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城市大學何敏賢教授、袁雅儀和段文傑基於多年實踐撰寫而成,介紹正向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及其在香港的研究和應用,提供正向特質(優點與長處)、正向思維(樂觀與希望)、正向感知(感恩與品味)的測量和練習方法,幫助個體從逆境中復原並走向更好的未來,獲得更快樂、更有意義的人生。
何敏賢,墨爾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正向心理學領域的知名學者及亞洲地區的代表人物之一,現任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資深注冊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大學牙醫學院榮譽教授。常年主目任香港新牛精神康復會、明愛向晴軒(家庭危機支援中心)等多家NPO心理健康服務組織榮譽顧問,並為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PLoS
One等多家SSCI、SCI刊物的副主編、學術編輯。目前正致力於研究創傷事件(如喪親)后幫助個體調節及適應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將正向心理學的課題引入臨床健康心理學。
袁雅儀,香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資深注冊臨床床心理學家,具有10多年的豐富臨床心理輔導經驗。擅長幫助癌症兒童及其家庭合理有效應對在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壓力和創傷。研究領域包括希望思維、創傷、抗逆力和創傷后成長。
段文傑,香港城市大學健康心理學博士。致力於個體優點長處(Strengths & Vurtyes)在華人群體中的研究與應用,與何敏賢教授一道提出被當代社會普遍贊賞和認可的三大長處:意志力、親和力和生命力。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基於這些長處創新並發展傳統的心理療法。
目錄
推薦序一/1
推薦序二/4
作者自序:如何使用這本書?/1
1 正向心理學簡介/1
1.1 發展簡史/1
1.2 幸福哲學與科學/6
1.2.1 西方幸福哲學觀的發展路徑/6
1.2.2 東方哲學對華人幸福觀的影響/10
1.2.3 正向心理學的科學基礎/15
1.3 核心觀點:幸福是可以改變的/18
1.4 文化調適/22
1.5 應用原則/25
1.5.1 關注弱點的同時注重優點/26
1.5.2 修復創傷的同時注重預防復發/26
1.5.3 幫助弱勢群體的同時注重平常人/27
應用:你到底有多幸福?/28
應用1 擴展版生活滿意度問卷/28
應用2 我最快樂的時刻/29
2 正向特質/31
2.1 長處與性格優點/31
2.2 十大甄別標准/32
2.3 分類體系及特性/34
2.4 正向特質的測量/39
2.4.1 測量工具/39
2.4.2 跨文化一致性/41
2.5 優點與長處的作用/44
2.5.1 促進幸福與健康/44
2.5.2 性格優點與青少年成長/46
2.5.3 基於個人優點的干預策略/47
2.6 華人的優點與長處/51
應用:發現並運用優點長處/57
應用3 你的優點長處是什麼?/57
應用4 我處在我的最佳狀態/58
應用5 優點長處建議活動清單/58
應用6 以全新的方法運用優點長處/64
3 正向思維/66
3.1 樂觀與悲觀/67
3.1.1 解釋風格理論/70
3.1.2 樂觀思維訓練策略/72
3.2 希望認知理論/74
3.2.1 希望三元素/75
3.2.2 希望和自尊/79
3.2.3 希望和樂觀/80
3.2.4 希望和自我效能感/81
3.3 希望思維的測量/82
3.4 希望思維與童年發展/84
3.4.1 希望思維的源頭/84
3.4.2 希望思維與親子關系/85
3.4.3 希望思維與成就/86
3.5 希望思維對兒童和青少年的作用/87
3.5.1 促進學校適應/87
3.5.2 緩解考試焦慮/88
3.5.3 抵抗社會壓力/90
3.5.4 增進患病后的心理調適/90
3.6 希望思維對成年人的作用/94
3.6.1 緩沖可能出現的心理損害/95
3.6.2 預測心理健康與心理能量/97
3.6.3 促進心理適應/98
3.7 培養希望思維/100
3.7.1 希望干預策略/100
3.7.2 融合希望增進策略的心理療法/102
3.7.3 學校的希望促進計划/105
3.7.4 希望故事療法——針對兒童的特殊方法/106
應用:鍛煉自己的正向思維/108
應用7 ABCDE正向思維鍛煉法/108
應用8 希望傾向問卷/109
應用9 設立目標與增強動機/110
應用10 希望故事/111
應用11 黃太太的方法/112
4 正向感知/115
4.1 感知恩惠:感恩/115
4.1.1 感恩的概念/115
4.1.2 感恩的測量/120
4.1.3 感恩的作用/121
4.1.4 培養感恩/124
4.2 感知生活:品味/129
4.2.1 品味的概念/129
4.2.2 品味的測量和作用/130
4.2.3 品味發生的基本前提/131
4.2.4 品味的策略/132
應用:提升自己的正向感知/135
應用12 感恩問卷(GQ—6)/135
應用13 歷數恩典/135
應用14 人生中的三件美妙的事情/136
應用15 感恩角色扮演/137
應用16 享受美麗的一天/138
應用17 選擇太多?勇敢說「不」/139
5 正向心理學在香港的實務案例/140
5.1 新生精神康復會/140
5.2 希望故事計划/141
5.3 大腸癌基因測試者希望訓練計划/145
5.4 大腦麻痹症兒童家長優點聚焦互助小組計划/146
5.5 抑郁症患者的正向心理治療法/148
5.6 香港懲教署健心館計划/149
6 應用正向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前景/151
參考文獻/154
推薦序二/4
作者自序:如何使用這本書?/1
1 正向心理學簡介/1
1.1 發展簡史/1
1.2 幸福哲學與科學/6
1.2.1 西方幸福哲學觀的發展路徑/6
1.2.2 東方哲學對華人幸福觀的影響/10
1.2.3 正向心理學的科學基礎/15
1.3 核心觀點:幸福是可以改變的/18
1.4 文化調適/22
1.5 應用原則/25
1.5.1 關注弱點的同時注重優點/26
1.5.2 修復創傷的同時注重預防復發/26
1.5.3 幫助弱勢群體的同時注重平常人/27
應用:你到底有多幸福?/28
應用1 擴展版生活滿意度問卷/28
應用2 我最快樂的時刻/29
2 正向特質/31
2.1 長處與性格優點/31
2.2 十大甄別標准/32
2.3 分類體系及特性/34
2.4 正向特質的測量/39
2.4.1 測量工具/39
2.4.2 跨文化一致性/41
2.5 優點與長處的作用/44
2.5.1 促進幸福與健康/44
2.5.2 性格優點與青少年成長/46
2.5.3 基於個人優點的干預策略/47
2.6 華人的優點與長處/51
應用:發現並運用優點長處/57
應用3 你的優點長處是什麼?/57
應用4 我處在我的最佳狀態/58
應用5 優點長處建議活動清單/58
應用6 以全新的方法運用優點長處/64
3 正向思維/66
3.1 樂觀與悲觀/67
3.1.1 解釋風格理論/70
3.1.2 樂觀思維訓練策略/72
3.2 希望認知理論/74
3.2.1 希望三元素/75
3.2.2 希望和自尊/79
3.2.3 希望和樂觀/80
3.2.4 希望和自我效能感/81
3.3 希望思維的測量/82
3.4 希望思維與童年發展/84
3.4.1 希望思維的源頭/84
3.4.2 希望思維與親子關系/85
3.4.3 希望思維與成就/86
3.5 希望思維對兒童和青少年的作用/87
3.5.1 促進學校適應/87
3.5.2 緩解考試焦慮/88
3.5.3 抵抗社會壓力/90
3.5.4 增進患病后的心理調適/90
3.6 希望思維對成年人的作用/94
3.6.1 緩沖可能出現的心理損害/95
3.6.2 預測心理健康與心理能量/97
3.6.3 促進心理適應/98
3.7 培養希望思維/100
3.7.1 希望干預策略/100
3.7.2 融合希望增進策略的心理療法/102
3.7.3 學校的希望促進計划/105
3.7.4 希望故事療法——針對兒童的特殊方法/106
應用:鍛煉自己的正向思維/108
應用7 ABCDE正向思維鍛煉法/108
應用8 希望傾向問卷/109
應用9 設立目標與增強動機/110
應用10 希望故事/111
應用11 黃太太的方法/112
4 正向感知/115
4.1 感知恩惠:感恩/115
4.1.1 感恩的概念/115
4.1.2 感恩的測量/120
4.1.3 感恩的作用/121
4.1.4 培養感恩/124
4.2 感知生活:品味/129
4.2.1 品味的概念/129
4.2.2 品味的測量和作用/130
4.2.3 品味發生的基本前提/131
4.2.4 品味的策略/132
應用:提升自己的正向感知/135
應用12 感恩問卷(GQ—6)/135
應用13 歷數恩典/135
應用14 人生中的三件美妙的事情/136
應用15 感恩角色扮演/137
應用16 享受美麗的一天/138
應用17 選擇太多?勇敢說「不」/139
5 正向心理學在香港的實務案例/140
5.1 新生精神康復會/140
5.2 希望故事計划/141
5.3 大腸癌基因測試者希望訓練計划/145
5.4 大腦麻痹症兒童家長優點聚焦互助小組計划/146
5.5 抑郁症患者的正向心理治療法/148
5.6 香港懲教署健心館計划/149
6 應用正向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前景/151
參考文獻/154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