就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共建美好家園」,節目足足有六個小時可以參與的工作坊。

「共建美好家園」的一張票,代表你已經購買了一個不動產。參與者會被邀請選擇一棟船屋、洋房或者高樓,這也說明了購買者對金錢的慾望、性格以及投資的本性。

「隨時改變工作室(英國)」劇團的「共建美好家園」計畫,讓我們實現美好家園的一個願望。什麼美好家園?一個鄰居們都很關係親近的社區?例如隨時可以遇到鄰居傾談幾句,可以寄信給朋友或家人的郵局?可以在附近雜貨店買到當天最新鮮的水果等食物的菜市場。這對上一輩的人如此熟悉與普通的家園景象,怎麼過了一代就全然改頭換面?

我們不再寄信,通過電郵與訊息就可以與遠在海角的朋友對話以及談生意;不需要去菜市場買菜,因為連鎖超級市場與餐廳比比皆是,還有網上購物,不用出門就已經可以訂到遠在挪威的鮮魚或是隔壁種的豆苗菜。「社區」的概念如此模糊,「共建美好家園」的計劃卻讓新一代的人類一目了然看到一個社區的藍圖。

街道如何安排,象徵著城市計劃的願景藍圖;社區裡基本的政府組織,代表著社群功能的基本需求,例如醫療、郵政、社區中心、文化古蹟以及教育機構。有了基本的硬體設施外,我們又需要怎麼樣的軟體配備呢?例如提供給居民舒適的休憩場所如公園、運動中心與綠地;提供社區資訊與日常生活的基本安排,例如廣播電台、資源回收與垃圾中心,學校與各式各樣的居民活動組織。

「英國隨時改變工作室」在活動現場先畫出了澳門現有的社區地圖,實際模擬攝取現有的社區,有原有的門牌號碼,現存社區裡的街道、政府組織、文化古蹟、碼頭等。參加者入場時即得到一間空白紙板屋,然後可到鄰近的用品小屋挑選各式創意物料、工具及裝飾,盡情發揮創意,設計理想的家。這個由大家共建的社區更有郵差替你送信,以及有電台DJ作現場廣播。活動期間你可以到訪社區,觀察變化。活動結束前還舉行派對,認識你的鄰居,之後更可以把自己製作的小屋帶回家。

活動當中,參與者可以隨時進進出出依照自己的習慣回家,有的小朋友在活動期間一個禮拜的時間來來回回五次,直到最後一天都可以回來看他的屋子,每次劇團的姐姐們看到她如同看到自己的朋友總是大聲地說:「嗨!你回來啦!」感覺平常的如像鄰居打招呼一樣.頑皮的小孩在現場吵吵鬧鬧,在街上跑跑跳跳,劇團的姐姐也會邀請他們一起過來建公園,除了消耗精力以外,還可以幫助他人。還有修補家園工作坊,孩子們參加的愉快了,還可以自動報名修補家園工作坊,無償的為居家被破壞的家庭重新建立他們的房屋。活動反應了人性的一面如天災人禍、在地救助與關懷社區等。社區廣播電台的即時廣播,參與者可以隨時點歌,在熟悉的音樂播放中,感覺六個鐘頭非常放鬆,如同回到自己的家一樣,主動的參與及社區互動,鄰里關係全然體現。

記得2016年香港康文署舉辦的「新視野藝術節」,在葵青劇院舉辦的節中節「微藝進行中」,為期兩個週末,每天8個小時無間斷的活動.整天的活動有不同類型的演出節目、講座以及工作坊組成,室內以及戶外的。觀眾只要進了葵青劇院都可以隨便參與其中一個活動,如果你願意甚至可以一天八個小時呆在那裡。主辦者原意也是希望能夠讓觀眾真正體驗藝術生活的真義。

現代人的生活繁忙,有時僅僅只是因為生活壓力以及生存的需求,人們已經忘記了尋找生活的本質,為人生放緩腳步,看看四周圍的風景。嚴格來講,不是現代人不想,只是現實逼迫,沒有能力在現有環境下舒心的欣賞周圍的風景。

記得國中時,爸爸在飄雨的晚上,堅持用摩托車風塵僕僕地帶我們一家四個孩子去文化中心看雲門舞集的演出。30年後,我又在澳門文化中心看到雲門舞集二團的新演出「十三聲」,看完後心情的悸動,至今仍然未能平復。感覺在沙漠裡被灌入了甘泉,這是金錢買不來的幸福。當時如果沒有爸爸的小小灌溉,現在被生活壓破的我們,恐怕不知道因為藝術就可找到呼吸的天空。

總編輯:樊婉貞
 

雜誌目錄

004 Column
法國五月:民主的餘音
洞穴爆發
俄羅斯平民風景
慾望孤荒
愛沙尼亞之聲—兼談合唱團的專業性
評《特洛伊女人》
《澳門樂團演奏挪威之聲》

012 Feature
跨越高峰   一切從文創開始
翻山越嶺,從身體創造
臺灣文博會專訪-家族傳承與好公司

030 a + special
從沙漠出發:邊界上的生態學
來自清水灣的「港島面貌」—記中國美術館黃孝逵水墨藝術展
北京為什麼需要獨立藝術空間?(下)

038 Preview
《力/速狂想》
飛躍演奏香港「丹麥弦樂四重奏」音樂會
香港管弦樂團「梵志登與王健」音樂會
香港中樂團《長生殿·牡丹亭》
1A SPACE 張景威「由白而來」
「法國五月」展覽活動
呂豐雅、Norman De Brackinghe雙個展「双生」
從群聚出發—2018臺北藝術節
爵代舞蹈劇場《煙花易冷》
何曉玫MeimageDance《2018鈕扣*New Choreographer計畫》
月光下的詩誦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 X 合拍劇團
電緣
「行者‧蔡明亮」大展
史東的日子 Stone Days-詹凱復
陳明福|陳漢聲個展

048 Visual + stage
澳門樂團多元音樂會紛呈
穩定成長 鞏固中堅市場 Art Formosa邁入第三年
以歌聲凝聚城市記憶
灣區城市新藝術消費
與愛麗絲同闖藝文Wonderland
專訪香港國際編舞節創辦人Van
屬於年輕人的「一趟發現的旅程」
聖詠滌心 樂思雋深

062 Music
創意與市場的平衡
俄國芭蕾三三三

070 Lifestyle
聆聽寂靜
郭達年:佔領我們的心靈
 

內容簡介

自《藝術地圖》2003年7月於香港創刊,2004 年1月發行港澳版,並於2004年5月出版《am post》,《藝術地圖》與《am post》已成為港澳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媒體。《am post》剛出版時只是想要把藝術圈內的文化活動介紹給圈外的藝術愛好者,從每月印發兩萬份,之後不斷遞增,高峰期曾印到100頁並發行至每月3萬5千份。9年的光景伴隨著香港文化發展的醞釀期,社會在轉型,政府確立創意產業並帶動商界參與,民間力量成立並主動透過傳媒引領社會議題,年輕一代對社會的關注。《am post》將帶著《藝術地圖》走進7-Evelen的店鋪,成為史上第一本在香港7-Eleven雜誌架上索取的藝術月刊,《am post》留下了「a」for art,「m」for map的名字在歷史,正式改名為《art plus》,於2011年11月在港、澳與台灣三地同步創刊。

《art plus》傳承《am post》,繼續以跨文化藝術的方向發展,並會在香港、澳門和台灣建立互動的文化平台。《Art plus》將代表這時代我們需要的生活參照,從各城市差距中得到更大的啟發,分享相近觀點的樂趣,找出不同的生活意義,遠想彼此的文化底蘊,微觀各自的生活態度。我們希望超越界限和距離,加上與信念相近的流通網路合作,從他們最大的連鎖網絡及各區的文化地點,以更廣更多的平台接觸大家。《art plus》是藝術+生活,藝術+樂趣,藝術+人生各種的可能性,我們相信唯有給自己不斷地加分,生命才會充滿意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5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