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創作的《愛與生的苦惱》講述了:唯有站在最高的立場,才能獲得絕對的真理。
欲望越強烈、越貪求我欲之滿足的人,他所感到的痛苦也就越多越深。
一個人的認識愈明晰,智慧愈增加,他的痛苦也愈多,身為天才,苦惱最多。
人生實如鍾擺,在痛苦和倦怠之間擺動,這二者就是人生的終極要素。
妄想產生的歡喜愈大,一旦消失,所得痛苦也愈深。
盡管人生多熙攘紛雜,但對它的眷戀、對死亡的恐懼,原本就是幻想在作祟。
當我們快樂時,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當處在痛苦中時,則覺得度日如年。
一個人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在他酣睡時,而不幸的人最不幸的時刻,就是在他覺醒的瞬間。
親情經常擊敗自私心,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以維護子女。
苦惱並非從外界注入,它就像流不盡的苦汁,而它的源泉正在我們心底,但一般人都視而不見。
作者簡介
作者:(德)叔本華 譯者:陳曉南
叔本華(德語: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國著名哲學家。1788年出生於德意志但澤一個富商家庭。1809年進入哥廷根大學攻讀醫學,但興趣卻在哲學方面。1813年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818年,年僅30歲的叔本華完成其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此書第三版引起轟動,掀起西方世界對「生命哲學」探討的新思潮。叔本華的哲學是柏拉圖的理念論、康德的認識論、吠陀的泛神論和厭世主義思想的結合,其學說影響了一大批文學和哲學巨子,托爾斯泰、克爾凱郭爾、托馬斯·曼、王國維等都對其備加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