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了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萊維被蘇聯紅軍從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救之后的一段跌宕起伏的返鄉之旅。
書封皮上的「174517」是萊維在集中營中的囚犯號,自此之后,他一生都帶着這個號碼,甚至刻入了他的墓碑上,以此提醒世人,戰爭遠未結束,享受和平的人們面對歷史需要不斷「再度覺醒」……1945年,普里莫·萊維與另一些奧斯維辛幸存者,被蘇聯紅軍從德國死亡營中解救出來,返回意大利時,經歷了一段奇妙而坎坷的旅程。
萊維經過了蘇聯、匈牙利、羅馬尼亞,途遇形形色色的幸存者:出生在集中營的無名幼童,精明獨立的希臘人,輕快活潑的烏克蘭姑娘,向意大利人尋求庇護的德國軍妓……每一個人都懷揣着不同的故事,要去往不同的地方,但每一個人都依靠生之意志堅強地活着。
對萊維而言,這是一段絕無僅有的休戰期:不僅指外部世界的休戰,也是經歷了奧斯維辛摧殘之后,試圖重返光明、重建秩序之前的過渡階段。這本記憶之書,載滿了死亡、流離與痛苦,也記錄了信仰、希望與勇氣。
普里莫·萊維(Primo Levi1919-1987),意大利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亦是化學家和奧斯維辛174517號囚犯——
這兩種身份與經歷建立了他寫作的基礎。
萊維1919年出生於意大利都靈,1944年因參與反法西斯運動被捕,后被遣送至奧斯維辛集中營。戰爭結束后,他回到故鄉都靈生活。
1987年自殺身亡。同樣是奧斯維辛幸存者的作家埃利·維瑟爾說:「早在四十年前的奧斯維辛時代,萊維已死。」萊維的作品涉及詩歌、小說、回憶錄等各領域,著有《被淹沒和被拯救的》(The Drowned and the Saved)、《活在奧斯維辛》(Survival in Auschwitz)、《緩刑時刻》(Moments of Reprieve)、《周期表》(The Periodic
Table)、《若非此時,何時?》(If Not Now,When?)、《猴子的憂傷》(The Monkey』s Wrench)等。
萊維書寫的盡管多是痛苦和悲慘,但他用作家的技巧讓事物變得清晰,並一一呈現了他所見到的事實。
如同他在暴虐的角落與縫隙之間努力尋找真正的自由一般,他的文字,讓人們更理性地去思考暴虐與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