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如何能夠發展自己的經濟?對這一問題的大多數回答都聚焦于富裕國家應該對貧困國家提供哪些幫助。在本書中,作者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發展中國家能夠為自己的經濟發展做出哪些努力上。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各國都在探索並嘗試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方法。這些方案通常是來自于想象而非實踐,實際上也是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作者通過借鑒歷史和實踐經驗,結合經濟學分析,為我們深入解析了那些成功發展自己經濟的國家具體實施了哪些措施。並提出,經濟發展是一個持續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的過程,這取決于國家如何利用和整合他們的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本和基礎設施。國家需要識別並扶持他們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即能夠最有效地生產產品的產業),並且將這些產業作為發展的基礎。
同時,國家需要認識到市場自我調節的能力,削弱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以促進企業繁榮發展,引領產業升級。通過闡述“新結構經濟學”的框架和理念,作者為我們展現了甚至最貧窮的國家也能夠以至少8%的經濟增長率持續發展幾十年,通過一至兩代人的努力,大幅度地減少貧困,並成為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國家。
通過穿插作者對經濟發展的深刻見解,以及在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期間到各地出訪的故事和所見所聞,本書為那些在求索繁榮中的國家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並寄予了期望。
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