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經濟史

五代十國經濟史
定價:276
NT $ 240
  • 作者:杜文玉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7737977
  • ISBN13:9787507737974
  • 裝訂:平裝 / 32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中,五代十國史的研究在很長一個時期內都是薄弱環節,無論是研究成果,或是從事研究人員的多少,都無法與其他斷代史相比。可喜的是,近年來,這種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大批的人員都把研究方向放在了這一領域,尤其是中青學者在這方面表現得最為突出,不僅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而且還出版了不少的專著。在國別史研究方面也是如此,對十國中的絕大多數政權都有專著問世,少量沒有出版專著的,也都有博士或碩士學位論文有所涉及,估計不久也會有專著出版的。

  筆者早在許多年前就有志于五代十國史的研究,並且陸續發表了一些論文,也出版過幾部這方面的著作,現在出版的這部《五代十國經濟史》是筆者在這一斷代史研究中的又一部新作。


  杜文玉,1951年出生,陝西渭南市人。現為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要從事隋唐五代史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出版過《唐高祖與唐太宗》、《狄仁杰評傳》、《長安吏治》、《唐代軍事史》(合著)、《唐代宮廷史》、《長安與絲綢之路》、《中國中古政治與社會史論稿》、《南唐史略》、《五代十國制度研究》、《夜宴——浮華背後的五代十國》等著作十幾部,另有編著十余部,主編學術刊物《唐史論叢》,發表過相關學術論文120多篇。
 

目錄

第一章 農業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與分布
一、人口數量的考證
二、人口的遷徙
三、人口的分布與密度
第二節 土地形態
一、國有土地的種種形態
(一)屯田
(二)營田
(三)皇莊與官莊
二、地主私有土地
(一)地主私有土地
(二)寺院土地
三、自耕農小土地所有制
第三節 水利建設
一、北方的水利成就
二、南方各國的水利成就
三、發展特點及局限性
第四節 農業生產的發展及其特點
一、耕作技術與農具的改進
二、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
三、經濟作物的普遍種植
(一)花卉業的發展
(二)水果業的發展
(三)藥材種植的擴大
(四)蔬菜種植的專業化
(五)桑蠶業的發展
(六)水產養殖業
四、關于農業商品化趨勢
第二章 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及其特點
第一節 手工業管理體制
一、官營手工業管理部門
二、私營手工業的管理
第二節 手工業的門類及發展水平
一、礦冶業的情況
(一)礦藏的分布
(二)冶鐵業與金銀制造業
(三)鑄錢業
二、染織業的發展
(一)絲織業
(二)織布業
(三)印染業
三、與文化相關的產業
(一)造紙業
(二)文具業
(三)印刷業
(四)文化產業發展的意義
四、制茶業的發展
(一)茶區的分布
(二)種茶技術的提高
(三)制茶業的發展
五、制瓷業的發展
(一)分布的狀況
(二)技術的提高
(三)藝術特點
六、造船業與制鹽業
(一)造船業
(二)制鹽業
第三章 商業與交通的發展及特點
第一節 國內商業的情況
一、商人的活躍與都市經濟的繁榮
二、南北方之間的貿易情況
三、區域市場與鄉村商業的發展
(一)區域市場的形成
(二)鄉村商業的發展
四、與周邊民族的貿易情況
五、商業發展的局限性
第二節 對外貿易的情況
一、與朝鮮半島的貿易
二、與日本的貿易
三、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非洲的貿易
四、慘淡的陸上對外貿易
第三節 貨幣經濟
一、錢幣緊缺問題
二、幣制紊亂問題
三、白銀進入流通領域
四、各國貨幣政策
第四節 交通運輸的發展
一、重要的陸路交通線路
(一)開封至于闐的交通線路
(二)開封至上京、黃龍府的交通線路
(三)開封至萊、登等州的交通線路
(四)開封至嶺表的交通線路
(五)長安至成都的交通線路
二、重要的水路交通線路
(一)黃河以南的水路交通線
(二)黃河以北的水路交通線
(三)南方各地的水路交通線
三、海上交通的發展等
(一)國內交通情況
(二)對外交通情況
第四章 畜牧業與林業的狀況
第一節 畜牧業的發展情況
一、管理機構與監牧分布
二、地方與諸國牧馬業
三、有關畜牧業之政策
四、周邊民族畜牧業的生產狀況
第二節 林業的發展情況
一、林業管理與法規
二、城市與農村植樹
三、對林業發展狀況的評估
第五章 賦役制度的變化
第一節 兩稅實施及其變化
一、關于兩稅的定稅問題
二、關于兩稅稅額的問題
三、折納、紐配、加耗、預借等問題
四、增溢概量、會鈔與兩稅的分配
第二節 雜稅的征納
一、丁口稅的恢復
二、雜變之賦的征收
三、資產與農副產品稅
第三節 名目繁多的商稅
一、茶法與茶稅
二、鹽政與鹽稅
三、其他商稅
第四節 繁重的徭役
一、名目繁多的力役
二、雜徭與職役
三、役法的混亂
第六章 其他經濟問題的研究
第一節 區域經濟的發展及特點
一、中原地區的經濟狀況
二、江淮地區的經濟特點
三、兩湖地區的經濟特點
四、川蜀地區的經濟特點
五、閩廣地區的經濟特點
六、河西地區的經濟特點
第二節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問題
一、學術史的回顧
二、評估經濟重心形成的客觀標準
三、南移的起始與完成時間
第三節 五代十國的經濟地位
一、經濟發展的幾個新特點
二、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三、對其經濟地位的評估
參考文獻
後記
附表︰
表1-1 五代戶口數求算表
表1-2 唐五代相同地區戶數比較表
表1-3 五代末年南北戶口數比較表
表1-4 五代末年各地人口密度表
表1-5 中原王朝治理黃河工程表
表1-6 花卉種類表
表2-1 五代十國金銀器進貢表
表2-2 五代十國鑄幣種類表
表3-1 各地進貢白銀數額表
表6-1 南北方戶口、人口數比較表
附圖︰
圖3-1 五代十國陸路交通示意圖
圖3-2 開封府周圍的水道圖
圖3-3 天平渠及其周圍水道圖
圖3-4 中江系統的水道圖
 

在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中,五代十國史的研究在很長一個時期內都是薄弱環節,無論是研究成果,或是從事研究人員的多少,都無法與其他斷代史相比。可喜的是,近年來,這種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大批的人員都把研究方向放在了這一領域,尤其是中青學者在這方面表現得最為突出,不僅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而且還出版了不少的專著。在國別史研究方面也是如此,對十國中的絕大多數政權都有專著問世,少量沒有出版專著的,也都有博士或碩士學位論文有所涉及,估計不久也會有專著出版的。

筆者早在許多年前就有志于五代十國史的研究,並且陸續發表了一些論文,也出版過幾部這方面的著作,現在出版的這部《五代十國經濟史》是筆者在這一斷代史研究中的又一部新作。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課題進行研究,主要是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直到目前為止,尚未見到一部這一斷代的經濟史專著問世。凡是有關中國古代經濟史的著作,不是將這一歷史時期的經濟輕描淡寫地說上一段,就是根本避而不談,即使有關隋唐五代經濟史的專著,也是如此。這種狀況顯然不符合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因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連續性,不可能跳過一個歷史時期而向下一個歷史時期發展,即使這一歷史時期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也不能忽略不談,更何況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其次,筆者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曾經看到過不少有關這一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方面的史料,所反映的一些經濟現象為唐代所無,很值得關注,于是便有意將此類史料收集起來。在最初還沒有撰寫一部斷代經濟史的打算,只是將收集到的相關史料,陸續寫成單篇論文發表,待這類論文發表得多了,才產生了寫成專著的想法。當然,隨著學術研究的發展,海內外學術界也先後有不少有關五代十國經濟方面的論著問世,可資參考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了,也對筆者產生這個想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最後,五代十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新成就以及形成的不同于唐代的新的經濟格局,必須撰成一部具有一定篇幅的專著才能夠全面完整地反映出來。這些新的經濟成就或者說經濟發展的新特點,主要表現在︰

第一,地主私有土地及自耕農小土地所有制有所發展。這是由于自唐末以來頻繁的戰亂導致了人口流散,大量的土地荒蕪,中原王朝為了保證賦稅的正常收入,不得不采取招撫流亡,鼓勵開墾土地,並把逃戶田地分配給農戶耕種的政策。此外,政府還把原為國有的營田無償分配給佃農耕種,這種情況在後周時期表現得最為突出,從而使唐後期以來已經失去了土地的自耕農重新獲得了土地。至于地主土地所有制更是各國政府著力加以保護,就不多說了。

第二,農業經濟作物種植規模有所擴大,並出現了專業化的趨勢,表明農業商品化趨勢加快了。這種發展趨勢與唐代相比明顯不同,並為兩宋時期農業商品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手工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出現了一些新的手工業行業。這一歷史時期有所發展的手工業主要有鑄錢、織布、印染、造紙、印刷、制茶、制瓷、文具等行業,其中文具制造業中的制墨業、制硯業未見于唐代,至少在那時尚未形成規模化,故可視為新出現的行業。當然所謂發展也是與唐代相比而言的,是相對的。

第四,商業發展出現了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國內商業格局發生了變化,以南北方貿易為主要貿易方向,其中南方對北方以茶葉為主要貿易商品,而北方對南方則以畜產品為主要交易商品;二是商業都市與唐代相比有所增加。這一時期的各國都城無疑都已發展成為大的商業都市,如汴梁、洛陽、杭州、金陵、福州、廣州、長沙、江陵、成都等,此外,揚州、洪州、岳州、楚州、蘇州、越州、宣州、梓州、通州、閬州、夔州、靈州、幽州等,也都是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商業城市。三是對外貿易的格局發生了變化。由唐代的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的外貿方式,一變為以海路對外貿易為主了;對外貿易商品則以原來的以絲綢為主,變為以瓷器和絲綢為主了。

第五,區域經濟有所發展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在這一歷史時期主要形成了六個經濟區,這是根據中國古代自然地理的特點和當時各割據政權的疆域情況,以及其經濟發展的特點,綜合起來加以考慮而劃定的。這就是以中原王朝統治區為主的北方經濟區,南唐和吳越所在的江淮經濟區,荊南和馬楚所在的兩湖經濟區,前後蜀所在的川蜀經濟區,南漢和王閩所在的閩廣經濟區和甘州回鶻與歸義軍所在的河西經濟區。這六大經濟區的形成,是這一歷史時期整個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結果,並且各具獨特的經濟特點,為兩宋時期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六,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完成于這一歷史時期,這只是筆者與一部分學者的觀點。關于經濟重心的南移問題,無論是起始時間還是完成時間,在學術界都是有爭議的,經過長期的討論後,在起始時間問題上已逐漸趨于一致,但在完成時間上仍有爭議。造成研究結論分歧的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學者們所持評估標準各不相同,隨著在標準問題的分歧上逐漸取得一致,相信這一學術問題取得公認結論的時間當不會太久。關于這一時期經濟格局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區域經濟變化較大,原來比較落後的兩湖、閩廣地區經濟得到了較大的變化,自唐後期以來發展較快的江淮、川蜀地區繼續保持著快速發展的勢頭,而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只是在五代後期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性發展。

當然對五代十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成就也不能評價太高,從各個經濟領域的情況看,有發展也有萎縮,比如畜牧業和林業生產就有所萎縮;有的領域內部發展不平衡,如水利事業南方有所發展而北方則嚴重萎縮;手工業也是如此,其礦冶業、制鹽業、造船業和絲織業,或有所萎縮,或屬于恢復性發展。

研究這一斷代經濟史也存在不少的困難,其中最大的困難乃是研究資料的貧乏和零散。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基本上沒有多少利用價值,薛居正的《舊五代史》由于《食貨志》的嚴重殘缺,可資研究的史料也不多。最重要的還是《五代會要》、《冊府元龜》等典籍,但是僅僅依靠它們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擴大史料的搜尋範圍,舉凡唐宋時期的雜史筆記、地理方志、農書類書、文人別集、金石碑志、文學匯編、宗教典籍、敦煌文書等,無不在搜尋範圍之列,甚至包括錢譜、畫史、藥典以及硯史、墨史等類,至于明清之人輯考的史籍和雜著等,也不敢有所忽略。從本書書末所附的參考文獻看,引用的各種典籍共200余種,如此始敢下筆撰寫,尚擔心有所遺漏。從筆者的經驗來看,宋代史籍中保存的有關五代十國的經濟史料非常重要,《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等自不待言,就連專記有宋一代典制的《宋會要輯稿》一書中,也保留了不少有用的史料。此外,10世紀前後阿拉伯人撰寫的有關中國的著作,對了解這一時期的對外貿易情況也非常有用。

總之,花在這一部書上的時間以搜集史料為最長,斷斷續續持續了一二十年時間,集中精力研究與撰寫的時間只不過三四年時間,如果把以前撰寫論文的時間也算在內,那就很長了,可見學術研究之艱辛程度,這一點相信其他學者也都是感同身受的。

由于五代十國時期是一個分裂割據的歷史時期,在南北方先後出現過十幾個政權,如果能夠把這些政權的經濟情況分別寫出來,當然是再理想不過了,但是由于相關史料極其缺乏,欲要做到這一點,顯然是不可能的了。此外,五代十國時期是一個完整的歷史時期,雖然分裂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政權,形成了數個經濟區,但是這些區域之間卻有著十分緊密的經濟聯系,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經濟社會,因此,本書的這種寫法也還能說得過去。總之,本書的撰寫是一種嘗試,其中的缺點和不足一定是難以避免的,希望能夠得同行專家的指教,以便將來有機會再版時,加以修改補充。

2010年12月30日于古都西安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