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談東亞︰狀況中的政治與歷史

我們為什麼要談東亞︰狀況中的政治與歷史
定價:240
NT $ 209
  • 作者:孫歌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日期:2011-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8038455
  • ISBN13:9787108038456
  • 裝訂:平裝 / 391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東亞作為一個思考的範疇,它的有效性經常受到置疑。但是在形成自身知識傳統的問題上,我感覺到把東亞作為一個知識範疇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地理想象空間,有它的合理性和不可取代的價值。正是東亞鄰國知識分子的逼問,使得一個往往被中國知識分子忽略的問題凸顯出來︰為什麼要談東亞和為什麼不談東亞,同樣是一個歷史的問題,也同樣是一個沒有理論想象力就無法把握的問題。


  孫歌,日本東京都立大學法學部政治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日本東京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一橋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客座教授等。研究領域為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著作有《主體彌散的空間》(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竹內好的悖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文學的位置》(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把握進入歷史的瞬間》(台灣人間出版社,2010) 等。
 

目錄

序 理論的即物
第一編 東亞論述和東亞感覺
1 東亞視角的認識論意義
一 中國社會既定的東亞視角及其問題性
二 現代歷史過程中東亞內部的不均衡狀態
三 冷戰歷史與東亞的關系
四 後冷戰時期的歷史視野與東亞敘事的思想品格
五 關于後東亞論述的可能性
2 如何做個台社人
一 台社的文化性格
二 《台灣社會研究》二十周年紀念特刊的理論視野
三 作為方法的主體認同
四 尋找“思想兩岸”的接觸點
五 追問這個問題︰什麼是多元化前提下的普遍性
第二編 跨文化的體驗與課題
3 跨文化視野的形成
一 回顧知識共同體的思想課題
二 觀察日本的視角
三 亞洲的普遍性想象與中國的政治敘事
4 如何敘述“戰後”東北亞問題
一 高句麗問題引發的思考
二 內在于沖繩的東亞戰後史
三 從那霸到上海
四 民眾視角與民眾的連帶
5 文化間的日本思想
一 個體文化認同的精神性格
二 今天,我們為何需要竹內好
三 閱讀竹內好與閱讀歷史
第三編 作為藝術的政治學
6 丸山真男政治學中的“政治”
一 本行與副業——政治的認識論問題
二 “作為藝術的政治”——丸山政治學的思考
三 丸山政治思想史的環境
結語︰丸山的政治性與閱讀丸山的政治性
7 文學作品中的“政治”
一 極限狀態下的政治感覺
二 投向“一草一木”的視線
8 狀況中的“政治”
一 在歷史的交叉路口上
二 作為思想史事件的“SARS”
三 正視作為“綜合社會”的中國
第四編 思想史的邏輯
9 橫向思考的東亞圖景
一 地理想象力的射程
二 從超克分斷體制到雙重周邊視角
三 社會人文學的前景
10 昭和史論爭的一個側面
一 昭和史論爭的基本輪廓
二 論爭展開的一個側面
三 亞洲認識與史學史的自律性
11 在中國的歷史脈動中求真
一 “不容己”︰作為思想原點的李卓吾
二 曲折的思想傳承模式︰另一種歷史解讀
三 另一種普遍性︰經驗研究深處的結構想象力
四 “鄉里空間”︰中國歷史的內在邏輯
五 作為方法的中國︰在歷史脈動中求真
 

本書的內容,圍繞著近幾年我所關心的一個主要的問題展開︰怎樣看待歷史與政治?

對我而言,歷史與政治無法分開,這是因為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同一個對象︰流動著的狀況本身。因此,它們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經驗學科處理的對象。不過,比起這一有關學科分類的討論來,更重要的問題是,實際上僅僅依靠學院學術的定義,我們無法理解歷史,也無法理解政治。在這兩個語匯被不假思索地使用的時候,我們其實並沒有真的追問過,它們到底意味著什麼?

迫使我追問這一問題的,是這些年艱難的寫作實踐。為了讓自己的學術思考盡量避免生產偽問題,也為了在不脫離現實復雜性的前提下保持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內在張力,我盡量地寫作一些面對狀況的分析性文字。與此同時,我要求自己盡可能不是僅僅做思想評論,而是在一時一地的具體分析中通過非直觀的方式開放分析本身。這中間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有效的分析要求理論能力,而這種理論能力卻是大理論很難提供的。幾年前學界曾經討論過“中層理論”的可能性,這個借用于美國社會學的概念所具有的生產性經由中國學者的提倡,曾經為經驗學科特別是歷史學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不過這樣的嘗試必然要面對一個無法回避的困難,那就是如果中層理論也試圖用大理論的產出方式從經驗中自我抽象,同時又試圖有效處理大理論難以解決的經驗多樣性問題,那麼它將不得不是自相矛盾的。大理論正是因為它舍棄了具象問題的經驗性,特別是舍棄了具象問題無法整合的內在矛盾與歧義,才有可能保持自身的邏輯一貫性,同時這也必然地使它所關心的問題集中于從各種不同經驗中抽離出來的“一致性”或“同質性”。之所以大理論被認為是“普遍性的”,就與它的這種思維方式有關。在此姑且不討論普遍性理論霸權性的一面,我希望指出的是,它雖然有增強人類相互理解韻積極功能,但它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知性尋求自我滿足的結果,就是說,它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們通過高度抽象規避那些很難有效處理的個別性問題,尤其是規避那些對大理論的解釋系統構成挑戰的個別性問題,從而避免難以自圓其說的困境。高度抽象的分析方式,當然有助于問題的整理和統合,但由于這種整理與統合是以舍棄經驗的多樣性與歧義性為代價的,它的局限性也是明顯的︰當大學里的研究生們套用大理論的結論來說明他們的經驗材料時,他們充其量不過是用新的材料論證了已有的結論而已,很難進行富有洞察力的創造性工作。如果中層理論也用同樣的方式來抽象自身的話,哪怕它僅僅是在具體問題的基礎上抽象出一些可以直接使用的概念,那麼最終也必將面對同樣的問題︰它是否也把“一般性論述”作為自已的追求目標,亦即把生產那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論分析工具作為己任?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中層理論的有效性就可能僅僅體現為它“降低了大理論的身段”,讓它與經驗實證離得更近些,除此之外則很難開闢新的思路以及新的理論方向。

不能否認,大理論對于人類觀念生活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它不僅追問那些最為根本性的問題,而且基于這種追問不斷地為人類認知提供方向性啟示。如果沒有對大理論的理解力,任何形態的理論論生產都會缺少自覺。但是,大理論的這種重要性並不意味著它可以直接涵蓋一切,特別是涵蓋動態經驗。在為人類的認知提供方向性啟示的層面與對于具體經驗進行理論判斷的層面之間,存在著一個斷裂,它們不能相互取代。如何處理具體經驗,我相信這是20世紀語言學轉向之後困擾著西方哲學家與思想家的根本問題,也是各種解構理論試圖突破的困境。而對于我們非西方世界的知識人而言,還有一重更加棘手的困難,那就是如何生產切合自身歷史經驗的理論表述,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傳統。在此意義上,甚至什麼是“經驗”這個問題都顯得有些可疑。為了有效討論這些問題,還必須清理一些相關的認識論誤區,以期避免討論走上歧途從而使得問題被消解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