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以二戰中緬甸和太平洋戰役為背景的軍事社科圖書。本書首先講述了緬甸的殖民歷史以及緬甸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緬甸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同時介紹了日本崛起的背景和影響后,對南亞戰爭爆發前的南亞局勢和世界變幻的風雲作了簡要的介紹。在此基礎上,日本在夏威夷的珍珠港襲擊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的幾天之後,就將戰火燒到緬甸,這不是偶然的事情。緊接著珍珠港襲擊之後,日本著手控制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它要完成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帝國。它優先考慮要佔領英國的重要堡壘新加坡。日本的陸軍已經佔領了中國的大片領土,在中國,戰爭已經肆虐了好幾年的時間了。
日本計劃將緬甸納入到「大東亞共榮圈」里,緬甸的大米行業和其他原材料對日本很有價值。日本要征服東南亞其他地區,必須佔領緬甸為其側翼做掩護,而且這樣也可以切斷外界對中國境內軍隊抵抗日軍的外援。通往中國西南的滇緬公路已經成為最後一條補給線了,美國只能通過這條線路向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提供援助。緬甸淪陷的後果是深遠的。本書試圖對1942年緬甸戰爭中的一系列戰鬥做一個新的研究。戰爭者,通過陸上、海上、空中的戰鬥,或輸或贏,決定著東南亞的戰爭進程和戰爭走向。某些戰爭的成敗,的確能夠改變戰爭的軌跡,給很多人帶來利益,也可能帶來厄運。
本書在介紹了歷史的格局和背景后,按照時間的順序真實反映了日軍對緬甸的侵略行動以及緬甸殖民當局和盟軍對日本的反抗的鬥爭。由於準備的不足和對日軍作戰意圖的錯誤估計,日軍的進攻勢頭一直無法有效地被遏制,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也以失敗而告終,仰光失陷后,盟軍組織的一系列抵抗並沒有瓦解日軍的進攻勢頭,隨著珊瑚海海戰中英國海軍的失利以及仁安羌的失陷,盟軍海陸空三軍都面臨嚴峻的局面,盟軍以及中國遠征軍第38師最終撤往印度,而剩餘的遠征軍將士在翻越野人山並遭受重大犧牲後撤往國內。
作者阿倫·沃倫,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歷史學講師,著有《瓦齊里斯坦,埃牌的法齊爾》(Wazirista, The faqir of Ipi)和《印度軍》(Indian Army)。
譯者雷鵬飛,安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近年來,主持完成省級基金項目3項(含人文社科重大項目1項),校級項目3項,參與省部級項目10余項。已發表論文約20篇,其中國際、南大核心期刊論文5篇,出版譯著3部。曾多次獲得省級、校級教學成果獎和校級「優秀教師」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