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風 2017年第二集

薰風 2017年第二集
定價:350
NT $ 333
  • 出版社:成蹊社
  • 出版日期:2017-03-25
  • 語言:繁體中文
 

編者的話

關於本集     
發行人・主編 姚銘偉
在思索第二集特集主題的過程中,我們面臨了和製作創刊號時同樣的問題,就是「如何與台灣這片土地密切連結?」。此時此刻,嚴格說來這其實已經不是問題了,而是這本雜誌從胎動初始就被無意識地確立的「軸」與「魂」。非常自然地,在港都高雄生活近四十年的我,早已迫不及待想為讀者們介紹這座城市與日本的諸多歷史連結。儘管「高雄」之名源自京都,加上台灣的出版品只要與京都扯上邊,幾乎就是賣座的保證,但,日本如此之大,難道就只有區區一座京都的高雄山和台灣的高雄有共通之處?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時間回到一八五八年,當時被天朝視為化外之地的打狗,在清國與英國簽訂《天津條約》後被迫開港(正式開港為一八六四年);就在同一年,時值幕末的日本也在白人的船堅砲利威脅下與美國簽署了《日米修好通商條約》,以此為契機,和打狗同為漁村的橫濱村,從此踏上了成為國際貿易大港的輝煌之路(正式開港為一八五九年)。橫濱和高雄的類似之處還不只是開港的年代和背景;今日許多遊客造訪橫濱時下車的「關內」地區,其地形就和高雄市的哈瑪星、鹽埕、苓雅寮一樣都是「埋立地」(填海造陸)。
另外,緊鄰港口的高雄哨船頭地區,過去曾有洋行林立,時至今日依舊留有西洋人墓地;而在橫濱港邊古早時也曾有「外國人居留地」存在,深深地影響了橫濱日後的面貌。高雄除了是台灣最大的商港,更是最大軍港的所在地,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昭和天皇下詔,使高雄成為「要港」(帝國海軍警備府)。直到現在,高雄港及北方的左營港內皆有軍艦的身影;而在橫濱港南方約莫十五公里處,則有日本最大軍港,同時也是美軍第七艦隊母港的橫須賀港,擔負著西太平洋,尤其是台灣海峽的防衛工作。台灣以海洋國家自稱,然而在黨國鐵幕時代,台灣人無法親近海洋,甚至懼怕孕育我們的寬闊大海,這是身為島國人的極大諷刺,也是時代的悲劇。這一集,就讓我們一同揚帆出港,貼近這三座有著類似命運的海洋城市吧!
 

雜誌目錄


 【關於本集】(姚銘偉)
 【月亮畫給太陽的情書】(奈美)

時事
 日本の安全保障課題(丹羽文生)
 人工知能—下一波產業革命的勝機(余承儒)

特集
 象徵三座港都的印記(姚銘偉)
 高雄之名的由來(許宏德)
 物換星移高雄港(王御風)
 台日情誼中的香蕉味(陳奕齊)
 橫濱近代建築舉隅(凌宗魁)
 横浜における中華民国(藤重太)
 守護台灣的東亞第一軍港—橫須賀紀行(姚銘偉)
 遊戲與歷史的虛與實—生於橫須賀的「重巡高雄」(ARC嵐)
 近代高雄的起家厝—哈瑪星的誕生(姚銘偉)
 主政者的決斷—面對世界挑戰的高雄港(李怡德)
 「三菱製造」的都更典範(張瑞娟)
 高雄港建築踏查(陳坤毅)

專欄
 【洛東抄】在台灣看見空海的風景(蔡亦竹)
 【讀・日劇】《監查法人》—資本主義戰爭下的台灣思考(陳奕齊)
 【台島拾歲】與生命告別之所—台灣的「齋場」(陳坤毅)
 【日本佛教巡禮】寺院散策的樂趣(曾友志)
 【日本宴会論】「宴会としての祭り」—月の思想の系譜(太田宗達)
 【民藝の道】柳宗悦の歩いた台湾(後篇)(天野朗子)
 【日本語教師の独り言】擬音語・擬態語のある世界を考える(梅澤弘樹)
 【列島紀行】日本麵麵觀(黃國華)
 【長物誌】堅毅的攝影魂—Nikon FB-5相機皮箱(楊格)
 【今天午餐吃什麼?】歸國子女(Lulu EYE)
 【台日美術漫步】小澤畫伯遊台灣(陳譽仁)
 【書籍推薦】彷彿目睹阿祖之死—銀鹽裏的地獄鳥瞰(姚銘偉)
 
下集預告
 

內容簡介

「哪個國家距離台灣最近?」
被這樣問到的台灣人,十之八九會回答「中國」吧。

其實,在宜蘭東方不到一一〇公里的海上,有座屬於日本的小島,她叫做「與那國」。天氣晴朗時,從與那國島望向台灣,高聳入雲的中央山脈清晰可見。

那是一段一衣帶水的奇妙距離。對與那國島上的人們來說,台灣是一個此生或許沒有機會造訪的地方,卻又是這輩子最熟悉的景象之一。
 
台日間的微妙情愫,就像宜蘭和與那國,似近非近,似遠非遠;感覺再熟悉不過,但又如此陌生。
 
台灣對日本的感情,在五年前的三・一一東日本大震災時已向世界證明。那是承襲自戰前世代,且早已內化到台灣人基因裡的本能。

以初夏的和煦南風,同時也是俳句的五月季語為名,這本雜誌將致力於傳播台日之間鮮為人知的歷史淵源,同時用學習及自省的視角來探索當代日本。在東亞局勢詭譎多變的今日,台灣除了「哈日族」,更需要「知日家」。

『薰風』的問世,相信是台日歷史進程下的必然。

發行人 姚 銘偉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5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