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周曉紅先生在1988年提出了「文化反哺」這一概念。全書圍繞「文化反哺」這一中心展開,以「代」(generation)及因不同世代同時共存而產生的代際關系為主題展開討論。「代」是一種社會事實,本身就是「社會」這一人群共同體存在的基礎。人類社會及其文化傳承的特征是由代的特征決定的,沒有世代繼替的「代」也就沒有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社會。本書主要從代與代際關系理論,社會轉型理論以及全球化理論等多種視角分析我國近代代際關系變革中產生的文化反哺現象。此外,本書的研究采集了77個家庭的34個焦點組的訪談資料。
本書資料翔實、觀點鮮明,對於社會學研究者和學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是大眾讀者了解「文化反哺」這一熱點話題的不二選擇。
目錄
第一章 導言:文化反哺與代際傳承的新模式
一、文化反哺,抑或稱作本末倒置
二、代際關系:一種全球化的視角
三、理論的援引與對話
四、焦點組訪談,或切人的路徑
第二章 反觀歷史:代際關系及其流變
一、孝悌傳統與長幼尊卑
二、變革的曙光
三、造反,或鍾擺是怎樣撥過頭的
四、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另類教育
第三章 靈魂深處的革命
一、爭議與進步的時代
二、信仰世界的坍塌和潘曉們的困惑
三、這世界變化快
四、誰先成了「邊際人」?
五、從哪里開始重塑我們的價值觀
第四章 行為模式的斷裂
一、異質的世界與多元的選擇
二、追求High:生命在於表現
三、趣味與格調
四、跨越時代,或誰是我們新的偶像
五、OUT的不僅僅是服裝
第五章 無法忽視的器物力量
一、從麥當勞開始嘗試
二、電子世界的巨人與侏儒
三、移動電話:在移動中實現跨越
四、電子計算機,或親代的滑鐵盧
第六章 社會變遷:刷新歷史的力量
—一、歷史是如何被刷新的
二、舊習慣與新規則
三、社會轉型:誰摸石頭?誰過河?
四、全球化與消費主義狂潮
五、代際傾斜或重心下移
第七章 同輩群體:知識蓄水池或擴展內存?
一、同輩群體與代際認同
二、家庭與學校,或傳統是如何式微的?
三、在網絡文化中成長
四、沙龍:從交流與互動中建構共治社會
第八章 媒介,關乎信息更關乎生存
一、媒介的意義
二、社會開放的助推器
三、廣告:銷售商品還是生活方式?
四、數字化「土著」與數字化「移民」
五、信息就是力量
第九章 文化反哺帶給了我們什麼?
一、孝道的現代困境
二、平衡的技術:指點「江山」與留住親情
三、站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
四、中國體驗:從只此一地到只此一次
第十章 結語:國家、社會與代際關系
一、青年的蛻變
二、在國家與社會的夾縫中成長
三、文化反哺:鍛造新的代際關系
四、中國的「返青」,或一個古老民族的新生
附錄1 試論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的反哺意義
附錄2 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后記
一、文化反哺,抑或稱作本末倒置
二、代際關系:一種全球化的視角
三、理論的援引與對話
四、焦點組訪談,或切人的路徑
第二章 反觀歷史:代際關系及其流變
一、孝悌傳統與長幼尊卑
二、變革的曙光
三、造反,或鍾擺是怎樣撥過頭的
四、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另類教育
第三章 靈魂深處的革命
一、爭議與進步的時代
二、信仰世界的坍塌和潘曉們的困惑
三、這世界變化快
四、誰先成了「邊際人」?
五、從哪里開始重塑我們的價值觀
第四章 行為模式的斷裂
一、異質的世界與多元的選擇
二、追求High:生命在於表現
三、趣味與格調
四、跨越時代,或誰是我們新的偶像
五、OUT的不僅僅是服裝
第五章 無法忽視的器物力量
一、從麥當勞開始嘗試
二、電子世界的巨人與侏儒
三、移動電話:在移動中實現跨越
四、電子計算機,或親代的滑鐵盧
第六章 社會變遷:刷新歷史的力量
—一、歷史是如何被刷新的
二、舊習慣與新規則
三、社會轉型:誰摸石頭?誰過河?
四、全球化與消費主義狂潮
五、代際傾斜或重心下移
第七章 同輩群體:知識蓄水池或擴展內存?
一、同輩群體與代際認同
二、家庭與學校,或傳統是如何式微的?
三、在網絡文化中成長
四、沙龍:從交流與互動中建構共治社會
第八章 媒介,關乎信息更關乎生存
一、媒介的意義
二、社會開放的助推器
三、廣告:銷售商品還是生活方式?
四、數字化「土著」與數字化「移民」
五、信息就是力量
第九章 文化反哺帶給了我們什麼?
一、孝道的現代困境
二、平衡的技術:指點「江山」與留住親情
三、站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
四、中國體驗:從只此一地到只此一次
第十章 結語:國家、社會與代際關系
一、青年的蛻變
二、在國家與社會的夾縫中成長
三、文化反哺:鍛造新的代際關系
四、中國的「返青」,或一個古老民族的新生
附錄1 試論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的反哺意義
附錄2 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后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