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於藝術和藝術學理論在新語境下的新發展,吸收國內外藝術實踐和研究的新成果,在多元的研究背景中,系統論述藝術的本源、功能、價值和意義,深入探討藝術起源、藝術創造與生產、藝術作品、藝術傳達、藝術接受與傳播、藝術批評與闡釋等規律和新變,初步建構起一個開放的藝術學本體論研究構架體系,拓展了藝術學學科本體論研究的多元維度。
陳旭光,1965年生,浙江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影視系主任。曾獲北京大學「十佳教師」稱號。兼任中國高教影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主要著作有《詩學:理論與批評》(1996)、《中國當代散文報告文學發展史》(合著,1996)、《藝術的意蘊》(2000)、《中西詩學的通會》(2002)、《電影藝術講稿》(2002)、《藝術之維》(2004)、《當代中國影視文化研究》(2004)、《藝術為什麼》(2005)、《世界電影史》(譯著,2005)、《電影經典:文化形象與心靈歷史》叢書(主編,2004)、《全國高等院校公共藝術課系列教材》叢書(主編,2008)、《藝術概論》(2008)、《影視鑒賞》(2008、2009)等。發表學術論文二百余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人的主題」與「藝術的自覺」:藝術的起源與歷程論
第一節 藝術術語的由來與含義
第二節 人的主題與藝術自覺的歷程
第三節 藝術的起源與原始藝術的魅力
第四節 藝術史:形象史、思潮史與心靈史
第二章 觀念、精神或活動:藝術本質論
第一節 關於藝術本質的幾種藝術觀念
第二節 藝術:一種特殊的人類精神生產
第三節 藝術:人類精神的家園
第三章 人文學科與人文意義:藝術學學科論
第一節 藝術學的歷程
第二節 藝術學:對象、方法與體系
第三節 藝術學:作為一門人文學科
第四章 「認識你自己」:藝術價值與功能論
第一節 藝術:一種特殊的人類精神需求
第二節 藝術的特殊意識形態性
第三節 藝術在文化結構中的位置
第四節 藝術的人文價值與文化「認同」功能
第五節 藝術作為創意文化產業的價值拓展和功能新變
第五章 「大樂與天地同和」:藝術本源論
第一節 「藝」與「道」:世界作為藝術的本源
第二節 藝術創構的二維(一):抽象與移情
第三節 藝術創構的二維(二):真實性與假定性
第四節 藝術創構的二維(三):再現與表現
第五節 藝術創構的二維(四):典型與意境
第六節 「走向過程」與現象學美學的超越
第六章 「搜盡奇峰打草稿」:主體創造或生產論
第一節 藝術家主體:藝術思維與創作心理
第二節 「人心之通天」:主體與客體的遇合
第三節 自然的人化: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
第四節 語言的搏斗:從「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第五節 心靈的合唱:藝術創造中的多元對話與潛對話
第六節 作者論的沉浮:藝術從創作到生產的觀念變遷與實踐
第七章 風格與形式、結構與層次:藝術作品論
第一節 藝術風格與藝術風格的要素
第二節 內容與形式的分合:藝術作品的形式分析
第三節 形式傾斜與結構主義的貢獻與局限
第四節 藝術作品的層次分析
第五節 藝術作品的物化與物或身體的符號化
第八章 接受與闡釋:藝術接受論
第一節 藝術接受與藝術傳播:「作者之死」與新創造的開始
第二節 共鳴或「視界融合」:藝術接受中的對話與潛對話
第三節 藝術接受中的程式、慣例、前理解與先結構
第四節 藝術接受的心理闡釋:以電影為例
第五節 「空故納萬象」:藝術接受的態度與層次
第六節 藝術接受新變與基於此的藝術新變
第九章 方法、流派與轉向:藝術批評論
第一節 藝術批評:維度與方法
第二節 藝術批評:流派與方法
第三節 藝術批評的文化研究轉向
第四節 文化研究方法:限度與原則
第五節 文化研究反思與「宏大理論」批評
第六節 全媒介時代藝術批評的新變
第十章 藝術學的時代新課題
第一節 黑格爾的「藝術死亡論」
第二節 藝術實踐對藝術理論的全面挑戰
第三節 視覺文化轉型對藝術的影響
第四節 數字技術的新美學與理論挑戰
第五節 網絡媒介文化的崛起與理論挑戰
未完的結語:藝術永恆 藝境無涯
參考書目
第一章 「人的主題」與「藝術的自覺」:藝術的起源與歷程論
第一節 藝術術語的由來與含義
第二節 人的主題與藝術自覺的歷程
第三節 藝術的起源與原始藝術的魅力
第四節 藝術史:形象史、思潮史與心靈史
第二章 觀念、精神或活動:藝術本質論
第一節 關於藝術本質的幾種藝術觀念
第二節 藝術:一種特殊的人類精神生產
第三節 藝術:人類精神的家園
第三章 人文學科與人文意義:藝術學學科論
第一節 藝術學的歷程
第二節 藝術學:對象、方法與體系
第三節 藝術學:作為一門人文學科
第四章 「認識你自己」:藝術價值與功能論
第一節 藝術:一種特殊的人類精神需求
第二節 藝術的特殊意識形態性
第三節 藝術在文化結構中的位置
第四節 藝術的人文價值與文化「認同」功能
第五節 藝術作為創意文化產業的價值拓展和功能新變
第五章 「大樂與天地同和」:藝術本源論
第一節 「藝」與「道」:世界作為藝術的本源
第二節 藝術創構的二維(一):抽象與移情
第三節 藝術創構的二維(二):真實性與假定性
第四節 藝術創構的二維(三):再現與表現
第五節 藝術創構的二維(四):典型與意境
第六節 「走向過程」與現象學美學的超越
第六章 「搜盡奇峰打草稿」:主體創造或生產論
第一節 藝術家主體:藝術思維與創作心理
第二節 「人心之通天」:主體與客體的遇合
第三節 自然的人化: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
第四節 語言的搏斗:從「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第五節 心靈的合唱:藝術創造中的多元對話與潛對話
第六節 作者論的沉浮:藝術從創作到生產的觀念變遷與實踐
第七章 風格與形式、結構與層次:藝術作品論
第一節 藝術風格與藝術風格的要素
第二節 內容與形式的分合:藝術作品的形式分析
第三節 形式傾斜與結構主義的貢獻與局限
第四節 藝術作品的層次分析
第五節 藝術作品的物化與物或身體的符號化
第八章 接受與闡釋:藝術接受論
第一節 藝術接受與藝術傳播:「作者之死」與新創造的開始
第二節 共鳴或「視界融合」:藝術接受中的對話與潛對話
第三節 藝術接受中的程式、慣例、前理解與先結構
第四節 藝術接受的心理闡釋:以電影為例
第五節 「空故納萬象」:藝術接受的態度與層次
第六節 藝術接受新變與基於此的藝術新變
第九章 方法、流派與轉向:藝術批評論
第一節 藝術批評:維度與方法
第二節 藝術批評:流派與方法
第三節 藝術批評的文化研究轉向
第四節 文化研究方法:限度與原則
第五節 文化研究反思與「宏大理論」批評
第六節 全媒介時代藝術批評的新變
第十章 藝術學的時代新課題
第一節 黑格爾的「藝術死亡論」
第二節 藝術實踐對藝術理論的全面挑戰
第三節 視覺文化轉型對藝術的影響
第四節 數字技術的新美學與理論挑戰
第五節 網絡媒介文化的崛起與理論挑戰
未完的結語:藝術永恆 藝境無涯
參考書目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