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科技空間計量》提出區域科技空間差異分析的基本理論框架,在區域科技研究中引入地理信息系統。以地理信息系統、探索性空間分析方法和傳統統計學方法為主要工具,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的地理空間模型,圖解區域科技信息,從空間角度出發來研究各種科技活動和現象,定性診斷和表達中國區域科技布局的空間差異和動態不平衡性,分析可視化科技布局空間演變模式,定量研究區域空間差異,並對區域科技空間差異與區域經濟空間差異進行相關分析。
《區域科技空間計量》從空間關系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國區域科技發展和經濟增長,探討這一論題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劉則淵,1940年生,湖北恩施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任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第一任院長,現任大連理工大學科技倫理與科技管理研究中心顧問、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原副理事長、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委員會主任。長期致力于科學學理論探索,在我國首倡知識計量和知識圖譜研究,創辦科學學與科技管理博士點,培養了我國該學科第一批博士人才。
王賢文,男,1982年生,湖南省雙峰縣人,管理學博士,大連理工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科學計量與科技管理、經濟地理學。目前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國務院僑辦重點課題等項目,在Scientometrics、《情報學報》、《科研管理》、《科學學研究》等期刊發表SSCI論文2篇、CSSCI論文20余篇。
目錄
第0章 富可敵國?中國部分省市GDP與其他國家的比較
第1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中國區域科技發展的顯著空間差異
1.2.2 中國東西部區域經濟日益擴大的差距
1.2.3 科技進步對縮小區域經濟差距的作用
1.2.4 地理信息系統從空間角度對區域研究的優勢
1.3 研究意義
1.4 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及評述
1.4.1 區域科技空間因素的研究現狀
1.4.2 區域科技與經濟關系的研究現狀
1.4.3 GIS與空間計量方法的研究現狀
第2章 中國區域科技發展的空間差異及其演變過程
2.1 測度指標和測度方法
2.1.1 測度指標選擇
2.1.2 測度方法
2.2 測度結果
2.2.1 三大地帶科技投入產出指標的宏觀比較
2.2.2 區域科技發展的全局空間趨勢分析
2.3 空間差異的演變過程
2.3.1 變異系數變化
2.3.2 泰爾指數分解及其變化
2.4 小結
第3章 中國區域科技發展的空間集聚特征及其形成機制
3.1 區位優勢與區域科技集聚
3.1.1 區位優勢的演變
3.1.2 科技集聚地形成的科技區位條件
3.2 區域科技發展集聚的GIS探測
3.2.1 ArcGIS9.2 中的空間統計工具
3.2.2 方差變異分析
3.2.3 區域科技發展的空間自相關分析
3.3 區域科技發展的Voronoi圖分析
3.3.1 常規Voronoi圖分析
3.3.2 加權Voronoi圖分析
3.4 區域科技發展的集聚度劃分
3.4.1 劃分方法和指標選取
3.4.2 數據處理和主成分得命計算
3.4.3 聚類分析
3.4.4 區域科技集聚度的劃分和地圖表現
3.4.5 區域科技集聚度差異的原因分析
3.5 小結
第4章 中國區域科技產出的合作網絡及其空間結構
4.1 數據及處理
4.1.1 數據來源
4.1.2 數據檢索
4.1.3 論文合作矩陣
4.1.4 論文合作網絡的結構
4.2 合作網絡密度的變化
4.2.1 網絡密度的定義及其相關問題
4.2.2 論文合作二值矩陣的網絡密度
4.2.3 論文合作賦值矩陣的網絡密度
4.3 核心—邊緣結構分析
4.3.1 論文合作網絡核心—邊緣結構的離散模型
4.3.2論文合作網絡核心—邊緣結構的連續模型
4.4 地理距離對地域間論文合作的影響
4.4.1 社會網絡分析中的QAP方法
4.4.2 省域地理距離矩陣
4.4.3 省域論文合作與地理距離的QAP分析
4.5 小結
第5章 中國區域科技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空間分析
5.1 區域經濟差異的空間演變分析
5.1.1 三大地帶GDP總量的比較
5.1.2 省域經濟發展的泰爾指數分解
5.2 中國區域科技投入與經濟發展的匹配情況
5.2.1 整體匹配情況
5.2.2 各地區的匹配情況
5.3 中國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空間計量分析
5.3.1 理論基礎
5.3.2 空間回歸模型選擇
5.3.3 回歸結果及其解釋
5.4 小結
第6章 結語
6.1 研究結論
6.2 問題討論
附錄 WoS中檢索各地區發表論文的檢索式
參考文獻
第1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中國區域科技發展的顯著空間差異
1.2.2 中國東西部區域經濟日益擴大的差距
1.2.3 科技進步對縮小區域經濟差距的作用
1.2.4 地理信息系統從空間角度對區域研究的優勢
1.3 研究意義
1.4 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及評述
1.4.1 區域科技空間因素的研究現狀
1.4.2 區域科技與經濟關系的研究現狀
1.4.3 GIS與空間計量方法的研究現狀
第2章 中國區域科技發展的空間差異及其演變過程
2.1 測度指標和測度方法
2.1.1 測度指標選擇
2.1.2 測度方法
2.2 測度結果
2.2.1 三大地帶科技投入產出指標的宏觀比較
2.2.2 區域科技發展的全局空間趨勢分析
2.3 空間差異的演變過程
2.3.1 變異系數變化
2.3.2 泰爾指數分解及其變化
2.4 小結
第3章 中國區域科技發展的空間集聚特征及其形成機制
3.1 區位優勢與區域科技集聚
3.1.1 區位優勢的演變
3.1.2 科技集聚地形成的科技區位條件
3.2 區域科技發展集聚的GIS探測
3.2.1 ArcGIS9.2 中的空間統計工具
3.2.2 方差變異分析
3.2.3 區域科技發展的空間自相關分析
3.3 區域科技發展的Voronoi圖分析
3.3.1 常規Voronoi圖分析
3.3.2 加權Voronoi圖分析
3.4 區域科技發展的集聚度劃分
3.4.1 劃分方法和指標選取
3.4.2 數據處理和主成分得命計算
3.4.3 聚類分析
3.4.4 區域科技集聚度的劃分和地圖表現
3.4.5 區域科技集聚度差異的原因分析
3.5 小結
第4章 中國區域科技產出的合作網絡及其空間結構
4.1 數據及處理
4.1.1 數據來源
4.1.2 數據檢索
4.1.3 論文合作矩陣
4.1.4 論文合作網絡的結構
4.2 合作網絡密度的變化
4.2.1 網絡密度的定義及其相關問題
4.2.2 論文合作二值矩陣的網絡密度
4.2.3 論文合作賦值矩陣的網絡密度
4.3 核心—邊緣結構分析
4.3.1 論文合作網絡核心—邊緣結構的離散模型
4.3.2論文合作網絡核心—邊緣結構的連續模型
4.4 地理距離對地域間論文合作的影響
4.4.1 社會網絡分析中的QAP方法
4.4.2 省域地理距離矩陣
4.4.3 省域論文合作與地理距離的QAP分析
4.5 小結
第5章 中國區域科技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空間分析
5.1 區域經濟差異的空間演變分析
5.1.1 三大地帶GDP總量的比較
5.1.2 省域經濟發展的泰爾指數分解
5.2 中國區域科技投入與經濟發展的匹配情況
5.2.1 整體匹配情況
5.2.2 各地區的匹配情況
5.3 中國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空間計量分析
5.3.1 理論基礎
5.3.2 空間回歸模型選擇
5.3.3 回歸結果及其解釋
5.4 小結
第6章 結語
6.1 研究結論
6.2 問題討論
附錄 WoS中檢索各地區發表論文的檢索式
參考文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