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文獻、主要是日文文獻,對近代日本文化人與上海及中國的關系進行了論述。除了緒論外,主要選取了七名日本文化人(第五章包含了若干群體)作為個案考察對象。
考察的重點是:這些日本人因何機緣來到上海;他們是如何體驗上海的;他們是如何認識上海的;他們是如何表現上海的。當然,這里的上海,其實在相當的程度上涵蓋着整個中國,因此,本書同時也非常關注如下兩個方面:這些文化人通過上海對整個中國的認識,他們的上海體驗在近代中日關系史上的意義。
目錄
前記
第一章 緒論:近代日本人對上海的認識與研究(1862—1925)
第一節 序言
第二節 幕末日本人對上海的認識(1862—1867)
——以「千歲丸」的上海之行與岸田吟香的《吳淞日記》為例
第三節 明治時期日本人對上海的體驗與認識(1868—1911)
第四節 大正時期日本人對上海的認識與研究(1912—1925)
第二章 村松梢風:「魔都」意象的制造者
第一節 從上海開始的中國因緣
第二節 在上海與中國新文學家和政治活動家的交往
第三節 「魔都」意象與長篇小說《上海》
第四節 「一·二八事變」與村松梢風的日本人立場
第三章 金子光晴:一個詩人的上海和中國體驗
第一節 與中國相關的履歷和在上海的游歷
第二節 上海意象和江南屐痕
第三節 一個非主流詩人的反戰聲音
第四章 尾崎秀實:在上海從政治信仰走向政治實踐
第一節 上海因緣的序曲
第二節 上海歲月:尾崎秀實人生的實際轉折點
第三節 后上海時代:中國問題的研究家、共產國際諜報
活動的殉難者
第五章 名取洋之助的太平出版公司:特殊年代日中文人的聚合場
第一節 名取洋之助與中國的復雜因緣
第二節 太平出版印刷公司與周邊的文化人
第三節 太平書局的設立和出版物及與此相關的中國文人
第四節 在中國的最后歲月
第六章 阿部知二:從北平到上海,從上海到北京
第一節 早期的文學活動和思想傾向
第二節 從北平到上海
第三節 「上海物」中展現的人物和意念
第四節 舊·新中國的體驗對於阿部知二的思想意義
第七章 武田泰淳:「上海的螢火蟲」
第一節 武田的中國因緣
第二節 「上海的螢火蟲」
第三節 武田的「上海物」和上海意象
第四節 武田的中國敘說和中國認識
第八章 堀田善衛:從上海感知中國、認識日本
第一節 在上海的心路歷程
第二節 以上海為主要舞台的作品中呈現的中國意象和中國人形象
第三節 長篇小說《時間》和評論集《在上海》中的中國與日本
第一章 緒論:近代日本人對上海的認識與研究(1862—1925)
第一節 序言
第二節 幕末日本人對上海的認識(1862—1867)
——以「千歲丸」的上海之行與岸田吟香的《吳淞日記》為例
第三節 明治時期日本人對上海的體驗與認識(1868—1911)
第四節 大正時期日本人對上海的認識與研究(1912—1925)
第二章 村松梢風:「魔都」意象的制造者
第一節 從上海開始的中國因緣
第二節 在上海與中國新文學家和政治活動家的交往
第三節 「魔都」意象與長篇小說《上海》
第四節 「一·二八事變」與村松梢風的日本人立場
第三章 金子光晴:一個詩人的上海和中國體驗
第一節 與中國相關的履歷和在上海的游歷
第二節 上海意象和江南屐痕
第三節 一個非主流詩人的反戰聲音
第四章 尾崎秀實:在上海從政治信仰走向政治實踐
第一節 上海因緣的序曲
第二節 上海歲月:尾崎秀實人生的實際轉折點
第三節 后上海時代:中國問題的研究家、共產國際諜報
活動的殉難者
第五章 名取洋之助的太平出版公司:特殊年代日中文人的聚合場
第一節 名取洋之助與中國的復雜因緣
第二節 太平出版印刷公司與周邊的文化人
第三節 太平書局的設立和出版物及與此相關的中國文人
第四節 在中國的最后歲月
第六章 阿部知二:從北平到上海,從上海到北京
第一節 早期的文學活動和思想傾向
第二節 從北平到上海
第三節 「上海物」中展現的人物和意念
第四節 舊·新中國的體驗對於阿部知二的思想意義
第七章 武田泰淳:「上海的螢火蟲」
第一節 武田的中國因緣
第二節 「上海的螢火蟲」
第三節 武田的「上海物」和上海意象
第四節 武田的中國敘說和中國認識
第八章 堀田善衛:從上海感知中國、認識日本
第一節 在上海的心路歷程
第二節 以上海為主要舞台的作品中呈現的中國意象和中國人形象
第三節 長篇小說《時間》和評論集《在上海》中的中國與日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