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發明

傳統的發明
定價:450
NT $ 356
 

內容簡介

許多我們認為由來已久的傳統,實際上都是相當晚近的發明。 本書探索分析了這一發明過程的諸多案例,包括蘇格蘭和威爾士“民族文化”的形成、19和20世紀英國皇家儀式的演進、殖民時期印度和非洲參與帝國儀式的起源,以及歐洲大陸試圖發展人民自己的反傳統的努力。本書涉及的內容廣泛,深入研究儀式和符號,展現了過去與現在的複雜互動。
 

作者介紹

埃里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1917—2012)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享譽國際的近代史大師,“巴爾贊獎”得主,不列顛學院成員、皇家文學學會成員,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榮譽成員,曾任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工業資本主義的崛起、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主要著作有“年代四部曲”、《民族與民族主義》等。
 
特倫斯·蘭傑(Terence Ranger,1929—2015)

英國著名非洲史學家,不列顛學院成員,曾任教於牛津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辛巴威史。
 

目錄

第一章 導論:發明傳統   埃里克·霍布斯鮑姆
第二章 傳統的發明:蘇格蘭的高地傳統   休·特雷弗—羅珀
第三章 從衰亡到景致:浪漫主義時期對威爾士歷史的追尋   普賴斯·摩根
第四章 儀式之背景、表演與意義:英國君主制與“傳統的發明”,1820—1977年   大衛·卡納迪恩
第五章 維多利亞時期印度的權威表像之確立   博納德·S. 科恩
第六章 殖民統治時期非洲傳統的發明   特倫斯·蘭傑
第七章 大規模生產傳統:1870—1914年的歐洲   埃里克·霍布斯鮑姆
索  引
 

譯者的話

面對“傳統的發明”這樣一個新奇的題目,我們難免心生疑問:本應在時間的長河中緩慢積澱而成的傳統如何被發明、創造?本書的六位作者以一組精彩的論文告訴讀者,許多所謂的傳統實際上是為回應社會與政治的變遷而被建構出來的,它們貌似悠久,實乃晚近的發明創造。這些論文主要討論了18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的英國及其殖民地發明傳統的情況。

休·特雷弗—羅珀與普賴斯·摩根分別考察了蘇格蘭與威爾士構建民族象徵物、重塑民族傳統的進程。面對英格蘭的統治及其語言、文化的入侵,蘇格蘭與威爾士的“愛國者們”力圖通過頌揚各自的民族特性來保持文化上的獨立性,並加強其民族認同。特雷弗—羅珀的研究指出,17至18世紀的蘇格蘭並沒有獨立的傳統,所謂獨特的高地傳統乃是18世紀末和19世紀完成的追溯性發明。他著重揭示了蘇格蘭高地傳統的典型象徵物——克蘭格子呢短褶裙的真實起源。蘇格蘭短褶裙的樣式出自英格蘭的工業家之手,以格子呢的圖案區分氏族的想法則由投機的格子呢製造商們首創。耽於幻想、試圖通過想像與虛構來塑造高地文明的艾倫兄弟撰寫了《蘇格蘭的衣櫥》和《克蘭的裝束》,這兩本書憑藉捏造的史實強化了克蘭格子呢起源悠久的觀念,重構了蘇格蘭業已消亡的克蘭體系。與蘇格蘭人創造高地傳統相比,摩根所展示的威爾士人文化發明的內容則更為豐富。在18世紀和19世紀初,威爾士舊有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已然衰微甚至消亡,當地的學者和愛國者們自覺行動起來以保存、發展威爾士的事物。在這一過程中,他們追尋往昔,不斷地復活並改造傳統,甚至創造傳統,比如:復興衰落已久的威爾士詩歌大會;認定威爾士民族的凱爾特起源;提高威爾士語的地位,強調其純潔性,甚至將其描述為一切語言的根源;將英格蘭歌曲威爾士化,並創造威爾士歷史歌曲,從而把威爾士塑造成為古老的音樂之鄉;製造民族英雄馬多;保護地方風景,賦予其歷史與人文意義。這些嘗試共同構建出一種新的威爾士特性。

接下來的四篇文章轉向了政治傳統的發明。大衛·卡納迪恩分析了1820年至1977年間英國王室儀式精緻化的過程,他將禮儀放置在廣泛的歷史背景之中考察其變遷,揭示儀式表演所暗含的意義。作者發現,英國王室盛典的“千年傳統”絕非如此悠久,直至19世紀70年代末期,英國王室儀式仍是十分笨拙、魅力有限。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君主的真正權威逐漸衰落,卻成了民族的領袖,受大眾崇拜,被盛大的儀式慶典所環繞。若從國際環境著眼,此時國際關係日益緊張,各國儀式上的攀比也是展示競爭的手段。至20世紀前期,英國王室儀式又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在一個發生劇變的年代,君主制禮儀成了表達連續性與穩定性的重要方式,它被人們描繪為悠久傳統的化身。

博納德·科恩與特倫斯·蘭傑的研究視野拓展到了英帝國的殖民地,討論了歐洲的傳統是如何被移植到印度和非洲的。科恩關注的是,19世紀英國統治者如何建立起一種向印度人展示英國之權威的儀式風格。1858年之前,由於莫臥兒皇帝仍然是印度政治秩序的核心象徵,英國人無法用象徵手段將印度人吸收進他們的統治之中。因為存在文化差異,英國人在沿用印度本土的禮儀時大大改變了其意義。1858年後,維多利亞女王被確立為印度的君主,為滿足直接統治的需要,英國統治者要在印度建立新的認同中心,並且要以儀式、象徵的手段將印度的王公貴族納入新的等級秩序之中。實際上,印度總督以歐洲的模式以及相關的禮儀創造出了“封建的”印度貴族的等級,將印度王公變成了英國的爵士,以換取他們的忠誠。科恩重點考察了1877年的帝國集會,正是這次集會以儀式活動與象徵手段展現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權威以及印度王公與女王的關係。以往的研究僅將1877年的集會視作無聊的表演,科恩卻不這樣看。他認為,這次盛會奠定了一種儀式風格,成為印度人和歐洲人衡量公共儀式的標準,更意味深長的是,印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所採納的公共政治風格也深受其影響。

蘭傑闡釋的“殖民統治時期非洲傳統的發明”,展示了發明傳統的複雜圖景,它至少涉及三個層次。首先,為了將非洲的白人定居者轉變為一個令人信服的統治階級,殖民者不僅依靠軍事或經濟的力量,還通過移植或發明新傳統,來顯示白人乃是非洲人的主人。因此,殖民者在非洲發明出了一整套學校、職業和軍團等傳統,它們可以用來創造一個明確界定的等級社會,其中歐洲人發號施令,非洲人接受命令。其次,在非洲缺乏廣泛存在的君主制的情況下,英國統治者創造了一個本土的君主制傳統。因為殖民政府不希望通過不斷運用武力來實施統治,所以它需要尋找更多的本土合作者,尤其是鄉村的酋長、村長和長老等人,而這種合作背後又需要一種意識形態作為支撐,結果殖民者在帝國君主制思想中找到了這種意識形態。於是,行政官員對非洲人不斷灌輸國王幾乎就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和無所不在的神的觀念,並通過儀式活動使這樣的觀念更具影響力。再次,英國統治者還為非洲人發明非洲傳統,他們整理、傳播這些傳統,使原本靈活多變的習俗變成了確定無疑的東西。值得注意的是,由歐洲輸入的發明性傳統不僅為白人提供了發號施令的模式,而且還為很多非洲人提供“現代”行為的模式,他們嘗試著以相對獨立的方式利用歐洲移植的傳統,以建立新社會。

除了以上各篇論文,本書的編者之一、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還撰寫了導論和最後一章。在導論中,他為工業革命以來的發明性傳統做了理論上的概括。在最後一章中,他試圖將傳統的發明這一主題應用於歐洲的其他國家,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三四十年是歐洲大規模生產傳統的年代,這一時期深刻而迅速的社會變化,導致了新傳統層出不窮。這些傳統既包括官方創造的政治傳統(比如公共儀式、紀念碑和雕像),也包括非官方的群眾運動、社會團體發明的各種傳統(比如五一勞動節、足總杯決賽、溫布頓公開賽、校友協會),它們的出現或是強化了對國家的順從與忠誠,或是體現了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以及中產階級的團體認同。文集通常給人以鬆散、拼湊之感,而霍布斯鮑姆的開篇與末章賦予了本書一種整體感,並使傳統的發明這一主題成為認識19世紀歐洲歷史的新視角。

在翻譯過程中,筆者深深嘆服各位作者的博學,文中詳盡的史料、堅實的論據、精闢的分析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將學術性與可讀性相結合,在充分論證學術觀點的同時,把一個個發明傳統的故事娓娓道來。因此,本書自1983年推出以來便不斷被重印,成為名副其實的學術暢銷書。今天,“傳統的發明”一詞已經被學術界廣泛接受,它作為標題出現在許多不同種類的論文之中。

龐冠群
2008年7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