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制度設計︰理論模式與案例分析

國際制度設計︰理論模式與案例分析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朱杰進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103151
  • ISBN13:9787208103153
  • 裝訂:平裝 / 18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發展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與外部世界可謂深度交融。國際制度對我國國內發展的影響越來越深刻,越來越直接。積極參與新一輪國際制度設計的進程,有利于我國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為我國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環境。

國際制度是怎樣設計出來的?有哪些特征?這些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朱杰進編著的《國際制度設計--理論模式與案例分析》首先從理論上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借鑒當前國際關系主流理論研究的一些成果,分別從理性主義和規範主義的視角對國際制度設計的命題展開分析,並嘗試將這些視角進行融合。然後考察了聯合國(UN)、二十國集團(G20)、國際刑事法院(Icc)這三個國際制度設計的具體案例,從經驗上對前面的理論做出驗證。

《國際制度設計--理論模式與案例分析》探討國際制度如何設計的命題,不僅在理論上可以進一步豐富國際制度研究,而且在實踐上也能為中國更好地參與國際制度和國際體系變革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目錄

叢書總序
序言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三節 研究意義與價值
第一章 研究議程轉換︰從“制度重要”到“制度設計”
第一節 國際制度研究的興起
第二節 為什麼國際制度重要?
第三節 國際制度如何設計?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國際制度設計︰理性主義與規範主義
第一節 “國際制度理性設計”研究綱領的缺陷與不足
第二節 規範主義與國際制度設計
第三節 補充完善的“國際制度設計”模型
本章小結
第三章 理性主義、規範主義與聯合國制度設計
第一節 聯合國使用武力制度設計
第二節 理性主義與聯合國使用武力制度設計
第三節 規範主義與聯合國使用武力制度設計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規範主義與國際刑事法院制度設計
第一節 全球正義規範的興起
第二節 全球正義與國際制度設計
第三節 全球正義與國際刑事法院的制度設計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理性主義與二十國集團制度設計
第一節 二十國集團制度的非正式性
第二節 二十國集團制度非正式性的具體表現
第三節 理性主義與二十國集團非正式性的制度設計
本章小結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總結
第二節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朱杰進博士的專著《國際制度設計︰理論模式與案例分析》終于要出版了。作為他博士論文的指導老師,我一直關注著他在這一問題領域的研究。當他把書稿發給我並希望我為本書寫序時,我欣然同意。一方面,它喚起了我關于他在校學習期間的種種回憶,特別是對他意志堅韌、腳踏實地的欣賞。另一方面,我雖然不是國際制度問題的專家,但是在通讀完他的書稿以後,覺得還有一些話想說。

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踐的角度說,國際制度設計問題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題。它的現實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國際體系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像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這樣一些舊的國際制度需要改革,像G20這種新的國際制度正在成型之中,並且可以預見這些正在改革和建設中的新舊國際制度將成為21世紀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的關鍵。另一方面,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了國際體系變革的核心要素之一,不僅中國與國際體系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國際制度對我國發展的影響也越來越直接。積極主動地參與新一輪國際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有利于在更大範圍內維護我國的利益,推動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因此,關于國際制度設計的理論和經驗研究,對于中國外交政策與實踐具有相當重要的借鑒意義。這一研究的學理意義也是不言自明的︰從當前國際關系的研究議程來說,國際制度的設計問題處于國際制度研究的前沿。全球化發展呼喚越來越多的國際合作,解決合作難題的知識積累推動著學理研究不斷深入。20世紀80年代,學者們還在關注“制度為什麼重要”。冷戰結束後,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學者們的研究越來越集中在制度的生產、維持、變遷和擴散等問題上,各種研究議程包括制度環境、制度類型、制度績效、制度合法性、制度間聯系、制度規範擴散等正在不斷深入發展。

本書從批判理性主義制度分析的不足入手,從規範主義的視角探討了國際制度形成過程中國際規範的作用,研究了規範因素為什麼以及如何能夠影響國際制度的設計,回答了理性主義和規範因素影響國際制度設計的相互關系問題,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補充完善了理性主義關于制度設計的理論模型。

制度設計從本質上說是政治問題,政治的核心是利益和規範以及二者的相互關系問題。國際政治是由各種行為體的行為構成的,各種行為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行為體的行為不僅受利益驅動,也受到規範的影響。制度設計就是要調整行為,協調利益,達成共同規範,最終實現國際治理的目的。在制度設計中,需要回答誰來調整行為?怎樣調整行為?在何時調整行為?調整行為的合法性來自何方?這些是任何制度設計都要回答的問題,國際制度的設計也不例外。

現有國際制度設計的研究循著兩條路徑展開。一條是理性主義的邏輯,以“經濟人”為核心假定。一條是規範主義的適當性邏輯,以“社會人”為核心假定。理性主義認為,國際制度設計是一個理性選擇的過程,遵循的是工具主義的邏輯。理性選擇的核心假定是利益最大化和市場均衡。利益是外在給定的,偏好是相對穩定的,行為體注定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同效率的市場可以協調並均衡各種行為體的行為。在充斥著自私自利的國家行為體的國際體系中,國際制度不僅可以通過提供信息、懲罰背叛、降低成本等功能促進合作,也可以通過議題聯系戰略或者通過權力因素,解決合作中的分配問題。這些研究從功能的角度解釋了為什麼國際制度可以促進國家間的合作2,以及國際制度為什麼具有多種形式和變遷的軌跡問題3。

理性主義的研究路徑遭遇了規範主義的挑戰。在社會建構主義看來,理性主義低估了觀念的作用,而實際上觀念不僅影響行為體的行為,還建構行為體的身份和利益。4國家作為“社會人”是具有價值觀念的,這些價值觀念可以直接界定國家的利益,或者在國家行為體追求利益過程中發揮作用。因此,行為體不僅僅設計制度,同時也被制度和觀念所設計。制度通過建構行為體的身份和利益影響行為體的行為。正是這樣一種邏輯,建構主義的國際制度研究使“有關國際制度的一切都不再是想當然和外生給定的”,參與制度的行為體、行為體的利益以及行為體對制度的理解都是社會建構的。5也就是說,行為體所處的觀念結構塑造了行為體所設計出來的制度的特征。6因此,制度設計不僅是個成本收益的算計問題,它還受到適當性邏輯的影響。制度設計中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都必然經過“規範的過濾”。換句話說,理性設計並非是隨心所欲的,它總是在規範指導或影響下進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