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是魯迅研究,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重鎮,對魯迅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響着人們對新文學的態度。近年來,傳統文學回潮,人們對現代文學以及魯迅產生了或多或少的輕視和誤解。《野草》是魯迅寫給自己的唯一作品,閱讀《野草》是走進魯迅內心世界、理解新文學開創者以文濟世精神的一把鑰匙。作品里,魯迅的生命感受、悲觀心態欲說還休,他把復雜的人生體驗以及由此生發的哲理思考藏進深邃的語言深井,借鑒當時新的現代派寫作手法並有所創造,造成很大的閱讀難度,加上眾多的語言和歷史文本障礙,它成了魯迅文本中難理解的一部。
筆者從文本分析入手,研究作品中的意象、關鍵語句的深層內涵,從而揭示出一代文豪魯迅的「殉道者」「零余者」的曲折心態,感悟他深沉的生命悲劇意識及救世情懷,為廣大讀者提供一種閱讀上的指導和理解上的可能。
孫寶靈,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1999年西北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7年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2009—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博士后。研究方向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女性文學、河南文學與中原文化、影視評論。
近年來,參與國家社科基金等重點課題30余項,在《名作欣賞》《甘肅社會科學》《電影評介》等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專著有《浩然的文學道路與文本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