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來誰著史︰1500年以來的中國與世界

五百年來誰著史︰1500年以來的中國與世界
定價:270
NT $ 235
  • 作者:韓毓海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10811589
  • ISBN13:9787510811586
  • 裝訂:平裝 / 42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3版
 

內容簡介

韓毓海編著的《五百年來誰著史︰1500年以來的中國與世界(第3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以“基層組織”、“財政金融”、“世界大勢”為三個支點,重新審視了公元1500年以來的世界歷史進程,從地緣政治的變動、財政金融體制和政治變革的角度,重新回答了“李約瑟之謎”——即“近代中國何以落伍”的問題,指出︰理論與現實結合、政治與民眾結合、財政金融制度與生產發展和民生結合,乃是中國復興和中國道路的三個關鍵點。

《五百年來誰著史︰1500年以來的中國與世界(第3版)》提出的一系列創新觀點︰諸如“官無封建、吏有封建”、“國家組織能力”、戰爭國債與資本主義體制、琉球及恰克圖貿易對于中國發展的長遠意義等。在黨政干部、海內外學術界及廣大讀者中產生了強烈反響,列2010年度全國優秀圖書排行榜總榜第一名(《新聞出版報》),並入選《中國高層領導薦書集萃》(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和2010年度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
 

目錄

第三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上篇︰“漫長的16世紀”
導 語
第一節 “無發展的增長”與“科學發展”
第二節 歷史與迷信
第三節 “當中國稱霸海洋”
第四節 回首射雕時,萬里暮雲平
第五節 “隆慶元年”(1567),世界史的大轉折
第六節 重寫《甲申三百年祭》
第七節 黃仁宇為什麼要講毛澤東的好話
第八節 中國資產階級的歷史命運
小 結 “中國道路”與世界史問題
下篇︰“漫長的19世紀”
導 語
第一節 重新思考19世紀
第二節 中國為什麼被打敗?
第三節 國債與資本
第四節 從康德到列寧
第五節 作為“中國方法”的《大同書》
第六節 “出乎意料”的現代性及其後果
 



現在交在讀者手上的第三版,主要對原書的理論部分做了增訂。特別是,下篇的第四節(《從康德到列寧》)、第五節(《作為“中國方法”的(大同書)》)中,原來只是略略提到的許多論點,現在都作了進一步的闡述。

如同對待馬克思和列寧一樣,康德、黑格爾、康有為的著作,今天已被當作了十分古舊的知識,人們懷疑它們與現實究竟有何關系、還能派上何等用場。實際上,這種懷疑,是從這些著作誕生伊始就存在著的。例如,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非但一直被批評為“文字粗拙晦澀、令人無法了解”,文德爾班甚至這樣說過︰“能了解精神現象學的那一代人早已死絕了。”�

在實用主義的時代,像一切不能直接變成錢的東西一樣,人們普遍地懷疑“理論”的價值、“理論”的用處,這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當年的左文襄公曾經感慨說︰“今之農者,亦如今之學者,欲速見小,自誤以誤人。吾三十以後,讀書漸多,閱世漸深,知區區之存于心中,自以為是者,僅足以仿當今無足指數之人,而于古之狂狷尚未逮也。”�這些話若換成今天通俗的說法就是︰所謂實用主義學風,便是“小農經濟”在思想、學術領域中的反映。它的表現,也就是左宗棠所說的“欲速見小,自誤誤人”,更進一步說,它使得我們的發展沒有堅實的基礎、長遠的眼光和持續的內在動力,更使得我們日漸喪失了“理論”這個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馬克思曾經這樣說到他自己所處的時代、說到那個時代的德國︰“不僅苦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于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除了現代的災難而外,壓迫我們的還有許多遺留下來的災難”,“不僅活人使我們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們受苦。死人抓住了活人!”�——實際上,馬克思所說的,也就是我們的時代和我們當下的處境︰今天,不僅肆虐全球的資本主義大危機使我們受苦,而且,舊的生產方式、舊的發展方式同樣也深深地束縛著我們、使我們受苦。馬克思的時代,其實離我們並不那麼遙遠,而上述那些被判為“古舊”的知識、那些“古之狂狷”者——康德、馬克思、康有為,他們的寫作所針對的,實際上也便是我們的現實,他們能夠告訴我們的,比當下的時尚宣傳所能給予我們的,要多得多。

今天的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正是康德第一個指出,英國人率先發明的“戰爭國債”和戰爭金融制度,乃是現代歐洲思想錯誤的結果、是西方思維最大的失誤;而黑格爾則認為︰推動現代西方世界發展的兩個真正動力,無非是戰爭與財富;尼采更一針見血地斷言︰“債務關系”,乃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正是馬克思指出︰在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之後,一切舊的經濟學實際上都已經死亡了,因此,從今往後,我們需要一種完全不同的經濟學;而列寧認為︰金融壟斷和跨國公司的壟斷,是20世紀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征;康有為則第一個提出了“大同”、“小康”之辯,他說︰未來的“大同社會”,必定是以勞動者為主體,以科技、思想和知識創新為動力的社會,必然是“勞動社會”和“創新型社會”。

這些被判為古舊的知識、這些晦澀的理論,恰恰是今天我們認識、改造現存世界的最有力武器。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