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並茂地闡述了如何將拍攝前的構思以鏡頭為單位轉化為可見的影像,諸如故事板制作、鏡頭的時空要素、鏡頭調度的原則、畫面的構圖、轉場、敘事策略等。作者提出傳統的制作流程,同時更鼓勵合適的實驗性手段。
《電影鏡頭設計:從構思到銀幕(插圖修訂第2版)》也擷取了美國電影自默片以來,歷經有聲片及好萊塢片廠制度的黃金時代,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獨立制片風潮期間所累積的創作經驗。
史蒂文•卡茨(StevenD .Katz)作為一名作家、導演及制片人,在傳統電影拍攝和動畫制作領域有著三十余年的工作經驗,他是紐約最大的三維角色動畫和特效公司Curious
Digital的創建人,也是業內公認的數碼電影電視特效先驅。他的諸多作品出現在廣播、有線電視網和各大國際電影節上。目前擔任幸星數字娛樂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執行制片人,為國際化的觀眾制作電影。另著有《場面調度:影像的運動》。
目錄
致中國讀者
推薦序 梁 明
譯者序 井迎兆
前言
關於本書所使用的照片和故事板
第一部分 影像化工作的過程
第一章 影像化工作
第二章 美術設計
第三章 故事板
第四章 影像化:工具與技巧
第五章 制作流程
第二部分 剪輯風格的元素
第六章 鏡頭構圖: 空間關系
第七章 剪輯: 時間關系
第三部分 工作室
第八章 基礎的應用
第九章 對話場景的調度
第十章 三人對話場景的調度
第十一章 四人以上對話場景
第十二章 運動鏡頭的調度
第十三章 畫面的縱深
第十四章 攝影機角度
第十五章 開放與封閉式構圖
第十六章 視點
第四部分 運動的攝影機
第十七章 搖鏡
第十八章 升降鏡頭
第十九章 推軌鏡頭
第二十章 推軌鏡頭的調度
第二十一章 轉場
第二十二章 畫幅制式
第二十三章 告別的鏡頭
附錄 攝影角度投射
重要詞匯
延伸閱讀
出版後記
推薦序 梁 明
譯者序 井迎兆
前言
關於本書所使用的照片和故事板
第一部分 影像化工作的過程
第一章 影像化工作
第二章 美術設計
第三章 故事板
第四章 影像化:工具與技巧
第五章 制作流程
第二部分 剪輯風格的元素
第六章 鏡頭構圖: 空間關系
第七章 剪輯: 時間關系
第三部分 工作室
第八章 基礎的應用
第九章 對話場景的調度
第十章 三人對話場景的調度
第十一章 四人以上對話場景
第十二章 運動鏡頭的調度
第十三章 畫面的縱深
第十四章 攝影機角度
第十五章 開放與封閉式構圖
第十六章 視點
第四部分 運動的攝影機
第十七章 搖鏡
第十八章 升降鏡頭
第十九章 推軌鏡頭
第二十章 推軌鏡頭的調度
第二十一章 轉場
第二十二章 畫幅制式
第二十三章 告別的鏡頭
附錄 攝影角度投射
重要詞匯
延伸閱讀
出版後記
序
電影可以說是最接近我們白日夢的藝術,也是最難實現的藝術,這似乎是件矛盾的事。畢竟,我們只需閉上雙眼,就會進入自己所創造的電影院中,放映自己想要看的電影。因為我們想象力的呈現就如電影一般,因此,當我們無法輕易地將那些浮現在我們腦海中似乎已完成的藝術轉換為電影時,就會感到格外的挫敗。如果我們能表達我們的夢境,就如音樂家修改旋律或畫家在畫布上控制顏色和形狀一樣容易,那該是多好的事啊!反之,我們也不可能完全照着電影的形式做夢。
問題就在於,大部分的藝術家都能很容易地在他個別的領域中創作,並積累經驗,可是電影工作者卻很難有機會磨煉他的技能,除非他出得起錢自己拍電影。
不幸的是,這一點完全超出藝術家可掌控的范圍,即使是在電影學校,大部分的學生若能在四年內完成二至三部16毫米的電影,就已經算幸運的了。這也就是說,他們其實只花一點點時間在拍電影上。在主流電影的世界里,對想要通過成功的資歷獲取導演機會的編劇家和演員們而言,在執導高成本的電影之前獲取足夠的經驗是件相當急迫的事,這也使得在實際工作中獲取經驗一事顯得彌足珍貴。
在電影學校中,主要的教學方法是研究經典電影和知名導演的電影技巧,比如,開設像剪輯和攝影等課程,然而這些課程多着重於操作流程和具體程序方面的技巧,而和這些技巧同樣重要的,是實踐和發現,可是這兩者卻又是極其有限的。
主流電影中,主要創意人員——編劇、導演、攝影師和剪輯師等,將個人的創意分割成極小的領域,這使得一般人更少有染指實際經驗的機會。雖然,這種勞力分工也是必然的趨勢,但這種電影工作架構的存在,並不意味着電影工作者必須學習管理課程,而不用學習他本身的技術。影像、聲音、語言和流暢剪輯等技術的區別化,滿足了對效率的需求,但基本上它是一種與我們進行影像化工作完全不同的系統。問題是,要表達這種有組織的、整體的經驗,到底是一門單獨的技藝?抑或是許多技術的綜合?我的答案是(這屬於我個人的看法),將鏡頭和場景影像化的工作,是一門單一的技術,稱為鏡流(shotflow)。
本書是關於鏡流的書,特別是在敘事電影方面,目的在探討攝影機前面的三維空間與呈現在銀幕上的二維空間之間的關系,這是電影工作者必須鑽研的兩個媒介。場景和現場是一種被有意識操控的空間,而拍攝出來的畫面,性質則和傳統平面藝術相仿。
本書采用的基本方法是,以繪圖形式和相片形式的分鏡圖,輔以相對應的電影技巧進行說明。電影分鏡不像電影劇本一樣已被深入研究,電影分鏡圖可以說是最少被了解和記載的電影技術之一。在本書中,它不僅可被當做是一種指導性的工具,而且也可幫助一般電影工作者,運用影像來表達劇本中的內容。在本書中,你可以找到許多敘事的和視覺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及一些能幫我們處理影像化問題的基本技術詞匯。
如果你曾翻過此書,你應該會看見很多圖片,像百科全書般的呈現着鏡頭調度的法則和敘事策略,雖然我希望這些部分足夠詳細,但它仍不適於被看做一本固定解決問題的手冊。借着展示和討論這麼多耳熟能詳的策略,如過肩鏡頭等,我們的主要目的其實是積累經驗,正如剪輯師在處理過成千上萬的鏡頭后,所獲得的經驗一樣。其實,沒有什麼能代替實際的拍攝,同理,也沒有什麼能代替實際的分鏡作業。
任何一種表現的模式,對想象力都是一種獨特並有回饋的挑戰。在這本書所舉的例子里,我都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討論,以表達我個人的看法,而非陳述不爭的事實。本書所提的例子,只是在鼓勵你發揮個人的批判能力,當你走入拍片現場,面對一個復雜的舞台情況時,你將擁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了繪制分鏡圖,仍有許多為電影實施影像化工作的方法。電子媒體和電腦都是極有用的選擇,但學習組合影像的過程和以連續畫面陳述意念,是培養批判性眼光和建立電影感最好的方法。電影分鏡圖並不像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會干擾即興演出或紀錄片技巧,如果你選擇的是這兩種技巧。我個人的經驗是,勇於創新的藝術家,從不會被他們所學的傳統技巧束縛住手腳。
並非每部電影和場景段落都需要做分鏡圖,或寫出詳細的腳本,電影是最千變萬化的藝術,它可包容任何電影工作者的偏好。相對立的表現主義和寫實主義的電影風格,至今優劣未定,且都成了每位電影工作者獨自的偏好。對我而言,一個場景段落的設計,像寫作一樣,是敘事電影中最大的樂趣之一。雖然為電影搜尋完美的分鏡是令人(我)費盡心思的事,但能欣賞到那完成后的電影中優雅的鏡頭調度,又使一切努力都值回票價。
問題就在於,大部分的藝術家都能很容易地在他個別的領域中創作,並積累經驗,可是電影工作者卻很難有機會磨煉他的技能,除非他出得起錢自己拍電影。
不幸的是,這一點完全超出藝術家可掌控的范圍,即使是在電影學校,大部分的學生若能在四年內完成二至三部16毫米的電影,就已經算幸運的了。這也就是說,他們其實只花一點點時間在拍電影上。在主流電影的世界里,對想要通過成功的資歷獲取導演機會的編劇家和演員們而言,在執導高成本的電影之前獲取足夠的經驗是件相當急迫的事,這也使得在實際工作中獲取經驗一事顯得彌足珍貴。
在電影學校中,主要的教學方法是研究經典電影和知名導演的電影技巧,比如,開設像剪輯和攝影等課程,然而這些課程多着重於操作流程和具體程序方面的技巧,而和這些技巧同樣重要的,是實踐和發現,可是這兩者卻又是極其有限的。
主流電影中,主要創意人員——編劇、導演、攝影師和剪輯師等,將個人的創意分割成極小的領域,這使得一般人更少有染指實際經驗的機會。雖然,這種勞力分工也是必然的趨勢,但這種電影工作架構的存在,並不意味着電影工作者必須學習管理課程,而不用學習他本身的技術。影像、聲音、語言和流暢剪輯等技術的區別化,滿足了對效率的需求,但基本上它是一種與我們進行影像化工作完全不同的系統。問題是,要表達這種有組織的、整體的經驗,到底是一門單獨的技藝?抑或是許多技術的綜合?我的答案是(這屬於我個人的看法),將鏡頭和場景影像化的工作,是一門單一的技術,稱為鏡流(shotflow)。
本書是關於鏡流的書,特別是在敘事電影方面,目的在探討攝影機前面的三維空間與呈現在銀幕上的二維空間之間的關系,這是電影工作者必須鑽研的兩個媒介。場景和現場是一種被有意識操控的空間,而拍攝出來的畫面,性質則和傳統平面藝術相仿。
本書采用的基本方法是,以繪圖形式和相片形式的分鏡圖,輔以相對應的電影技巧進行說明。電影分鏡不像電影劇本一樣已被深入研究,電影分鏡圖可以說是最少被了解和記載的電影技術之一。在本書中,它不僅可被當做是一種指導性的工具,而且也可幫助一般電影工作者,運用影像來表達劇本中的內容。在本書中,你可以找到許多敘事的和視覺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及一些能幫我們處理影像化問題的基本技術詞匯。
如果你曾翻過此書,你應該會看見很多圖片,像百科全書般的呈現着鏡頭調度的法則和敘事策略,雖然我希望這些部分足夠詳細,但它仍不適於被看做一本固定解決問題的手冊。借着展示和討論這麼多耳熟能詳的策略,如過肩鏡頭等,我們的主要目的其實是積累經驗,正如剪輯師在處理過成千上萬的鏡頭后,所獲得的經驗一樣。其實,沒有什麼能代替實際的拍攝,同理,也沒有什麼能代替實際的分鏡作業。
任何一種表現的模式,對想象力都是一種獨特並有回饋的挑戰。在這本書所舉的例子里,我都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討論,以表達我個人的看法,而非陳述不爭的事實。本書所提的例子,只是在鼓勵你發揮個人的批判能力,當你走入拍片現場,面對一個復雜的舞台情況時,你將擁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了繪制分鏡圖,仍有許多為電影實施影像化工作的方法。電子媒體和電腦都是極有用的選擇,但學習組合影像的過程和以連續畫面陳述意念,是培養批判性眼光和建立電影感最好的方法。電影分鏡圖並不像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會干擾即興演出或紀錄片技巧,如果你選擇的是這兩種技巧。我個人的經驗是,勇於創新的藝術家,從不會被他們所學的傳統技巧束縛住手腳。
並非每部電影和場景段落都需要做分鏡圖,或寫出詳細的腳本,電影是最千變萬化的藝術,它可包容任何電影工作者的偏好。相對立的表現主義和寫實主義的電影風格,至今優劣未定,且都成了每位電影工作者獨自的偏好。對我而言,一個場景段落的設計,像寫作一樣,是敘事電影中最大的樂趣之一。雖然為電影搜尋完美的分鏡是令人(我)費盡心思的事,但能欣賞到那完成后的電影中優雅的鏡頭調度,又使一切努力都值回票價。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