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超人氣心理學家岡田尊司又一力作《把不安當作朋友:如何直面我們內心的衝突》。
繼《奇葩心理學》《怪癖心理學》後,教你走出回避型人格的困境。
解讀隱藏的心理真相:不安、孤獨、逃避、自我放棄……
接納並活出內在自我,這本書將帶你重建生活信心。
逃避從來不是救贖,我們所能做的是與自己和解。
作者介紹
岡田尊司,精神科醫生、作家,1960年生於香川縣。自東京大學文學部哲學系退學,帶著象牙塔里的疑問立志成為醫生。京都大學醫學部畢業後,在京都大學精神科學教室從事研究工作,期間就職于京都醫療少年院,京都府立落南醫院等。2013年起任岡田診所院長(大阪府枚方市)。開診後,一直希望成為人們身邊可以輕鬆交談的“安全基地”。著有《依戀障礙》《母親這種病》《心靈控制》等多奉著作,專門針對人的煩惱與不安。
目錄
第一章 活著盡是麻煩事
與他人見面很麻煩
讓自己努力很麻煩
被期待很麻煩
把豎著的東西放倒很麻煩
去學校上學很麻煩
做決定很麻煩
走上社會很麻煩
戀愛很麻煩
成家養育孩子很麻煩
依賴別人很麻煩
活著很麻煩
第二章 何謂“回避型人格障礙”
“感覺麻煩”的本質是什麼?
回避型人格障礙的診斷基準
對他人的批評或拒絕很敏感
恐於構建親密的關係
即使是親密的關係,也不願意袒露自己的內心
過分在意周圍人的目光和他人的評價
自己不可能被他人喜歡
較低的自我評價,覺得自己是毫無長處的人
對實現目標或新的挑戰,抱以消極的態度
類精神分裂型人格
只擔心壞事的發生及其可能性
不會主動想要與人打交道
從生活中獲得的快感很稀薄
回避親密關係或兩性關係
面對爭執和沒有逃避餘地的環境會很有壓力
本質性的病理就是想回避受傷害
村上春樹表現出的回避型人格
與社交恐懼症的關係
與自閉症譜系障礙的關係
第三章 回避型人格與回避型依戀
嬰兒時期不會“感覺麻煩”?
“感覺麻煩”的根源
維持“羈絆”、生存的結構
回避型的生存策略
“回避型人格”與“回避型依戀”的異同點
“回避型人格”與“恐懼•回避型依戀”
回避糾紛的“回避型依戀”、進退兩難的“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依戀產生的原因
沒人照顧的孩子
佛教中對“依戀的捨棄”
後天的培養勝過遺傳因數
感覺與他人接觸不愉快的理由
與母親關係淡薄帶來的問題
過早的自立也要注意
支配與強迫會催生出另一種回避型
第四章 “不想受傷害”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到底想要逃避什麼?
形成“回避型人格”的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
什麼是催生“恐懼•回避型依戀”的養育方式?
否定式的養育與羞恥的經歷
在學校的經歷、朋友關係也會帶來影響
被欺侮的經歷帶來的後遺症
苦惱於心情低落、沒有幹勁兒的女性
深信“反正自己很沒用”
“陽光”的姐姐與“陰暗”的妹妹
為什麼無法承受“受到傷害”?
“回避型”可被視作一種慢性創傷症候群
個體獨立性被剝奪的經歷
過分期待與被決定的人生
被過分保護的順從孩子
“順從”與“看淡”的背後,往往都有著雙親的支配
森鷗外的經歷
拒絕成為成熟的大人
第五章 “回避型”越來越明顯的現代人,是適應還是進化
環境能夠改變遺傳因數的作用
“愛家人”與“愛自己”,兩者的差異源於腦結構
什麼樣的環境變化會導致“回避型”的增加?
適應個人主義的“回避型”
經歷的雷同化與失去的獨立性
回避與心理上的過敏反應
無菌室化與對人過敏
第六章 與“回避型”的人和諧相處的方法
部下是“回避型”的場合
上司是“回避型”的場合
戀人是“回避型”的場合
伴侶是“回避型”的場合
子女是“回避型”的場合
第七章 讓“回避型”得以緩解的生活方式
適合“回避型”的職業
可以“互補”的伴侶
單相思才是最輕鬆的?
勃拉姆斯式的單相思
同為“回避型”區別卻很大
星新一的經歷
懶散的學生生活
小說處女作
公務員的志願
地獄般經營公司的日子
重拾自信的瞬間判若兩人
終於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畢翠克絲•波特的經歷
“彼得兔”與她的使命
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獲得認可的重要性
第八章 不再羞恥和害怕,讓自己自由生活的方法
“回避型人格”是可以被克服的
從一通電話開始
是什麼改變了她?
恢復的關鍵在於“安全基地”
自己做決定的重要性
比起理想和期望來,更要學會抓住眼前的機會
能從十幾年的蝸居狀態中解脫出來嗎?
擺脫暮氣沉沉的狀態
為了生存而工作
在工作中得到鍛煉
西村由紀江的經歷
嘗試親自去做
嘗試做出很小的變化
展示真實的自己
對“性”的回避
解放自己
你已不再感到麻煩
後記
與他人見面很麻煩
讓自己努力很麻煩
被期待很麻煩
把豎著的東西放倒很麻煩
去學校上學很麻煩
做決定很麻煩
走上社會很麻煩
戀愛很麻煩
成家養育孩子很麻煩
依賴別人很麻煩
活著很麻煩
第二章 何謂“回避型人格障礙”
“感覺麻煩”的本質是什麼?
回避型人格障礙的診斷基準
對他人的批評或拒絕很敏感
恐於構建親密的關係
即使是親密的關係,也不願意袒露自己的內心
過分在意周圍人的目光和他人的評價
自己不可能被他人喜歡
較低的自我評價,覺得自己是毫無長處的人
對實現目標或新的挑戰,抱以消極的態度
類精神分裂型人格
只擔心壞事的發生及其可能性
不會主動想要與人打交道
從生活中獲得的快感很稀薄
回避親密關係或兩性關係
面對爭執和沒有逃避餘地的環境會很有壓力
本質性的病理就是想回避受傷害
村上春樹表現出的回避型人格
與社交恐懼症的關係
與自閉症譜系障礙的關係
第三章 回避型人格與回避型依戀
嬰兒時期不會“感覺麻煩”?
“感覺麻煩”的根源
維持“羈絆”、生存的結構
回避型的生存策略
“回避型人格”與“回避型依戀”的異同點
“回避型人格”與“恐懼•回避型依戀”
回避糾紛的“回避型依戀”、進退兩難的“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依戀產生的原因
沒人照顧的孩子
佛教中對“依戀的捨棄”
後天的培養勝過遺傳因數
感覺與他人接觸不愉快的理由
與母親關係淡薄帶來的問題
過早的自立也要注意
支配與強迫會催生出另一種回避型
第四章 “不想受傷害”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到底想要逃避什麼?
形成“回避型人格”的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
什麼是催生“恐懼•回避型依戀”的養育方式?
否定式的養育與羞恥的經歷
在學校的經歷、朋友關係也會帶來影響
被欺侮的經歷帶來的後遺症
苦惱於心情低落、沒有幹勁兒的女性
深信“反正自己很沒用”
“陽光”的姐姐與“陰暗”的妹妹
為什麼無法承受“受到傷害”?
“回避型”可被視作一種慢性創傷症候群
個體獨立性被剝奪的經歷
過分期待與被決定的人生
被過分保護的順從孩子
“順從”與“看淡”的背後,往往都有著雙親的支配
森鷗外的經歷
拒絕成為成熟的大人
第五章 “回避型”越來越明顯的現代人,是適應還是進化
環境能夠改變遺傳因數的作用
“愛家人”與“愛自己”,兩者的差異源於腦結構
什麼樣的環境變化會導致“回避型”的增加?
適應個人主義的“回避型”
經歷的雷同化與失去的獨立性
回避與心理上的過敏反應
無菌室化與對人過敏
第六章 與“回避型”的人和諧相處的方法
部下是“回避型”的場合
上司是“回避型”的場合
戀人是“回避型”的場合
伴侶是“回避型”的場合
子女是“回避型”的場合
第七章 讓“回避型”得以緩解的生活方式
適合“回避型”的職業
可以“互補”的伴侶
單相思才是最輕鬆的?
勃拉姆斯式的單相思
同為“回避型”區別卻很大
星新一的經歷
懶散的學生生活
小說處女作
公務員的志願
地獄般經營公司的日子
重拾自信的瞬間判若兩人
終於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畢翠克絲•波特的經歷
“彼得兔”與她的使命
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獲得認可的重要性
第八章 不再羞恥和害怕,讓自己自由生活的方法
“回避型人格”是可以被克服的
從一通電話開始
是什麼改變了她?
恢復的關鍵在於“安全基地”
自己做決定的重要性
比起理想和期望來,更要學會抓住眼前的機會
能從十幾年的蝸居狀態中解脫出來嗎?
擺脫暮氣沉沉的狀態
為了生存而工作
在工作中得到鍛煉
西村由紀江的經歷
嘗試親自去做
嘗試做出很小的變化
展示真實的自己
對“性”的回避
解放自己
你已不再感到麻煩
後記
序
前言
曾經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我會覺得生活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這個所謂“相當長的時間”,說得更具體些,應該有十年以上了吧。不,也許有二十多年,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一直持續到今天也說不準呢。不過,現在這種感覺已經淡化了許多。最開始有這種感覺,還是高中的後半期,大學時期則達到了頂峰,一直到快三十歲開始工作時,仍然有這種感覺。差不多快三十五歲時,這種情況才開始有所好轉。
雖然當初我放棄文學部的哲學專業,轉而進入醫學部學習,但是這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的這種“麻煩的感覺”,連去聽課的次數也只是維持在必要的最少限度而已。至今我仍記得,醫學部一年級時,我住在京都大學後面的吉田山。更準確地說,是當時吉田山上有一座名為“真如堂”的寺院,那裡的紅葉特別好看,而我則寄宿在其後的民宅裡。當時的房租非常便宜,只需要一萬日元。從山坡上走下來的途中,會經過一處叫作“吉田山莊”的地方,那裡有著很氣派的大門,還有非常漂亮且寬敞的庭院,是一家非常高級的日式旅館,常常會有黑色的轎車運送客人至此。據說當時在那裡吃一頓飯要花費好幾萬日元,而我每天的伙食費還不到一千日元。
曾經有朋友特意來我寄宿的地方看我。因為我總是蝸居在那裡不去上課,他擔心我可能連考試這件事都不知道,所以特地過來通知我。實際上,我當時確實不知道有考試。不過,當他看到我不慌不忙的樣子後,也只能苦笑著說“岡田君,你肯定能長壽”,後來他非常熱心地告訴我可能會出題的考試要點,臨走時還特意囑咐我只要把這些內容掌握了,考試就沒問題了。
但是,即使我知道了會有考試,即使朋友特地前來告訴我考試的要點甚至是問題的答案,我卻仍然不想學習。就那樣恍恍惚惚地度日,或是去做別的事情。極力讓自己不去想考試的事,就這樣直到夜晚來臨了,我覺得反正就這樣了,於是又一覺睡到天亮。當時想著肯定要掛科的,現在再去手忙腳亂地複習也不是辦法,所以就啥也沒做地一直躺著。差不多到離考試開始還有一個多小時的時候,我才急急忙忙地起床,把朋友給我的講義大概地掃一眼。
看看表,好像時間還來得及,這時才想著盡可能地多記住一些內容,也就是說直到最後關頭,我才改變了想法,針對考試開始準備複習。當我騎著自行車從山坡上長驅直下往學校趕時,還在後悔要是早一點去做就好了。真的是不到火燒屁股,就不會去行動啊。
為什麼會那樣的暮氣沉沉呢?總是要逃避應該做的事情,明明什麼事都沒做卻感覺非常的疲憊,我想還是因為當時覺得做什麼事情都很“麻煩”吧。而我現在的工作就是每天面對和那時的我有著相同狀態的人,為他們加油打氣,想想還真是不可思議的巧合機緣啊,不過我也確實能夠理解這些人的心境。
當時,我為了掙生活費不得不去打工,即便那樣仍然讓我感覺“麻煩”,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為了生存就要吃飯。要吃飯就得勞動。但是,這個過程也是充滿了麻煩與痛苦。所以會覺得,生存這件事本身就是麻煩和痛苦的。
當時我常常幻想的一件事,就是有朝一日能像牛馬一樣以食草為生。大家也許都知道,人體內無法分泌出可分解植物細胞壁纖維素的酶,所以即使把草吃下去,也消化不了。最多也就是會鬧肚子而已。假如我們的唾液或者胃液中,含有能分解纖維素的酶的話,當我們感覺餓時,只需要吃下樹葉和雜草,就能填飽肚子了。當然,隨便吃別人家院子裡的樹葉可能也會被罵吧,可要是野生的那些雜草什麼的,相信就沒有人會抱怨了。這樣一來,我們就從麻煩事中解放出來啦。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真要是那樣的話,一天中除了草啥也不吃,很容易導致身體營養不良,而且大便與屁的量也會變多,導致腸子變得很長,說不定又會引起什麼麻
煩的情況。
我幻想的另一件事情,要更加現實一些。雖然也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實現的,但至少比起上面這件事來,並不是完全沒有實現的可能性。那就是,通過寫小說一舉成名,然後過上靠版稅生活的日子。這樣的話,即使不勞動也能活得很好。相信本書的讀者中,肯定曾經也有和我一樣想法的人吧。說起來非常的不好意思,那時的我真的是很認真地在想這件事。甚至可以說,把這當成了那時唯一的生存希望呢。
獲得小說的新人獎,拿到一大筆獎金,然後向每天對我板著臉、還時不時故意刁難我的雇主說“我要專心寫小說,所以就不在你這兒幹了”,我不止一次地幻想著這一天的到來。
可現實情況是這一天終究還是沒有實現,我依然每天要看著雇主的臉色,擔心會不會被他炒魷魚,提心吊膽地度日。那時我構思創作過一部小說叫《時間經紀人》,故事情節就是誕生自我頭腦中的幻想。講的是某個不想工作的青年,有一天遇到了專門買時間的“時間經紀人”,然後向其出售時間的故事。“時間經紀人”並不要求以工作這種“野蠻”的行為作代價,而是純粹地只購買時間。不需要做麻煩痛苦的工作,可以只用時間換金錢的故事設定,可能就源自我當時想要逃避現實的想法吧。
而且,出售時間的方式也有區別,既可以出售“現在的時間”,也可以出售“未來的時間”。開始時,主人公還只是滿足於出售“現在的時間”,但隨著對金錢的欲望越來越無法滿足,終於也開始出售“未來的時間”……整個故事差不多就是這樣。因為我想成為小說家的夢想一直沒有實現,所以這部作品也一直沒有機會被發表。不過,當時的我確實很認真地想以這部小說出道,從而將自己從麻煩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呢。
諷刺的是,當我從某種程度上擺脫了原先那種“極力想逃避麻煩、逃避生活”的想法後,我終於可以寫書和發表自己的作品了。越是想逃避麻煩,就越是逃避不了,反倒是通過一點點地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讓原本感覺麻煩的事情,變得不再麻煩,各種機會也隨之而來了。
這不僅限於我自己,相信很多經歷過這些的人都有這種感覺吧。
話雖這麼說,但是突然一下子勉強自己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個性甚至生活背景,所以適合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只有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出自己的潛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到底什麼才是好的生活方式,並不能一概而論,也不可能通過與他人的對比來做出判斷,關鍵還是在於適不適合自己。所以,我們要瞭解自己的特點,思考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最自然的生活方式。現在,不僅僅是年輕人,甚至有很多成年人,也無法從“麻煩的感覺”中擺脫出來。關於這一點,我將在第五章中進行詳細的解說,不過統計資料顯示這樣的人確實是越來越多了。那麼,這種“麻煩的感覺”到底是什麼呢?怎樣才能改善和克服這一問題呢?
本書將通過大量的臨床案例和具體事例,從各種各樣的人生中總結經驗,並結合精神病學、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在介紹前人的智慧和最新方法的同時,思考如何擺脫“麻煩的感覺”和“回避型人格”,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書中所提及的普通人的臨床案例與事例,都是基於真實的案例改寫的,與特定的個案並無關聯。另外,有關偉人、名人的案例描述,則取材於其自傳或他人所著的傳記等公開發表的資料。
曾經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我會覺得生活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這個所謂“相當長的時間”,說得更具體些,應該有十年以上了吧。不,也許有二十多年,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一直持續到今天也說不準呢。不過,現在這種感覺已經淡化了許多。最開始有這種感覺,還是高中的後半期,大學時期則達到了頂峰,一直到快三十歲開始工作時,仍然有這種感覺。差不多快三十五歲時,這種情況才開始有所好轉。
雖然當初我放棄文學部的哲學專業,轉而進入醫學部學習,但是這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的這種“麻煩的感覺”,連去聽課的次數也只是維持在必要的最少限度而已。至今我仍記得,醫學部一年級時,我住在京都大學後面的吉田山。更準確地說,是當時吉田山上有一座名為“真如堂”的寺院,那裡的紅葉特別好看,而我則寄宿在其後的民宅裡。當時的房租非常便宜,只需要一萬日元。從山坡上走下來的途中,會經過一處叫作“吉田山莊”的地方,那裡有著很氣派的大門,還有非常漂亮且寬敞的庭院,是一家非常高級的日式旅館,常常會有黑色的轎車運送客人至此。據說當時在那裡吃一頓飯要花費好幾萬日元,而我每天的伙食費還不到一千日元。
曾經有朋友特意來我寄宿的地方看我。因為我總是蝸居在那裡不去上課,他擔心我可能連考試這件事都不知道,所以特地過來通知我。實際上,我當時確實不知道有考試。不過,當他看到我不慌不忙的樣子後,也只能苦笑著說“岡田君,你肯定能長壽”,後來他非常熱心地告訴我可能會出題的考試要點,臨走時還特意囑咐我只要把這些內容掌握了,考試就沒問題了。
但是,即使我知道了會有考試,即使朋友特地前來告訴我考試的要點甚至是問題的答案,我卻仍然不想學習。就那樣恍恍惚惚地度日,或是去做別的事情。極力讓自己不去想考試的事,就這樣直到夜晚來臨了,我覺得反正就這樣了,於是又一覺睡到天亮。當時想著肯定要掛科的,現在再去手忙腳亂地複習也不是辦法,所以就啥也沒做地一直躺著。差不多到離考試開始還有一個多小時的時候,我才急急忙忙地起床,把朋友給我的講義大概地掃一眼。
看看表,好像時間還來得及,這時才想著盡可能地多記住一些內容,也就是說直到最後關頭,我才改變了想法,針對考試開始準備複習。當我騎著自行車從山坡上長驅直下往學校趕時,還在後悔要是早一點去做就好了。真的是不到火燒屁股,就不會去行動啊。
為什麼會那樣的暮氣沉沉呢?總是要逃避應該做的事情,明明什麼事都沒做卻感覺非常的疲憊,我想還是因為當時覺得做什麼事情都很“麻煩”吧。而我現在的工作就是每天面對和那時的我有著相同狀態的人,為他們加油打氣,想想還真是不可思議的巧合機緣啊,不過我也確實能夠理解這些人的心境。
當時,我為了掙生活費不得不去打工,即便那樣仍然讓我感覺“麻煩”,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為了生存就要吃飯。要吃飯就得勞動。但是,這個過程也是充滿了麻煩與痛苦。所以會覺得,生存這件事本身就是麻煩和痛苦的。
當時我常常幻想的一件事,就是有朝一日能像牛馬一樣以食草為生。大家也許都知道,人體內無法分泌出可分解植物細胞壁纖維素的酶,所以即使把草吃下去,也消化不了。最多也就是會鬧肚子而已。假如我們的唾液或者胃液中,含有能分解纖維素的酶的話,當我們感覺餓時,只需要吃下樹葉和雜草,就能填飽肚子了。當然,隨便吃別人家院子裡的樹葉可能也會被罵吧,可要是野生的那些雜草什麼的,相信就沒有人會抱怨了。這樣一來,我們就從麻煩事中解放出來啦。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真要是那樣的話,一天中除了草啥也不吃,很容易導致身體營養不良,而且大便與屁的量也會變多,導致腸子變得很長,說不定又會引起什麼麻
煩的情況。
我幻想的另一件事情,要更加現實一些。雖然也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實現的,但至少比起上面這件事來,並不是完全沒有實現的可能性。那就是,通過寫小說一舉成名,然後過上靠版稅生活的日子。這樣的話,即使不勞動也能活得很好。相信本書的讀者中,肯定曾經也有和我一樣想法的人吧。說起來非常的不好意思,那時的我真的是很認真地在想這件事。甚至可以說,把這當成了那時唯一的生存希望呢。
獲得小說的新人獎,拿到一大筆獎金,然後向每天對我板著臉、還時不時故意刁難我的雇主說“我要專心寫小說,所以就不在你這兒幹了”,我不止一次地幻想著這一天的到來。
可現實情況是這一天終究還是沒有實現,我依然每天要看著雇主的臉色,擔心會不會被他炒魷魚,提心吊膽地度日。那時我構思創作過一部小說叫《時間經紀人》,故事情節就是誕生自我頭腦中的幻想。講的是某個不想工作的青年,有一天遇到了專門買時間的“時間經紀人”,然後向其出售時間的故事。“時間經紀人”並不要求以工作這種“野蠻”的行為作代價,而是純粹地只購買時間。不需要做麻煩痛苦的工作,可以只用時間換金錢的故事設定,可能就源自我當時想要逃避現實的想法吧。
而且,出售時間的方式也有區別,既可以出售“現在的時間”,也可以出售“未來的時間”。開始時,主人公還只是滿足於出售“現在的時間”,但隨著對金錢的欲望越來越無法滿足,終於也開始出售“未來的時間”……整個故事差不多就是這樣。因為我想成為小說家的夢想一直沒有實現,所以這部作品也一直沒有機會被發表。不過,當時的我確實很認真地想以這部小說出道,從而將自己從麻煩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呢。
諷刺的是,當我從某種程度上擺脫了原先那種“極力想逃避麻煩、逃避生活”的想法後,我終於可以寫書和發表自己的作品了。越是想逃避麻煩,就越是逃避不了,反倒是通過一點點地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讓原本感覺麻煩的事情,變得不再麻煩,各種機會也隨之而來了。
這不僅限於我自己,相信很多經歷過這些的人都有這種感覺吧。
話雖這麼說,但是突然一下子勉強自己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個性甚至生活背景,所以適合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只有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出自己的潛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到底什麼才是好的生活方式,並不能一概而論,也不可能通過與他人的對比來做出判斷,關鍵還是在於適不適合自己。所以,我們要瞭解自己的特點,思考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最自然的生活方式。現在,不僅僅是年輕人,甚至有很多成年人,也無法從“麻煩的感覺”中擺脫出來。關於這一點,我將在第五章中進行詳細的解說,不過統計資料顯示這樣的人確實是越來越多了。那麼,這種“麻煩的感覺”到底是什麼呢?怎樣才能改善和克服這一問題呢?
本書將通過大量的臨床案例和具體事例,從各種各樣的人生中總結經驗,並結合精神病學、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在介紹前人的智慧和最新方法的同時,思考如何擺脫“麻煩的感覺”和“回避型人格”,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書中所提及的普通人的臨床案例與事例,都是基於真實的案例改寫的,與特定的個案並無關聯。另外,有關偉人、名人的案例描述,則取材於其自傳或他人所著的傳記等公開發表的資料。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