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長洲人沈復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作品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贏余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芸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於歡樂,終於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
沈復 (1763年—1825年以后),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清代文學家。著有《浮生六記》,是自傳體的散文。工詩畫、散文。
序
沈復(1763-1825),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
沈復其人,工詩畫,善散文,卻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文人,他既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也不是知名的文人墨客,他終生以游幕、經商、作畫為業,浪跡天下,常年生活在社會底層,故此,其文章風格有着比較深刻的現實主義色彩。
關於本書的成因,據史料記載,當是如此:嘉慶十三年(1808),因為得到幼時好友石韞玉的舉薦,沈復在赴琉球的使團中謀得一職。在歷盡艱險、九死一生的海上旅途中,在生與死的體驗中,沈復回憶起自己過往的人生,不禁產生了「浮生若夢」的感慨,於是揮筆寫就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
在開卷之初他便這樣寫道:「東坡雲:『事如春夢了無痕』,苟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事實上,這正是《浮生六記》得以問世的緣由。
沈復其人,工詩畫,善散文,卻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文人,他既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也不是知名的文人墨客,他終生以游幕、經商、作畫為業,浪跡天下,常年生活在社會底層,故此,其文章風格有着比較深刻的現實主義色彩。
關於本書的成因,據史料記載,當是如此:嘉慶十三年(1808),因為得到幼時好友石韞玉的舉薦,沈復在赴琉球的使團中謀得一職。在歷盡艱險、九死一生的海上旅途中,在生與死的體驗中,沈復回憶起自己過往的人生,不禁產生了「浮生若夢」的感慨,於是揮筆寫就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
在開卷之初他便這樣寫道:「東坡雲:『事如春夢了無痕』,苟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事實上,這正是《浮生六記》得以問世的緣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