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蒙學經典《三字經》于孔孟之外標舉諸子五人︰“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其中“老莊”指老子、莊子,“荀揚”謂荀子、揚雄,而“文中子”即隋代大儒王通之號。
王通字仲淹,生于隋開皇四年(584年),隋河東郡龍門縣萬春鄉(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鎮)人。王氏先祖為太原祁人,後因永嘉之亂,隨晉室南遷,僑居江左(今江蘇、安徽中部一帶)。王通六世祖乇玄則,仕宋歷任太僕、園子博士,人稱“王先生”;五世祖乇煥,曾任江州刺史;四世祖王虯因南齊蕭道成代宋,于建元元年(479年,魏太和三年)奔至北魏,任並州刺史,始家河汾(現山西運城地區);三世祖王彥曾任同州刺史,因北魏永安之變,退居河曲(今山西河津);祖父王一,曾任濟州刺史;王通父王隆,隋開皇初曾以國子監博士待詔雲龍門。王通為王隆第二子,少年早慧,據說“十五為人師”(9.5),十八歲(仁壽元年,公元602年)秀才高第,次年任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仁壽三年(603年)初春,赴長安見隋文帝,上《太平十二策》(8.26、10.21),不用而歸。此後朝廷(仁壽三年、大業元年、十年、十一年)和地方(楊玄感)多次征召,均辭不就。自大業元年(605年)居鄉潛心著述,大業九年(公元613年),修成《王氏六經》(又稱《續六經》),並收徒講學。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甲子,王通病逝于家,終年三十三歲,門人私謚為“文中子”。(《文中子世家》)
目錄
斯文在中︰王通《中說》大義述要(代序)
卷一 王道篇
卷二 天地篇
卷三 事君篇
卷四 周公篇
卷五 問易篇
卷六 禮樂篇
卷七 述史篇
卷八 魏相篇
卷九 立命篇
卷十 關朗篇
附錄一
敘篇
文中子世家
錄唐太宗與房魏論禮樂事
東皋子答陳尚書書
錄關子明事
王氏家書雜錄
《文中子中說》序
附錄二
人文之中︰文中子的中國觀
卷一 王道篇
卷二 天地篇
卷三 事君篇
卷四 周公篇
卷五 問易篇
卷六 禮樂篇
卷七 述史篇
卷八 魏相篇
卷九 立命篇
卷十 關朗篇
附錄一
敘篇
文中子世家
錄唐太宗與房魏論禮樂事
東皋子答陳尚書書
錄關子明事
王氏家書雜錄
《文中子中說》序
附錄二
人文之中︰文中子的中國觀
序
(一)
中國傳統蒙學經典《三字經》于孔孟之外標舉諸子五人︰“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其中“老莊”指老子、莊子,“荀揚”謂荀子、揚雄,而“文中子”即隋代大儒王通之號。
王通字仲淹,生于隋開皇四年(584年),隋河東郡龍門縣萬春鄉(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鎮)人。王氏先祖為太原祁人,後因永嘉之亂,隨晉室南遷,僑居江左(今江蘇、安徽中部一帶)。王通六世祖乇玄則,仕宋歷任太僕、園子博士,人稱“王先生”;五世祖乇煥,曾任江州刺史;四世祖王虯因南齊蕭道成代宋,于建元元年(479年,魏太和三年)奔至北魏,任並州刺史,始家河汾(現山西運城地區);三世祖王彥曾任同州刺史,因北魏永安之變,退居河曲(今山西河津);祖父王一,曾任濟州刺史;王通父王隆,隋開皇初曾以國子監博士待詔雲龍門。王通為王隆第二子,少年早慧,據說“十五為人師”(9.5),十八歲(仁壽元年,公元602年)秀才高第,次年任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仁壽三年(603年)初春,赴長安見隋文帝,上《太平十二策》(8.26、10.21),不用而歸。此後朝廷(仁壽三年、大業元年、十年、十一年)和地方(楊玄感)多次征召,均辭不就。自大業元年(605年)居鄉潛心著述,大業九年(公元613年),修成《王氏六經》(又稱《續六經》),並收徒講學。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甲子,王通病逝于家,終年三十三歲,門人私謚為“文中子”。(《文中子世家》)
王通著述大多佚失,現僅存《中說》與
王通生前即有“王孔子”之目,其學後世譽為“河汾道統”。但因《隋書》無傳、《續經》佚失、《中說》竄亂,世人于其人其書不能無疑,或指其舛誤,或責其淺妄。信而不從者有之,從而有問者亦有之,褒貶紛紜不一,遂成千年公案。哲人已逝,吾誰與歸?正本清源,原始要終,請從《中說》始。
……
中國傳統蒙學經典《三字經》于孔孟之外標舉諸子五人︰“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其中“老莊”指老子、莊子,“荀揚”謂荀子、揚雄,而“文中子”即隋代大儒王通之號。
王通字仲淹,生于隋開皇四年(584年),隋河東郡龍門縣萬春鄉(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鎮)人。王氏先祖為太原祁人,後因永嘉之亂,隨晉室南遷,僑居江左(今江蘇、安徽中部一帶)。王通六世祖乇玄則,仕宋歷任太僕、園子博士,人稱“王先生”;五世祖乇煥,曾任江州刺史;四世祖王虯因南齊蕭道成代宋,于建元元年(479年,魏太和三年)奔至北魏,任並州刺史,始家河汾(現山西運城地區);三世祖王彥曾任同州刺史,因北魏永安之變,退居河曲(今山西河津);祖父王一,曾任濟州刺史;王通父王隆,隋開皇初曾以國子監博士待詔雲龍門。王通為王隆第二子,少年早慧,據說“十五為人師”(9.5),十八歲(仁壽元年,公元602年)秀才高第,次年任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仁壽三年(603年)初春,赴長安見隋文帝,上《太平十二策》(8.26、10.21),不用而歸。此後朝廷(仁壽三年、大業元年、十年、十一年)和地方(楊玄感)多次征召,均辭不就。自大業元年(605年)居鄉潛心著述,大業九年(公元613年),修成《王氏六經》(又稱《續六經》),並收徒講學。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甲子,王通病逝于家,終年三十三歲,門人私謚為“文中子”。(《文中子世家》)
王通著述大多佚失,現僅存《中說》與
王通生前即有“王孔子”之目,其學後世譽為“河汾道統”。但因《隋書》無傳、《續經》佚失、《中說》竄亂,世人于其人其書不能無疑,或指其舛誤,或責其淺妄。信而不從者有之,從而有問者亦有之,褒貶紛紜不一,遂成千年公案。哲人已逝,吾誰與歸?正本清源,原始要終,請從《中說》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