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中國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的總綱領,「一帶一路」是中國為亞洲和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是促進全球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應當如何理解「一帶一路」的戰略考慮、現實基礎和時代新意?當前尤其是「十三五」時期,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思路和重點是什麽?這 將給沿線國家、中國自身、企業和普通人各自帶來哪些發展機遇?
在此過程中,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如何行動,各類中外企業如何參與?如何評估已經取得的建設進展,如何講述「一帶一路」上的精彩故事?怎樣應對正在和潛在面臨的各類風險,如何展望未來的發展前景?
這些正是本書試圖向讀者一一解答和呈現的。
鄒磊,上海市委黨校講師,目前已出版《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政治經濟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等多項省部級以上「一帶一路」相關課題,並承擔《一帶一路》《中國港口》等多部中央電視台大型文獻紀錄片的撰稿工作。
目錄
引言...1
第一章「一帶一路」的主要考量...8
一、 主要考量...8
二、 現實基礎...15
三、 時代新意...20
第二章「一帶一路」的建設思路...27
一、 推進原則與思路...28
二、 重點路線與走廊...30
三、 主要內容...33
四、 國內各地方定位...39
第三章「一帶一路」的多重機遇...42
一、 全球發展機遇...42
二、 中國發展機遇...48
三、 市場機遇...52
四、 普通人機遇...57
第四章「一帶一路」的政府行動...62
一、 中央國 家 機關...62
二、 各級地方政府...71第五章「一帶一路」的建設進展...83
一、 政策溝通...83
二、 設施聯通...92
三、 貿易暢通...109
四、 資金融通...125
五、 民心相通...135
第六章「一帶一路」的企業參與...148
一、 金融...149
二、 裝備制造...157
三、 優勢產能...162
四、 電力...167
五、 通信...172
六、 鐵路...177
七、 港口...182
八、 跨境電商...186
第七章「一帶一路」的風險應對...195
一、 沿線國家內部風險...195
二、 跨地區性安全風險...199
三、 大國競爭風險...202
四、 理性認識與應對風險...206
結語...210
參考文獻...217
後記...220
第一章「一帶一路」的主要考量...8
一、 主要考量...8
二、 現實基礎...15
三、 時代新意...20
第二章「一帶一路」的建設思路...27
一、 推進原則與思路...28
二、 重點路線與走廊...30
三、 主要內容...33
四、 國內各地方定位...39
第三章「一帶一路」的多重機遇...42
一、 全球發展機遇...42
二、 中國發展機遇...48
三、 市場機遇...52
四、 普通人機遇...57
第四章「一帶一路」的政府行動...62
一、 中央國 家 機關...62
二、 各級地方政府...71第五章「一帶一路」的建設進展...83
一、 政策溝通...83
二、 設施聯通...92
三、 貿易暢通...109
四、 資金融通...125
五、 民心相通...135
第六章「一帶一路」的企業參與...148
一、 金融...149
二、 裝備制造...157
三、 優勢產能...162
四、 電力...167
五、 通信...172
六、 鐵路...177
七、 港口...182
八、 跨境電商...186
第七章「一帶一路」的風險應對...195
一、 沿線國家內部風險...195
二、 跨地區性安全風險...199
三、 大國競爭風險...202
四、 理性認識與應對風險...206
結語...210
參考文獻...217
後記...220
序
自2013年9月以來,「一帶一路」已成為了中國內政與外交、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市場、政策與學術的核心議題。大至全球治理格局,中至各部委工作安排,小至企業投資經營布局,都越來越多地受到「一帶一路」的影響。
即 便是中國和沿線國家的許多普通人,也正在不同程度且日益明顯地感受到「一帶一路」的存在。在新疆吐魯番種植水果的農民,在重慶組裝筆記本電腦的工人,在福 建自貿區從事人民幣跨境業務的銀行職員,在上海從事國際關系研究的青年學者,在哈薩克斯坦「雙西公路」沿線開店的餐館老板,在巴基斯坦山區飽受停電之苦的 小學生,在斯里蘭卡科倫坡港集裝箱碼頭工作的吊車司機,在緬甸馬德島參與中緬原油碼頭建設的青島港員工,在印度尼西亞承建雅萬高鐵的兩國工人,在埃及蘇伊 士經貿合作區上班的紡織女工,在俄羅斯使用阿里巴巴「速賣通」平台網購的女大學生,在西班牙馬德里從事中歐貿易的商人,在英國參與欣克利角核電站建設的中 法兩國工程師,在全球各地為大型紀錄片《一帶一路》取景的中央電視台編導……無論是主動或被動,他們的學習、工作與生活都在不知不覺間因「一帶一路」而受 益或改變。
可以說,「一帶一路」正在參與塑造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很多部門、企業與個人也漸漸習慣於從「一帶一路+」的角度或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思考問題。
那麼,什麼是「一帶一路」呢?「一帶一路」是當前中國的重大國際合作倡議和國家發展戰略,在借鑒古代絲綢之路歷史概念的同時,它反映了新時期中國區域發展與 對外合作的新思路、新願景,合作對象以亞洲、歐洲和非洲國家為重點,合作內容以經濟和人文交流為主線,當前正從東部與西部、海洋與陸地、國內與國際協同推 進建設。
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建議: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 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 在印度尼西亞國會大廈演講時又提出: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 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標志着在古代絲綢之路衰落數百年之后,新一屆中國政府正式向沿線國家發起了 共建海陸「新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簡稱「一帶一路」。此后,「一帶一路」倡議的面向對象逐漸擴展到了亞洲、歐洲、非洲,乃至大洋洲各國,並歡迎所有域外 國家共同參與,覆蓋范圍大大超過了古代絲綢之路。
在性質上,「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為地區和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是促進全球互聯互通、合作共 贏的「中國方案」。正如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11月的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所說:隨着綜合國力上升,中國有能力、有意願向亞太和全球提供更多 公共產品,特別是為促進區域合作深入發展提出新倡議新設想。中國願意同各國一道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更加深入參與區域合作進程,為亞太互聯互通、發展繁 榮作出新貢獻。對沿線國家而言,「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國際合作倡議;對中國自身而言,「一帶一路」也是新時期的重大國家發展戰略。經過周邊外交工作座談 會、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全國兩會、中共十八屆三中和五中全會等中央重要會議,以及《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 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政府工作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划綱要》等指導性文件的反復確認,「一帶一路」被確立為國家發展戰 略,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共同構成了「十三五」時期重點實施的三大區域戰略。
作為國家戰略,「一帶一路」的重要性和高規格體現在 哪里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帶一路」建設是「擴大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是今后一個時期要重點拓展的發展新空間」。身兼「一帶 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張高麗副總理指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對外開放的總抓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發改委」)、商務部 等具體牽頭推進部門表示,「共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向沿線國家提出的重大倡議,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的總的綱領」。「十三 五」規划明確提出,「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
為此,掌握國家最高經濟決策權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曾於2014年11月專門開會, 研究和討論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全國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家各部委、各中央企業基本都上報了相應的「一帶一路」對接方案;中國領導人出訪和外 國領導人來訪時,「一帶一路」是出鏡率極高的關鍵詞。在中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這樣的重視矚目程度和資源投入規模充分體現了「一帶一路」特殊的重要地位。
「一 帶一路」倡議絕不是興之所至,而是借鑒了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概念,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從公元前2世紀張騫西域鑿空到公元15世紀初鄭和下西洋 的漫長歲月里,穿越廣袤的草原、沙漠和海洋,在中國與亞洲、非洲、歐洲各國之間長期活躍着一條因絲綢貿易而着稱的貿易通道,此即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一詞首見於近代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並經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於1938年出版的同名著作而廣為流傳。最初,這主要用於描述近代西方世界興起以前以中國與中亞、西亞為核心且一度延伸至歐洲的陸上貿易通 道。隨着時間的推移,「絲綢之路」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很大的深化。在內涵上,「絲綢之路」逐漸從一條因絲綢貿易往來而形成的商路擴展為由不同港口、驛 站、貨物、原料、思想、文化、宗教和民族結成的復合網絡。在外延上,「絲綢之路」逐漸從原先專指穿越中亞沙漠地帶的「綠洲路」泛化為「綠洲路」「海洋路」 「草原路」「西南路」等歐亞之間各條貿易路線的統稱。
不計其數的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國名產,谷子、高粱、肉桂、姜黃、生姜、水稻、麝香、大黃等 作物,以及中國的四大發明借由粟特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向西傳播,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各種珍禽異獸、香藥珠寶、貨幣、音樂、舞蹈、飲 食、服飾也沿着海陸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批帶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椒、胡蘿卜等,也大多是在這一時期由西亞、中亞商旅 經絲綢之路傳來。可以說,正是絲綢之路使中原華夏文明得以廣泛吸收外來文明,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景觀。千百年來,從南海到阿拉伯海、地中海,從東南亞到西 亞、東非,中國人、粟特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爪哇人、歐洲人、非洲人,以及他們信奉的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都曾在絲綢之路上留 下屬於自己的印記。
今天,「絲綢之路」已成為理解西方世界興起前歐亞之間政治、經濟、民族、宗教、文化交往時最具象征性的知識圖景、歷史記憶和政 治符號。在吉爾吉斯斯坦,多個地方的街道以「絲綢之路」命名;在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務局一號門門外,矗立着一座雕塑,上邊是一個象征港口和航海的大鐵錨,下 面基座的介紹文字中將此處稱為「絲綢之路上物流暢通的金色大門」(參見圖0.1)。
雕塑落成於2013年8月5日,在時間上比「一帶一路」倡議還早了一個 月。由此可見,古代絲綢之路曾經的輝煌是沿線國家人民的共同記憶。與之相對應的是,以復興絲綢之路的名義重建歐亞大陸內部沉寂已久的地緣經濟紐帶是各方的 廣泛共識,冷戰結束以后聯合國、美國、俄羅斯、土耳其、哈薩克斯坦、伊朗乃至韓國、日本等都曾提出過各自版本的「新絲綢之路」計划。圖0.1斯里蘭卡科倫 坡港務局一號門前雕塑但是,「一帶一路」並非古代絲綢之路的簡單再現。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穆虹在解讀「十三五」 規划時強調,「『一帶一路』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全球形勢變化和我國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那麼,當 前全球和中國發展的最新形勢是什麼呢?
從全球來看,全球治理格局加速調整,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影響力提升,國家間競爭越來越多地轉向對規則制 定權和制度性話語權的爭奪;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種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需要各國共同應對;歐亞大陸政治安全環境總體改善,大國間發生直接軍事沖突的可 能性大大降低,但特定地區地緣政治風險與非傳統安全風險相互交織;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主要大宗商品價格暴跌,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南北差距進一步 拉大,地區互聯互通面臨許多瓶頸,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急需資金和技術支持;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與各國的利益紐帶進一步加強, 國際社會對「中國方案」有了更多的期待。
從中國自身來看,雖然在全球體系中的地位快速提升,議程設置和規則制定的能力有所加強,但西強我弱的局面 並未發生根本改變;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轉型升級面臨關鍵時期,盡管仍是全球經濟的增長引擎,但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壓力也前所未有;外部尤其是周邊政治安 全環境錯綜復雜,和平發展所面臨的干擾和挑戰仍然嚴峻;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仍存在較大失衡,「東強西弱、海強陸弱」的態勢並未發生明顯改變;全方位 「走出去」勢頭迅猛,在全球經濟合作中的競爭力增強,但全產業鏈的布局仍未形成;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提升全球經濟治理制度性話語權迎來歷史性機遇。
正是這些內外的宏觀背景,使「一帶一路」呈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和中國特色,反映了新時期中國對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的綜合回應和總體部署。
當前,「一帶一路」建設的頂層設計已基本明確,全面務實合作有序推進,一些重大標志性、示范性項目陸續落地。那麼,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一 帶一路」倡議得以提出的主要考慮?它的建設思路和重點內容是什麼?沿線國家、中國自身、企業和普通人,各自將迎來哪些機遇?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如何行動, 企業如何參與?目前的建設進展如何,發生了哪些精彩的故事?可能面臨風險是什麼,應該怎樣應對?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
這些正是本書各章試圖向讀者一一解答和呈現的。
即 便是中國和沿線國家的許多普通人,也正在不同程度且日益明顯地感受到「一帶一路」的存在。在新疆吐魯番種植水果的農民,在重慶組裝筆記本電腦的工人,在福 建自貿區從事人民幣跨境業務的銀行職員,在上海從事國際關系研究的青年學者,在哈薩克斯坦「雙西公路」沿線開店的餐館老板,在巴基斯坦山區飽受停電之苦的 小學生,在斯里蘭卡科倫坡港集裝箱碼頭工作的吊車司機,在緬甸馬德島參與中緬原油碼頭建設的青島港員工,在印度尼西亞承建雅萬高鐵的兩國工人,在埃及蘇伊 士經貿合作區上班的紡織女工,在俄羅斯使用阿里巴巴「速賣通」平台網購的女大學生,在西班牙馬德里從事中歐貿易的商人,在英國參與欣克利角核電站建設的中 法兩國工程師,在全球各地為大型紀錄片《一帶一路》取景的中央電視台編導……無論是主動或被動,他們的學習、工作與生活都在不知不覺間因「一帶一路」而受 益或改變。
可以說,「一帶一路」正在參與塑造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很多部門、企業與個人也漸漸習慣於從「一帶一路+」的角度或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思考問題。
那麼,什麼是「一帶一路」呢?「一帶一路」是當前中國的重大國際合作倡議和國家發展戰略,在借鑒古代絲綢之路歷史概念的同時,它反映了新時期中國區域發展與 對外合作的新思路、新願景,合作對象以亞洲、歐洲和非洲國家為重點,合作內容以經濟和人文交流為主線,當前正從東部與西部、海洋與陸地、國內與國際協同推 進建設。
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建議: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 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 在印度尼西亞國會大廈演講時又提出: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 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標志着在古代絲綢之路衰落數百年之后,新一屆中國政府正式向沿線國家發起了 共建海陸「新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簡稱「一帶一路」。此后,「一帶一路」倡議的面向對象逐漸擴展到了亞洲、歐洲、非洲,乃至大洋洲各國,並歡迎所有域外 國家共同參與,覆蓋范圍大大超過了古代絲綢之路。
在性質上,「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為地區和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是促進全球互聯互通、合作共 贏的「中國方案」。正如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11月的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所說:隨着綜合國力上升,中國有能力、有意願向亞太和全球提供更多 公共產品,特別是為促進區域合作深入發展提出新倡議新設想。中國願意同各國一道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更加深入參與區域合作進程,為亞太互聯互通、發展繁 榮作出新貢獻。對沿線國家而言,「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國際合作倡議;對中國自身而言,「一帶一路」也是新時期的重大國家發展戰略。經過周邊外交工作座談 會、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全國兩會、中共十八屆三中和五中全會等中央重要會議,以及《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 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政府工作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划綱要》等指導性文件的反復確認,「一帶一路」被確立為國家發展戰 略,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共同構成了「十三五」時期重點實施的三大區域戰略。
作為國家戰略,「一帶一路」的重要性和高規格體現在 哪里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帶一路」建設是「擴大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是今后一個時期要重點拓展的發展新空間」。身兼「一帶 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張高麗副總理指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對外開放的總抓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發改委」)、商務部 等具體牽頭推進部門表示,「共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向沿線國家提出的重大倡議,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的總的綱領」。「十三 五」規划明確提出,「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
為此,掌握國家最高經濟決策權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曾於2014年11月專門開會, 研究和討論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全國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家各部委、各中央企業基本都上報了相應的「一帶一路」對接方案;中國領導人出訪和外 國領導人來訪時,「一帶一路」是出鏡率極高的關鍵詞。在中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這樣的重視矚目程度和資源投入規模充分體現了「一帶一路」特殊的重要地位。
「一 帶一路」倡議絕不是興之所至,而是借鑒了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概念,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從公元前2世紀張騫西域鑿空到公元15世紀初鄭和下西洋 的漫長歲月里,穿越廣袤的草原、沙漠和海洋,在中國與亞洲、非洲、歐洲各國之間長期活躍着一條因絲綢貿易而着稱的貿易通道,此即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一詞首見於近代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並經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於1938年出版的同名著作而廣為流傳。最初,這主要用於描述近代西方世界興起以前以中國與中亞、西亞為核心且一度延伸至歐洲的陸上貿易通 道。隨着時間的推移,「絲綢之路」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很大的深化。在內涵上,「絲綢之路」逐漸從一條因絲綢貿易往來而形成的商路擴展為由不同港口、驛 站、貨物、原料、思想、文化、宗教和民族結成的復合網絡。在外延上,「絲綢之路」逐漸從原先專指穿越中亞沙漠地帶的「綠洲路」泛化為「綠洲路」「海洋路」 「草原路」「西南路」等歐亞之間各條貿易路線的統稱。
不計其數的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國名產,谷子、高粱、肉桂、姜黃、生姜、水稻、麝香、大黃等 作物,以及中國的四大發明借由粟特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向西傳播,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各種珍禽異獸、香藥珠寶、貨幣、音樂、舞蹈、飲 食、服飾也沿着海陸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批帶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椒、胡蘿卜等,也大多是在這一時期由西亞、中亞商旅 經絲綢之路傳來。可以說,正是絲綢之路使中原華夏文明得以廣泛吸收外來文明,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景觀。千百年來,從南海到阿拉伯海、地中海,從東南亞到西 亞、東非,中國人、粟特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爪哇人、歐洲人、非洲人,以及他們信奉的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都曾在絲綢之路上留 下屬於自己的印記。
今天,「絲綢之路」已成為理解西方世界興起前歐亞之間政治、經濟、民族、宗教、文化交往時最具象征性的知識圖景、歷史記憶和政 治符號。在吉爾吉斯斯坦,多個地方的街道以「絲綢之路」命名;在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務局一號門門外,矗立着一座雕塑,上邊是一個象征港口和航海的大鐵錨,下 面基座的介紹文字中將此處稱為「絲綢之路上物流暢通的金色大門」(參見圖0.1)。
雕塑落成於2013年8月5日,在時間上比「一帶一路」倡議還早了一個 月。由此可見,古代絲綢之路曾經的輝煌是沿線國家人民的共同記憶。與之相對應的是,以復興絲綢之路的名義重建歐亞大陸內部沉寂已久的地緣經濟紐帶是各方的 廣泛共識,冷戰結束以后聯合國、美國、俄羅斯、土耳其、哈薩克斯坦、伊朗乃至韓國、日本等都曾提出過各自版本的「新絲綢之路」計划。圖0.1斯里蘭卡科倫 坡港務局一號門前雕塑但是,「一帶一路」並非古代絲綢之路的簡單再現。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穆虹在解讀「十三五」 規划時強調,「『一帶一路』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全球形勢變化和我國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那麼,當 前全球和中國發展的最新形勢是什麼呢?
從全球來看,全球治理格局加速調整,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影響力提升,國家間競爭越來越多地轉向對規則制 定權和制度性話語權的爭奪;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種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需要各國共同應對;歐亞大陸政治安全環境總體改善,大國間發生直接軍事沖突的可 能性大大降低,但特定地區地緣政治風險與非傳統安全風險相互交織;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主要大宗商品價格暴跌,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南北差距進一步 拉大,地區互聯互通面臨許多瓶頸,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急需資金和技術支持;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與各國的利益紐帶進一步加強, 國際社會對「中國方案」有了更多的期待。
從中國自身來看,雖然在全球體系中的地位快速提升,議程設置和規則制定的能力有所加強,但西強我弱的局面 並未發生根本改變;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轉型升級面臨關鍵時期,盡管仍是全球經濟的增長引擎,但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壓力也前所未有;外部尤其是周邊政治安 全環境錯綜復雜,和平發展所面臨的干擾和挑戰仍然嚴峻;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仍存在較大失衡,「東強西弱、海強陸弱」的態勢並未發生明顯改變;全方位 「走出去」勢頭迅猛,在全球經濟合作中的競爭力增強,但全產業鏈的布局仍未形成;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提升全球經濟治理制度性話語權迎來歷史性機遇。
正是這些內外的宏觀背景,使「一帶一路」呈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和中國特色,反映了新時期中國對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的綜合回應和總體部署。
當前,「一帶一路」建設的頂層設計已基本明確,全面務實合作有序推進,一些重大標志性、示范性項目陸續落地。那麼,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一 帶一路」倡議得以提出的主要考慮?它的建設思路和重點內容是什麼?沿線國家、中國自身、企業和普通人,各自將迎來哪些機遇?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如何行動, 企業如何參與?目前的建設進展如何,發生了哪些精彩的故事?可能面臨風險是什麼,應該怎樣應對?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
這些正是本書各章試圖向讀者一一解答和呈現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