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首次將紀德1909年“臨時抽去的一頁”補齊,完整呈現《窄門》本真面目。

“首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得主者馬振騁譯作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崗導讀

據說,在寫完《窄門》的第二天,紀德永久地遞光了自己胡子,“留胡子顯得太老了!”他的面貌為之一新——“我對自己的上唇缺乏表情感到震驚(就像一個從來沒有開口說過話的人,忽然成為一個演說家那樣感到吃驚)”——就像是這本書既標志著一個舊時代的結束,也預示了一個新時期的開始。

紀德似乎通過寫作《窄門》,穿過了人生的一道“窄門”!

——羅崗

杰羅姆與表姐阿麗莎自小青梅竹馬,偷偷地彼此愛戀著,他們的愛情也得到了周圍人的支持,他們以全部的純真與熱情,一心只想為對方而變成更好的人。但愛得愈深,愈不能忍受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不完美,尤其是當阿麗莎目睹了母親與他人私奔、妹妹過著平淡而又毫無愛情可言的婚姻生活後,而愈加不能忍受任何阻礙通往完美愛德的崎嶇,她甚至將自己的存在看做杰羅姆穿越“窄門”、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礙。于是她轉向迷狂的宗教信仰,為了讓愛人更加自由地到達天國彼岸、獲得比愛情所能給與的平凡幸福“更好的”東西,她選擇了逃離,最終孤獨死去……
 

目錄

導讀︰何種幸福,怎樣完美?/羅崗
譯序








阿麗莎的日記
重見朱麗葉
尾聲
安德烈‧紀德年表
 

紀德和普魯斯特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法國文壇的雙峰,雖然形態不同,但各有各的氣勢。正如紀德傳記作家克洛德馬丁說的,若要進入普魯斯特的世界,只需閱讀他的《追憶似水年華》,若要進入紀德的世界,不但要閱讀他的三四十部主題各異、有時還相互抵觸的小說、游記,戲劇、詩歌集、“傻劇”,以及篇幅浩繁的日記,還要讀他跟當代文人、藝術家、朋友、普通人交換的近二萬五千封信,且還不說至今還封存在都塞圖書館的八十幾本小冊子,里面恐怕也會有新發現。

紀德悠悠一生過了八十二年,從一八六九年到一九五一年,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各國邊界重新劃定,強國勢力此消彼長,風俗習慣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紀德對現實生活中的潮流、趨勢、變遷均感興趣,宗教、性、政治等問題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反映。他不但是時代的見證人,也是時代的創造者,因而被人稱為“二十世紀的歌德”、“大寫的現代人”。

在“介入文學”這個名詞被人們接受以前,紀德就毫不猶豫地讓自己和作品介入到時代的斗爭中,反對殖民主義和法西斯主義,譴責極權統治,為同性戀辯護,主張打破禁錮人性的清規戒律。然而他立志要做的是文學家,時刻關心自己作品的文學性和風格,認為這高于其他一切。他在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七日的日記中說︰“我的問題不是怎樣成功,而是怎樣長存。很久以來,我只是試圖在上訴時贏得官司。我寫作只是讓人一讀再讀。”

讓人一讀再讀,這是紀德作為作家的責任感。如今紀德逝世整整五十。年,當然已經不是一個“當代人”,也不再是新一代青年的精神導師,他的作品中表現出孤郁的詩人氣質、敏銳的洞察力、明淨的文筆,讓人讀了不僅留下雋永的回味,同時也欽佩他直面人生的勇氣。他的書給他帶來許多榮譽,也給他招來不少詈罵、仇恨,最終他的全部作品還被列入梵蒂岡教廷的禁書目錄。紀德是二十世紀第一位倡導風俗革命,吹響自由號角,提出不要沉溺過去奢望未來,而要掌握眼下一時一刻的作家。他還提醒人們去享受感覺。

紀德出身在一個新教徒家庭,從小接受嚴格的加爾文教義,灌輸了滿腦子的教規禁忌。正是這些強制性的清規戒律,在這名文質彬彬的青年心里產生了適得其反的結果,他要打破清教徒的桎梏,在作品和行為中大膽表現真正的自我。

克洛德‧馬丁在紀德傳記中提出三方面對紀德的影響︰歌德、王爾德和北部非洲。他從歌德的作品中認識到要敢于向人生索取它提出的美好感覺,把幸福看作是一種必須履行的天職。他追隨王爾德《格雷的肖像》中包含的異教徒的自然主義,這成了他少年時接受的虔誠的解藥。最後是在北非,特別是在他喜愛的阿爾及利亞,大自然喚醒了他心中潛伏著的被壓抑的本性。他不接受什麼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專家轉彎抹角的解釋,而是直截了當地提出同性戀也是一種自然性格。

不過在紀德的作品中,欲望不是跌人陷阱,走進死胡同,就是要用謊言來掩蓋。《違背道德的人》中的瑪塞琳在米歇爾自我標榜的新生活拖累下,既得不到愛情,也成不了母親,在怨恨中撒手人寰。在紀德所處的後尼采時代,神與普遍觀念已經消失,人在尋求新價值,指導自己的行為,既誤解了別人,也誤解了自己,無法掌握彼此的欲望,對人生形成一種濫用與糟蹋。《窄門》中的阿麗莎,追求聖潔超過追求情愛,屢次違心拒絕表弟杰羅姆的求婚。她要保持童貞,把愛獻給上帝,盼望在主的面前跟表弟永久結合,最終孤獨死去時才感悟到自己生存的虛偽性。《田園交響曲》中的牧師,起初好心地收養了一名無家可歸的盲女。盡管妻子屢次暗示他要提防自己的愛心與愛德,但這種感情最後還是轉變成了愛情。牧師培養塑造吉特呂德,慢慢有了自己的企圖。可是當吉特呂德一旦眼疾治愈,發現了牧師的虛偽,不但向她隱瞞他們的愛情造成的痛苦,也讓她錯失了獲得幸福的機會。她想的是她看不到的那個人,她看到的卻不是她想的那個人;為了內心的平靜,她不得不讓自己脫離這個世界。

在這三部以道德為題材的小說中,有一個共同點,即書中的女性均處于新舊觀念的旋渦中,年紀輕輕又都香消玉隕了。紀德只是到了一九三○年發表的《羅貝爾》中——這與《女人學校》、《吉納維也芙》組成另一個三部曲——才讓女主角吉納維也芙決定在由男人決定一切的社會中擺脫樊籠的束縛,找尋自己的道路,不但要求性愛的自由,還要求有養育非婚子女的權利。

又過了三十多年,在一九六八年法國掀起了震動全國的六月八日運動,在那次運動中,青年提出︰我們要做自己身體的主人。而他們中間只有少數人依然記得,他們的先驅是安德烈紀德。

一切有益的話,都是種子,撒播在人的心田里,總有一天會破土發芽的——《如果種子不死》,這也是紀德的一部自傳的書名。

馬振騁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