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叔本華的后期著作《附錄和補遺》和《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叔本華認為,意志是構成這個世界一切事物內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屬於形而上;我們所看見的自然界中的物質(包括人、動植物、無機體等)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志的載體;豐富多樣的現象世界是意志在各個級別客體化的結果。
人類是意志最高級別的現象,智力則是派生的,是為盲目的意欲配備的、幫助其生存和發展的工具。因為「意志」和「智力」是構成我們這一現象世界的兩要素,這兩者的本質以及相互間的關系構成了叔本華哲學思想的核心問題。《叔本華論生存與痛苦》稿輯選的文章也都圍繞這一對核心問題進行多方面的討論。
叔本華(Schopenhauer A.),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觀上,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響,持悲觀主義的觀點,主張忘我。叔本華出生於德國但澤 (今屬波蘭,更名為格但斯克)的一個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親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華(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溺水去世。母親約翰娜·叔本華(Johanna Schopenhauer)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親的關系一直不好,隔閡非常深,最后關系破裂。叔本華繼承了父親的財產,使他一生過着富裕的生活。叔本華因肺炎惡化死后,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在很多書上都能看見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