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洛霍夫創作了《靜靜的頓河》《被開墾的處女地》《一個人的遭遇》等具有廣泛影響的作品,斬獲斯大林獎、諾貝爾文學獎等殊榮,無疑是蘇聯時代最傑出的作家之一。本書分別對蘇聯/俄羅斯、中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的肖洛霍夫研究學術史進行全面梳理,力圖在回到研究現場的過程中把握特征,探析緣由。對肖洛霍夫在批評史上的奇特命運作了深入考索,分析他在拒斥庸俗社會學壓力中進入蘇聯文學中心的復雜過程,追溯葛利高里•麥列霍夫形象在批評史上的戲劇性轉折,探究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蘇俄肖洛霍夫研究的邊緣化表征及其原因。在本書中,我國的肖洛霍夫研究者剖析這位作家小說的內在肌理,因而多有領悟,勾畫出肖洛霍夫在20世紀蘇聯文學大格局中的特殊位置,凸顯其卓絕價值。
劉亞丁,男,四川榮縣人,1959年6月生於四川省內江市。吉林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專業碩士、四川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川大教學名師。兼任當代俄羅斯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莫斯科國立大學、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斯塔夫羅波師范學院訪問學者。著有《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史綱》《蘇聯文學沉思錄》《頓河激流——解讀肖洛霍夫》《佛教靈驗記研究》,在我國、俄羅斯和韓國發表學術論文。已完成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家,帶領團隊翻譯俄羅斯漢學家撰寫的6卷本《中國精神文化大典》。
目錄
緒言
第一編 肖洛霍夫學術史
第一章 20世紀30至40年代蘇聯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一節 《靜靜的頓河》的研究
第二節 《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的研究
第二章 20世紀50至70年代蘇聯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一節 《靜靜的頓河》的研究
第二節 《被開墾的處女地》的研究
第三章 20世紀80年代至2005年蘇聯/俄羅斯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一節 《靜靜的頓河》的研究
第二節 《被開墾的處女地》的研究
第三節 肖洛霍夫研究的傳記化傾向
第四章 中國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一節 20世紀30至40年代肖洛霍夫作品在中國的譯介研究
第二節 20世紀50至70年代中國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三節 中國新時期以來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五章 其他國家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一節 肖洛霍夫在德國的接受和研究
第二節 法國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三節 美國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二編 肖洛霍夫學術史研究
第一章 肖洛霍夫的中心化與邊緣化
第一節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拒斥庸俗社會學
第二節 自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中心化的表征
第三節 20世紀80年代中期:邊緣化的表征
第四節 質疑與回應
第五節 從文學場外到文學場內的考察
第二章 葛利高里的毀與譽
第一節 「兩個葛利高里」
第二節 戲劇性演變
第三節 三個重要轉折
第三章 《靜靜的頓河》:成人童話的消解
第一節 兩種對立統一的話語
第二節 《靜靜的頓河》的獨特性
第三節 歷史性敘述與隱含作者的功能
第四章 《一個人的遭遇》:小說或默示錄
第一節 平常的人和大寫的人
第二節 蘊涵象征的召喚結構
第五章 肖洛霍夫的寫作策略
第一節 中心與邊緣的分野
第二節 疏離與歸依之際
第三節 中心與邊緣之間
結語
附錄一 重要文獻
附錄二 人名中外文對照及索引
附錄三 書、報、刊、篇名中外文對照及索引
第一編 肖洛霍夫學術史
第一章 20世紀30至40年代蘇聯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一節 《靜靜的頓河》的研究
第二節 《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的研究
第二章 20世紀50至70年代蘇聯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一節 《靜靜的頓河》的研究
第二節 《被開墾的處女地》的研究
第三章 20世紀80年代至2005年蘇聯/俄羅斯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一節 《靜靜的頓河》的研究
第二節 《被開墾的處女地》的研究
第三節 肖洛霍夫研究的傳記化傾向
第四章 中國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一節 20世紀30至40年代肖洛霍夫作品在中國的譯介研究
第二節 20世紀50至70年代中國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三節 中國新時期以來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五章 其他國家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一節 肖洛霍夫在德國的接受和研究
第二節 法國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三節 美國的肖洛霍夫研究
第二編 肖洛霍夫學術史研究
第一章 肖洛霍夫的中心化與邊緣化
第一節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拒斥庸俗社會學
第二節 自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中心化的表征
第三節 20世紀80年代中期:邊緣化的表征
第四節 質疑與回應
第五節 從文學場外到文學場內的考察
第二章 葛利高里的毀與譽
第一節 「兩個葛利高里」
第二節 戲劇性演變
第三節 三個重要轉折
第三章 《靜靜的頓河》:成人童話的消解
第一節 兩種對立統一的話語
第二節 《靜靜的頓河》的獨特性
第三節 歷史性敘述與隱含作者的功能
第四章 《一個人的遭遇》:小說或默示錄
第一節 平常的人和大寫的人
第二節 蘊涵象征的召喚結構
第五章 肖洛霍夫的寫作策略
第一節 中心與邊緣的分野
第二節 疏離與歸依之際
第三節 中心與邊緣之間
結語
附錄一 重要文獻
附錄二 人名中外文對照及索引
附錄三 書、報、刊、篇名中外文對照及索引
序
在眾多現代學科中,有一門過程學。在各種過程研究中,有一種新興技術叫生物過程技術,它的任務是用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對生物有機體進行不同層次的定向研究,以求人工控制和操作生命過程,兼而塑造新的物種、新的生命。文學研究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過程研究,從作家的創作過程到讀者的接受過程,而作品則是其最為重要的介質或對象。問題是,生物有機體雖活猶死,蓋因細胞的每一次裂變即意味着一次死亡;而文學作品卻往往雖死猶活,因為莎士比亞是「說不盡」的,「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
換言之,文學經典的產生往往建立在對以往經典的傳承、翻新乃至反動(或幾者兼有之)的基礎之上。傳承和翻新不必說,即使反動,也每每無損以往作品的生命力,反而能使它們獲得某種新生。這就使得文學不僅迥異於科學,而且迥異於它的近親——歷史。套用阿瑞提的話說,如果沒有哥倫布,遲早會有人發現美洲;如果伽利略沒有發現太陽黑子,也總會有人發現。同樣,歷史可以重寫,也不斷地在重寫,用克羅齊的話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但是,如果沒有莎士比亞,又會有誰來創作《哈姆雷特》呢?有了《哈姆雷特》,又會有誰來重寫它呢?即使有人重寫,他們緣何不僅無損於莎士比亞的光輝,反而能使他獲得新生,甚至更加輝煌燦爛呢?
換言之,文學經典的產生往往建立在對以往經典的傳承、翻新乃至反動(或幾者兼有之)的基礎之上。傳承和翻新不必說,即使反動,也每每無損以往作品的生命力,反而能使它們獲得某種新生。這就使得文學不僅迥異於科學,而且迥異於它的近親——歷史。套用阿瑞提的話說,如果沒有哥倫布,遲早會有人發現美洲;如果伽利略沒有發現太陽黑子,也總會有人發現。同樣,歷史可以重寫,也不斷地在重寫,用克羅齊的話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但是,如果沒有莎士比亞,又會有誰來創作《哈姆雷特》呢?有了《哈姆雷特》,又會有誰來重寫它呢?即使有人重寫,他們緣何不僅無損於莎士比亞的光輝,反而能使他獲得新生,甚至更加輝煌燦爛呢?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5折$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