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考察眾多商界大亨創建企業的商業實踐活動,分析歐洲北美32位商人締造財富的經歷,選取涵蓋不同文化、家庭出身、社會地位、身體條件(從巨人到殘疾人)、交際方式(既有吹毛求疵又有溫文爾雅的)和教育背景(既有受過高等教育,又有幾乎不受教育)的商人案例,運用激情、個性、意志、智力水平、經歷或背景等因素來解釋商人行為,找出這些跨地區、跨行業、跨時代但同樣取得驚人成就的商人們所擁有的共性,探究其從掠奪者到偶像這一構築自己事業帝國的過程,揭示其如何駕馭由商機、個人決斷及個人集體問責制所構成的三位一體脆弱組合而取得的非凡成就,為讀者呈現這些橫亘整個二十世紀的商人之工作方法、行事風格、以及他們在迥然相異的商業環境中采用的處變策略。


  米歇爾·維萊特是巴黎高科及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社會學教授,著有多本法語專著。卡特琳·維耶爾莫是法國弗朗什孔岱大學商業歷史專業的助理教授。約翰 R·金伯莉是企業家研究方面的資深教授,也是管理學、醫療保健制度方面的教授,並且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學院的社會學家。喬治·霍洛克曾為康奈爾大學出版社翻譯過《煙霧還是鏡子——公司》(Smoke & Mirrors, Inc)一書。
 

目錄

目錄

前言
致謝
導論
插曲 讓·保羅·比謝(福樓集團)
第一部 分神秘人物——商人
第一章 學術視角中的商人形象
插曲 薩姆·沃爾頓(沃爾瑪)及富尼埃和德福雷家族(家樂福)
第二章 傳記和數字——聚焦商人
插曲 弗朗瓦索·皮諾(皮諾春天雷都集團)和文森特·博洛雷(博洛雷科技公司)
第二部分 如何達成(好的)交易
第三章 商人成才之路
插曲 英格瓦·坎普拉德(宜家)和吉姆·克拉克(SILICON GRAPHICS & NETSCAPE公司)
第四章 巔峰交易——資本積累的關鍵時刻
插曲 馬塞爾·達索(達索航天公司)
第三部分 直面商業道德
第五章 魅力、承諾和威脅
插曲 伯納德·阿諾特(路易威登)
第六章 也談商人美德
終曲 克勞德·貝貝亞(安盛集團)
結語
附錄——定量調查的主要結果
 

我們迎來了法國作家米歇爾·維萊特與卡特琳·維耶爾莫合著作品的英譯本,該譯本的問世對美國商業發展史而言,可謂恰逢其時。這是一個迫切呼喚有效領導力而對基礎機構信心深刻動搖的時代。這是一個經濟危機業已來臨而其深度和廣度仍不可捉摸的時代。這是一個商界特別是金融業領導力極端匱乏的時代,也是一個資本主義制度及其根源飽受公眾質疑的時代。

從安然(Enron)、世通(Worldcom)、泰科(Tyco)、英克隆(Imclone) 一系列丑聞到近期在雷曼兄弟(Lehman)、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美聯銀行(Wachovia)、華盛頓互惠銀行(Washington Mutual)和美國國際集團(AIG)中出現的危機,我們開始明白由商機、個人決斷及個人集體問責制所構成的三位一體組合,雖然促進了經濟高速增長,滋長了自私無情的剝削,但其本身也存在脆弱隱患,不堪一擊。

本書《從掠奪者到偶像》,通過考察眾多商界大亨及其創建企業的商業實踐,揭示其如何駕馭這一脆弱組合而取得非凡成就,為讀者呈現了一個新奇而別致的視角。在這個無論大學、醫院還是網球運動,事無巨細、只求排名的時代,我們習慣於關注最終的結果。(誰才是老大?)而忽視其過程:(老大是如何煉成的?)。在這個眾人痴迷於領導者英雄事跡、好奇於富翁名流生活的時代,我們卻忽略了這些光鮮亮麗的成功背后,忽略了對許多本源問題的探尋。

本書作者維萊特和維耶爾莫借助社會科學的視域,解密商界非凡成功之源,並剖析這些成功如何取得。他們苦心經營,積累了豐富的例證,包括無數授權和未經授權的商界巨擘的傳記,比較分析歐洲北美32位商人的實踐經歷,探究其如何構築自己的財富王國,並試圖找出這些跨地區、跨行業、跨時代但同樣取得驚人成就的商人們所擁有的共性。

本書作者采用的方法具有高度原創性,所收集的資料豐富翔實。他們清醒地認識到這些資料的優點和局限,並從兩方面展開仔細探討。最終,這些分析所依賴的論據是否可靠,結論是否可信都需要每位讀者自己定奪,但他們的理論、勇氣令人欽佩,值得稱道。

盡管該書的法文原著出版於2005年,遠早於當前的經濟危機,但其中所傳達的信息依然對今天、明天甚至未來都有指導意義。這些信息有時令人瞠目,卻總能發人深省。其中一個觀點便是,「掠奪者」乃商界成功人士的共性。「掠奪者」是指成功商人所具有的能辨識市場缺陷帶來的商機,進行全方位無情攫取的能力。維萊特和維耶爾莫在書中將之稱為建立「良好交易」,這是一種進化論式的設想局面,即某些人的成功建立在另一些后知后覺者或錯失商機者的失敗之上。同時,他們又指出,商人就像以前的強盜資本家一樣,當他們開始拿出小部分財富投資「正義事業」,開始從事慈善活動或對他們原始財富積累的質疑聲稍作中斷時,其英雄形象隨之樹立。或許最令人吃驚的是本書得出的結論,即資本積累似乎是革新的先兆,與人們普遍認為的剛好相反。同樣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研究后發現,商人致富是因為其商業行為是建立其重視風險最小化意義的基礎之上,而非人們通常所認為的以公司風險為賭注的放手一搏、成敗在此一舉。

當然,並非所有的掠奪者都能最終升格為英雄,順理成章地具有社會合法性,事實遠非如此。伯納德·麥道夫(Bernard Madoff)的事例讓我們不再作這種推論,並引發思考。從某些方面看,麥道夫是最大的掠奪者,他熟諳人性,善於利用人性的弱點,用最常規的手段創辦了一個成功的企業。他從個體的固有模式中發覺了商機,在進行投資時,面對誘人的經濟利潤,每個人都壓制可能的疑慮去信賴信托,而非進行應有的縝密思考(如果斯皮爾伯格也在投資,那必定是場好生意)。他充分地利用了這些缺陷,個人和系統層次中存在的缺陷。在這個過程中,他積聚了可觀的個人財富,具備了成功者的物質基礎,並且因慷慨投資正義事業,其個人名望也不斷提升。然而,當這個大規模的龐氏騙局真相大白,個人及機構投資者的損失程度日漸清晰,這位最終的掠奪者聲敗名裂,曾經的吹捧變成如今的唾棄。麥道夫已從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著名暢銷書作者——譯者注)概念中的「異類」,變成了社會的異類,遭到報界的嘲笑,受騙者的痛罵,還被自己的社交圈排斥。

深入閱讀,你不難發現,本書引入入勝。在其悉心描寫的商界成功案例中融合了社會學理論。書中指出的資本積累通常先於革新,或許給予我們另一個視角來看待約瑟夫·阿羅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著名理論,即技術創新引發毀滅浪潮。也許最重要的是,本書提出了許多無法簡單回答的重要問題,直指文明社會中商業的作用等核心問題。我們要如何平衡掠奪和社會福利,如何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商業實踐和為個人私欲無止境攫取「商機」的商業行為之間取得平衡,我們又該如何平衡創新需求和穩定需求?維萊特和維耶爾莫沒有給出答案,但他們擬定了問題,並用最有趣和最激動人心的方式,若隱若現地提了出來。他們把余下的任務留給了我們。

約翰 R.金伯利
2009年1月
於美國費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