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佛教將「戒」(戒律)、「定」(禪定)、「慧」(智慧)稱之為「三學」,認為一切法門盡攝於此,應當精勤修學。這中間,戒、定屬於修行實踐,慧屬於教理思維。南懷瑾先生在台北時,曾以「如何修證佛法」為主題,對學生開設系列講座,前后凡28次。這些講座的內容,經記錄整理,便形成了《如何修證佛法》(初名《融會顯密圓通修證次第》)一書。
書中以「見」(見地)、「修」(修證)、「行」(行願)為重點,以《楞嚴經》、《法華經》、《增一阿含經》、《起世經》、《華嚴經》、《瑜伽師地論》、《現觀庄嚴論》、《宗鏡錄》、《指月錄》、《密宗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等佛典為資料,對佛教的修持方法作了簡潔明了的闡述。既有要點提示,又有例證說明。問世以后,不僅在海峽兩岸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而且被譯成英文,流傳於西方國家。
目錄
如何修證佛法
出版說明
編者的話
再版說明
第一講
本講緣起
釋迦悟了什麼參考經典解脫和悟道倒因為果
見地修證及行願四加行
第二講
偽經之辨
《楞嚴經》的密因心與緣七處征心八還辨見五十陰魔色陰
第三講
走火入魔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第四講
水老鶴
識陰五陰及邊際妄想本空四大解脫
佛說《法華經》拈花微笑
第五講
《法華》和《庄子》的寓言五千比丘離席分段及變易生死彈指八萬四千劫
《序品》———東方現瑞《比喻品》———火宅三車《信解品》《藥草喻品》《化城喻品》
第六講
《法華》與寒山衣中寶
少欲及無欲佛法與皇帝永恆不變存在的真理大醫王
多寶如來和張商英龍女成佛
第七講
十念法門
安般、止觀、煉氣《安般品第十七》正意、正身、正言出息入息氣與兩腿羅雲念安般
第八講
修持證果初禪到四禪
結使和大阿羅漢念身與白骨觀念佛與凈土宗念法與學理實踐念僧念聖賢僧念戒守戒念施念舍念天及天堂
第九講
孟子的浩然之氣見思惑和結使
《楞嚴經》中的十種仙六欲天道斷欲及煉氣調息瑜珈及密宗的修法
第十講
聽息數息的問題
精氣神、樂明無念與三界空假中三止三觀密宗及修氣
修脈生命和宇宙法則
第十一講
達摩的理入行入二祖安心
四祖與各宗派五祖的時代六祖的時代
即心是佛的流弊小釋迦仰山臨濟四料簡
第十二講
參話頭觀心法門三際托空
再說臨濟四料簡永嘉說三身
禪與《指月錄》生死問題溈仰的對答夾山悟道
第十三講
思想念頭的流動三際托空與現在心四料簡與火候軍事藝術和禪夾山度洛浦
《宗鏡錄》悟道十問洛浦三關說臨濟說曹洞
第十四講
不二法門與自然外道真空頑空真有假有
一切唯心和身心說洞山
易卦和五位君臣三種滲漏說曹山
如來禪與祖師禪五代的人才
第十五講
如何去身見鳥飛式再說修氣睦州的草鞋說雲門三平偈法身兩般病陳尚書宴雲門
第十六講
顧鑒咦法眼宗
見桃花悟道圍起來打
四禪、四大和三大劫身心健康的修道性相二宗
五遍行及五陰意識和余力
第十七講
說圓悟勤
聞思修是什麼信之難
說定昏沉定世間定修定修空與枯禪修有與緊張調整色身
第十八講
水火風三劫三界天人宇宙的災難
人類自身的災難心法與色法人體的三界
無住、無著、無願心體及其作用心、意、識變化氣質
第十九講
第一障礙———身見色身轉變
不是絕對的時間三災與修持四大種與色法相續心
四禪八定和精氣神善人的凡夫禪輕安、定、非定
第二十講
什麼不是定境專一作意
世間定及非世間定有心地、無心地生起和圓滿六位無心地
有余依涅 、無余依涅
第二十一講
佛法在世間
《禪宗直指》———大事因緣雪岩欽公案高峰妙公案修定的善巧
第二十二講
明心見性與三身呂純陽與黃龍南重要的資糧
不能得定與出定定境中的退位現觀與聖教量
第二十三講
幻相和眼通四加行位
聲聞乘的四加行獨覺乘的四加行八萬四千對治習氣次第斷過大般若大火炬
大乘的三有和涅 把握行蘊
第二十四講
往生兜率天第一義四正斷
未生令不生的不善菩薩道的加行頓根菩薩四十六種魔六度菩薩行四種魔境
第二十五講
李長者的《合論》妄念和情性與情
濟顛和林酒仙色蘊受蘊想蘊行蘊
第二十六講
困在感覺境界變成習慣的思再說行陰
心不相應行法說識陰
融通妄想與顛倒妄想五陰解脫
打坐的前三秒
第二十七講
一知與色身一知與思修持的初步
作意、假觀、所緣假想產生的魔境守着靈明清凈不守靈明清凈漏任脈的變化
第二十八講
只有行願
三千善行,數千功德
打開心結
情的慈悲與智的慈悲
動搖心行
如何轉變氣質
四重恩三途苦
檢查再檢查
行行重行行
附:三界天人表
藥師經的濟世觀
出版說明
前言
再版說明
講經緣起
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出版說明
上篇: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
下篇:心聞洞十方,當然獲圓通
附錄一:普賢菩薩的行願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凈行品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
楞嚴經普賢菩薩心聞法門
附錄二:諸佛菩薩的行願
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大智文殊菩薩十大願
大悲觀世音菩薩圓通法門與三十二應身
大願地藏王菩薩之聖德大願
附錄三:發大心文
南懷瑾先生著述目錄
出版說明
編者的話
再版說明
第一講
本講緣起
釋迦悟了什麼參考經典解脫和悟道倒因為果
見地修證及行願四加行
第二講
偽經之辨
《楞嚴經》的密因心與緣七處征心八還辨見五十陰魔色陰
第三講
走火入魔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第四講
水老鶴
識陰五陰及邊際妄想本空四大解脫
佛說《法華經》拈花微笑
第五講
《法華》和《庄子》的寓言五千比丘離席分段及變易生死彈指八萬四千劫
《序品》———東方現瑞《比喻品》———火宅三車《信解品》《藥草喻品》《化城喻品》
第六講
《法華》與寒山衣中寶
少欲及無欲佛法與皇帝永恆不變存在的真理大醫王
多寶如來和張商英龍女成佛
第七講
十念法門
安般、止觀、煉氣《安般品第十七》正意、正身、正言出息入息氣與兩腿羅雲念安般
第八講
修持證果初禪到四禪
結使和大阿羅漢念身與白骨觀念佛與凈土宗念法與學理實踐念僧念聖賢僧念戒守戒念施念舍念天及天堂
第九講
孟子的浩然之氣見思惑和結使
《楞嚴經》中的十種仙六欲天道斷欲及煉氣調息瑜珈及密宗的修法
第十講
聽息數息的問題
精氣神、樂明無念與三界空假中三止三觀密宗及修氣
修脈生命和宇宙法則
第十一講
達摩的理入行入二祖安心
四祖與各宗派五祖的時代六祖的時代
即心是佛的流弊小釋迦仰山臨濟四料簡
第十二講
參話頭觀心法門三際托空
再說臨濟四料簡永嘉說三身
禪與《指月錄》生死問題溈仰的對答夾山悟道
第十三講
思想念頭的流動三際托空與現在心四料簡與火候軍事藝術和禪夾山度洛浦
《宗鏡錄》悟道十問洛浦三關說臨濟說曹洞
第十四講
不二法門與自然外道真空頑空真有假有
一切唯心和身心說洞山
易卦和五位君臣三種滲漏說曹山
如來禪與祖師禪五代的人才
第十五講
如何去身見鳥飛式再說修氣睦州的草鞋說雲門三平偈法身兩般病陳尚書宴雲門
第十六講
顧鑒咦法眼宗
見桃花悟道圍起來打
四禪、四大和三大劫身心健康的修道性相二宗
五遍行及五陰意識和余力
第十七講
說圓悟勤
聞思修是什麼信之難
說定昏沉定世間定修定修空與枯禪修有與緊張調整色身
第十八講
水火風三劫三界天人宇宙的災難
人類自身的災難心法與色法人體的三界
無住、無著、無願心體及其作用心、意、識變化氣質
第十九講
第一障礙———身見色身轉變
不是絕對的時間三災與修持四大種與色法相續心
四禪八定和精氣神善人的凡夫禪輕安、定、非定
第二十講
什麼不是定境專一作意
世間定及非世間定有心地、無心地生起和圓滿六位無心地
有余依涅 、無余依涅
第二十一講
佛法在世間
《禪宗直指》———大事因緣雪岩欽公案高峰妙公案修定的善巧
第二十二講
明心見性與三身呂純陽與黃龍南重要的資糧
不能得定與出定定境中的退位現觀與聖教量
第二十三講
幻相和眼通四加行位
聲聞乘的四加行獨覺乘的四加行八萬四千對治習氣次第斷過大般若大火炬
大乘的三有和涅 把握行蘊
第二十四講
往生兜率天第一義四正斷
未生令不生的不善菩薩道的加行頓根菩薩四十六種魔六度菩薩行四種魔境
第二十五講
李長者的《合論》妄念和情性與情
濟顛和林酒仙色蘊受蘊想蘊行蘊
第二十六講
困在感覺境界變成習慣的思再說行陰
心不相應行法說識陰
融通妄想與顛倒妄想五陰解脫
打坐的前三秒
第二十七講
一知與色身一知與思修持的初步
作意、假觀、所緣假想產生的魔境守着靈明清凈不守靈明清凈漏任脈的變化
第二十八講
只有行願
三千善行,數千功德
打開心結
情的慈悲與智的慈悲
動搖心行
如何轉變氣質
四重恩三途苦
檢查再檢查
行行重行行
附:三界天人表
藥師經的濟世觀
出版說明
前言
再版說明
講經緣起
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出版說明
上篇: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
下篇:心聞洞十方,當然獲圓通
附錄一:普賢菩薩的行願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凈行品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
楞嚴經普賢菩薩心聞法門
附錄二:諸佛菩薩的行願
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大智文殊菩薩十大願
大悲觀世音菩薩圓通法門與三十二應身
大願地藏王菩薩之聖德大願
附錄三:發大心文
南懷瑾先生著述目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