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保與心靈環保(以佛教為中心)》是第六屆青年佛教學者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共計十八篇。青年學者們立足佛教生態環保與心靈環保的理論與實踐,從不同方面闡述了觀點:1.藏傳佛教的環保;2.佛教生態環保的實例;3.佛教理論中的生態觀與心靈環保;4.南傳佛教。此外不少文章還涉及西方生態哲學與佛教生態觀的比較。佛教學者們通過對傳統佛
教與現代環保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展現了對現實社會的人文關懷,也為現實環保提供參考借鑒。
學愚,1964年生,江蘇南通人。早年游學於斯里蘭卡、日本、美國,2002年獲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后,曾任教於格林內爾學院,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員。多年來一直從事佛教歷史和思想的研究,包括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人間佛教。近期著作有《佛教、戰爭以及民族主義》、《佛教的社會和政治參與》等。
目錄
總序
主編的話
佛教生態思想內在理路與深層邏輯探析——以華嚴法界緣起為視角
天台「生佛平等」與「心靈環保」的溝通——以「心、境」關系為媒介
生態環保的佛教凈慈觀詮釋——以《大般涅槃經》與《楞伽經》的斷肉主張為中心
深層生態學與佛教生態觀的融攝及其深化
試述華嚴哲學的當代文化功能——以「生態環保」與「心靈環保」為視角
佛教與生態保護:從「緣起」到「慈悲」
人間佛教心境一體生態觀的理論建構
人間佛教與環保——以佛教經濟學為視野
星雲人間佛教的生態倫理思想探析
台灣人間佛教的生態實踐的社會處境及社會意義:論慈濟與法鼓山心靈環保進路
明末佛教四大高僧的環保理念與實踐
「狂言綺語」中的靈魂救贖——白居易晚年佛學思想及其對日本文藝史的影響
「惜字」與「惜福」——民俗佛教文字崇拜的心靈環保意義淺析
從《法苑珠林》看佛教的生態觀
從藏區的喪葬習俗看其生態環保功能
從藏傳佛教寺院壁畫中常見的和睦四瑞圖看佛教教義
戒、定、慧於環保之應用——一行禪師推動的實踐
Practical and Spiritual Guidelines of Early Buddhism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主編的話
佛教生態思想內在理路與深層邏輯探析——以華嚴法界緣起為視角
天台「生佛平等」與「心靈環保」的溝通——以「心、境」關系為媒介
生態環保的佛教凈慈觀詮釋——以《大般涅槃經》與《楞伽經》的斷肉主張為中心
深層生態學與佛教生態觀的融攝及其深化
試述華嚴哲學的當代文化功能——以「生態環保」與「心靈環保」為視角
佛教與生態保護:從「緣起」到「慈悲」
人間佛教心境一體生態觀的理論建構
人間佛教與環保——以佛教經濟學為視野
星雲人間佛教的生態倫理思想探析
台灣人間佛教的生態實踐的社會處境及社會意義:論慈濟與法鼓山心靈環保進路
明末佛教四大高僧的環保理念與實踐
「狂言綺語」中的靈魂救贖——白居易晚年佛學思想及其對日本文藝史的影響
「惜字」與「惜福」——民俗佛教文字崇拜的心靈環保意義淺析
從《法苑珠林》看佛教的生態觀
從藏區的喪葬習俗看其生態環保功能
從藏傳佛教寺院壁畫中常見的和睦四瑞圖看佛教教義
戒、定、慧於環保之應用——一行禪師推動的實踐
Practical and Spiritual Guidelines of Early Buddhism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