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十六國紛亂局面的拓跋鮮卑,是怎樣從落後狀態乘時崛起,擔當了開啟北朝,從而孕育隋唐的歷史任務?
本書作者對這個問題作了回答。但他不是在傳統北魏史的框架內,而是以北魏建國之前的代北時期為焦點、包括北魏時期的框架內,去探求拓跋部所體現的歷史意義。他以敏銳深邃的史學眼光,論證了拓跋在與代北烏桓共生的百餘年中發育成長,並從此積累了經驗和力量。拓跋珪用野蠻手段建立殘酷悖倫的子貴母死制度,暴力離散母族、妻族部落組織,鞏固了拓跋君權和北魏政權,把拓跋部落聯盟帶進文明社會,完成這一歷史任務。
拓跋珪的野蠻手段使拓跋部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也留下了後遺症,以致後人不知道把拓跋史詩中充滿野性的歷史素材如何裁剪成皇帝認可的體面的國史。北魏國史大獄之興以及北魏史學不振,根源蓋出於此。
書中發表“猗盧之碑”殘石版資料,亦將引起研究者的關注。
作者執著于歷史新知的獲取需要學界長遠積累的願望,修訂本對原書有較多改動,訂正了一些使用和認知史料的不足,也有若干見解上的變動。仍然意在提供一種研究的思路,奉獻給同好讀者,共做進一步的考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