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語言學研究史綱

民俗語言學研究史綱
定價:294
NT $ 256
  • 作者:李陽 董麗娟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725356
  • ISBN13:9787509725351
  • 裝訂:平裝 / 27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民俗語言學研究史綱》由李陽、董麗娟所著,綜合運用歷時和共時相結合的描述手法,對民俗語言學開創至今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統化梳理和闡釋。書中不僅有基礎理論的闡述,還納入引起學界普遍關注的隱語行話、副語言習俗、俗語、稱謂語俗、數語言習俗、宗教民眾語言等專題的深入研究,力求全面、客觀地展示這一新興學科的研究發展軌跡。
 

目錄

社會民俗和語言文化的雙向選擇(代序)王功龍/
第一編 歷史積澱與學術演進
第一章 語言與民俗之間的互動關系研究
第一節 文字與習俗
第二節 語音與習俗
第三節 詞匯、語義與習俗
第四節 語法與習俗
第五節 語源與習俗
第二章 從現象到本質︰民俗語言現象的研究狀況
第二編 學科架構與理論思考
第三章 民俗語言學的奠基
第一節 創建的學術背景
第二節 民俗語言學發凡
第四章 學科意識的覺醒︰曲彥斌與《民俗語言學》
第一節 曲彥斌的民俗語言現象研究
第二節 《民俗語言學》成書
第三節 《民俗語言學》的影響與意義
第五章 民俗語言學的理論架構
第一節 研究內容的廓清
第二節 基本研究方法的確立
第三編 格局演變與領域拓展
第六章 民俗語言學研究格局多極化
第一節 研究機構狀況
第二節 學術活動狀況
第七章 民俗語言學研究領域的多元化
第一節 探尋江湖世界︰民間秘密語研究
第二節 言語交際的輔助手段︰副語言習俗研究
第三節 語言生活的五味調劑︰俗語言研究
第四節 禮儀之邦的長幼之序︰稱謂語俗研究
第五節 解碼神秘數︰數語言習俗研究
第六節 信仰與生活的融會貫通︰宗教民俗語言研究
第八章 民俗語言學的應用研究
第一節 地域性民俗語言調查研究
第二節 公安語言識別應用研究
第四編 接續推進與趨勢前瞻
第九章 研究隊伍的梯隊建設
第一節 研究學者隊伍狀況
第二節 教育教學機構
第三節 民俗語言珍稀文獻整理與研究
第十章 研究面臨的瓶頸問題
第一節 學科理論的構建和完善
第二節 學科的定位
第三節 繼承和創新
第十一章 新研究領域的陸續開拓
第一節 民俗語言學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的應用
第二節 網絡語言習俗研究
第十二章 民俗語言學研究趨勢前瞻
附 錄
一民俗語言學著作索引
二民俗語言學重要論文索引
三民俗語言學術語輯錄(漢英對照)
後 記
 

由曲彥斌研究員首先提出並創立的中國民俗語言學已走過了20年的歷程,這門學科從蹣跚學步到今天已初步形成獨具研究特色的人文科學,既體現了社會民俗研究和語言文化研究的逐漸深入展開,更體現了社會民俗的研究與語言文化研究的雙向選擇獨特研究視角的魅力。

民俗研究是對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的研究。從社會等級層面來看,它所研究的是下層勞動民眾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從歷史的發展情況來看,佔主流思想的文化是佔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文化,而代表下層勞動民眾的文化在傳世典籍中往往得不到反映。但是,民俗學研究的內容對于了解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卻又相當重要,這部分內容往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基石。我們現今常常提及商周時代的禮樂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核心的出發點,由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足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精華所在,孔子正是以商周禮樂文明為基礎而創立了在中國幾千年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體系。商周的禮樂文明足以漢民族的民俗文化為基點,可見禮來源于俗,民俗從性質上可以分為宜和不宜兩方面。宦的方面可以逐漸形成民俗的傳承習慣和風尚,由統治階級作為規章制度規定下來即為禮;不宜的部分則是指民俗要規避和禁止的部分,如果危害到社會及他人,妨礙社會的穩定及傷害其他社會人群等,就要給予一定的懲罰,這就逐步產生了法律。在此意義上我們說民俗既產生了禮樂文明又延伸出了法律制度,所以我們說民俗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底色,它往往能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基本取向。

在以往對中國古代文化研究中,人們往往更多地側重于佔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研究,主要是采用以儒家經典著作及其對經典著作的注釋及闡發,旁及諸子百家文字及注解等,這些研究資料都是傳世的文獻材料,對于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當然是相當重要的。但足,如果以此來研究民俗文化,則可資研究的內容少之又少。因為,一方面民俗義化大多數體現在行為文化方面,下層勞動民眾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大多數沒有運用文字記載下來,基本上是靠口耳相傳的形式,在民間潛在地傳承;另一方面由于人們往往崇拜聖賢精神文化,對于下層勞動人民的文化采取鄙薄的態度,所以這一部分文化也往往得不到封建士大夫及文人學士們的重視,以至于在文獻中找不到蹤跡。民俗文化的傳承主要依靠口語來作為載體,民俗文化中諸多方面的內容都積澱在語言之中,這也就是語言學和民俗學結合起來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所在。

人類與其他動物相區別的最主要標志之一,是人類具有音義結合的語言符號系統。人類由猿變成為人的過程,也就是語言產生的歷史。從人類歷史發展的階段來看,人類誕生至今至少也有一百多萬年的歷史。從漢民族來說,漢民族的祖先有古人類化石作為證據的是元謀直立人,屬于舊石器時代的北京人距今也有五十萬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創立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從文字的產生來看,已經相當晚了。漢字誕生最早的估計也只有五千年,與語言相比,則僅僅佔百分之一左右,從這個方面來講,人類僅僅依靠文字記載的歷史來研究遠古和上古的歷史就顯得遠遠不夠。因為我們所謂的傳世典籍,僅僅記載了人類文化的百分之一的信息。人類並不滿足依靠傳世典籍來研究人類的文化,因此古今中外許多學者就把目光移向了語言。

漢語是孤立語,漢字與漢語的美妙結合使漢字記錄漢語時具有超時空的特點,這與西方屈折語的以音表義的語言文字系統有很大的區別。我們可以讀懂上古的文字記載,可以解讀文字所記載的信息,卻並不依賴漢字本身的讀音。因為漢字本身不表音,現今上古漢語的語音系統僅音位的擬音就有很多套,如王力先生、李方桂先生、董同和先生、鄭張尚芳等等,他們之間差別之大令人無所適從,但這卻並不妨礙人們解讀古代文獻。換句話說,漢語語音史未建立之前,清代乾嘉學派的經學家們也完全可以讀懂上古典籍。人們根據漢字的表義特征,看到漢字音義結合的特點,以形探音,以音求義,因為他們懂得義隨音轉的道理,從而將漢字作為漢語的符號來研究,以此為契機來探求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歷代的學者以至當今學者,都看到了漢語與漢字的這種獨特結合,都廣泛地運用這種方法來研究中華上古歷史文化。王國維先生在《觀堂集林‧釋禮》中純熟運用這種方法解釋論證上古“禮”的來源,至今為人們稱道。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