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之間的橫向競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機制,這種競爭呈現出明顯的「登頂比賽」的特征。《登頂比賽: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機制》重點剖析了「登頂比賽」式地方競爭的三個重要問題:
首先揭示了這種良性競爭的形成過程,發現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協調了「條條」和「塊塊」之間的對立矛盾,使得中央的宏觀調控和地方的發展激勵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次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層面評估了地方競爭的經濟表現,包括基礎設施的改善、企業避稅的盛行、政府規模的擴張、稅收超GDP增長、市場分割等。最后探討了中央政府如何規避地方競爭的負面作用,例如要注意「攫取之手」和「援助之手」的合理搭配,利用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轉移支付發揮「胡蘿卜」的作用,協調地方與中央在行為上的一致性,或者強化地方官員的異地交流,以破除官員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合謀。
張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國的經濟轉型、增長和發展政策。2009年入選《影響新中國60年經濟建設的100位經濟學家》以及鳳凰網評選的「影響新中國60年」的第三代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榮獲第二屆蔣學模經濟學獎(2002年)、第三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2010年) 、第七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15)等獎項。
范子英,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長期從事公共財政與發展經濟學的研究,榮獲第五屆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2006—2007年度《經濟學(季刊)》最佳學術論文等獎項。
方紅生,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博士,浙江大學公共經濟與財政研究所所長。長期致力於財政理論與政策以及政府間財政關系領域的研究。
目錄
1 理解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機制:朱鎔基也許是對的
2 中國為什麼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
3 官員任期、異地交流與經濟增長
4 稅收競爭、稅收執法與企業避稅
5 出口退稅政策與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
6 中國地方政府競爭、預算軟約束與擴張偏向的財政行為
7 攫取之手、援助之手與中國稅收超GDP增長
8 財政(再)集權的激勵效應再評估:攫取之手還是援助之手
9 財政分權與中國經濟增長的效率
10 財政轉移支付的市場整合效應
11 財政轉移支付的增長效應
12 粘紙效應:財政轉移支付與政府規模
13 財政轉移支付與腐敗
14 財政轉移支付分配中的政治經濟學
2 中國為什麼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
3 官員任期、異地交流與經濟增長
4 稅收競爭、稅收執法與企業避稅
5 出口退稅政策與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
6 中國地方政府競爭、預算軟約束與擴張偏向的財政行為
7 攫取之手、援助之手與中國稅收超GDP增長
8 財政(再)集權的激勵效應再評估:攫取之手還是援助之手
9 財政分權與中國經濟增長的效率
10 財政轉移支付的市場整合效應
11 財政轉移支付的增長效應
12 粘紙效應:財政轉移支付與政府規模
13 財政轉移支付與腐敗
14 財政轉移支付分配中的政治經濟學
序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逐步由計划經濟向市場經濟進行轉軌,在同時代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中,中國的經濟轉型成就是令人矚目的。一方面,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增長迅速,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中國的制度建設和經濟結構調整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市場替代了計划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配置作用,中國的經濟結構也成功跨越到工業化時代,並朝后工業化時代邁進。在經濟轉型的影響下,經濟學界也展開了諸多的學術研究,旨在剖析「中國模式」背后的核心要素。早期的研究大多從既有的經濟學理論入手,認為中國之所以改革成功,是因為「把價格搞對」了,中國的制度建設是其經濟增長的源泉,例如中國在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土地市場和產品市場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些改革參照了成熟經濟體的經驗,看上去只是把西方的制度移植到中國而已。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