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南方山村長大的70後,當他用稚嫩的眼開始看世界的時候,他不知道他在目睹中國鄉村一百年來最巨大的變化︰
知青回城、人民公社的解體、高考恢復、傳統民俗的回歸、瓊瑤小說鄧麗君歌曲流入山鄉、南下打工潮的開始、鄉民對財富的欲望被激發……直到這位少年進城多年後,回首這一切,才明白他有幸趕上了中國農耕文明的尾巴,他和他的同齡人是為耕讀文化唱挽歌的一代。作者的少年時光,雖清貧然而溫馨,因為他成長在中國一個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大時代。
這不僅是十年砍柴個人的經歷,也不僅是湘中一隅已消逝的場景,而是一個大國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目錄
第一章 蒙昧記變
第一份記憶︰被蒙騙的盲人
孤獨中一把木手槍
學知青和學大寨
外公家的百草園
四只鵝和一頭牛
生產大隊的政治格局
地震恐慌和舉國大喪
英明領袖一舉粉碎“四人幫”
第二章 小學記玩
讀書比放牛好玩
兩位民辦老師的命運
日漸式微的階級斗爭
看電影和唱戲
我的七種武器
變臉國歌和平反高潮
大舅回鄉和藝術夢的破滅
分田了散伙了
爺爺去了另一個世界
別了,小學校
第三章 中學記苦
爬坡上初中
我們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輩
莊稼人終得一飽
一覺醒來的宗族意識
一個山村傳奇的誕生
人心變壞和嚴打運動
“美酒加咖啡”是什麼味道?
十四歲,離吃國家糧一步之遙
第四章 生命拔節
被一所普通高中截流了
郁悶而孤獨的高一
小鎮三寶
向往山外的世界
成長的煩惱
文學的誘惑和少年的情懷
探訪一座因礦而興的城市
我成了一灘臭狗屎
倔 的父女倆
冬日的溫暖
漲潮季節
把運氣送給了別個
第五章 命運拐點
去縣城找張課桌
新老師新教材新朋友
88年下半年縣城關鍵詞︰彩票、漲價和凶殺
姐姐出嫁
資江邊的晨霧與晚霞
有一個姑娘我叫她“小鹿”
難熬的四、五、六月
範進中舉原是這般
遙遠的蘭州,我的未來不是夢
第一份記憶︰被蒙騙的盲人
孤獨中一把木手槍
學知青和學大寨
外公家的百草園
四只鵝和一頭牛
生產大隊的政治格局
地震恐慌和舉國大喪
英明領袖一舉粉碎“四人幫”
第二章 小學記玩
讀書比放牛好玩
兩位民辦老師的命運
日漸式微的階級斗爭
看電影和唱戲
我的七種武器
變臉國歌和平反高潮
大舅回鄉和藝術夢的破滅
分田了散伙了
爺爺去了另一個世界
別了,小學校
第三章 中學記苦
爬坡上初中
我們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輩
莊稼人終得一飽
一覺醒來的宗族意識
一個山村傳奇的誕生
人心變壞和嚴打運動
“美酒加咖啡”是什麼味道?
十四歲,離吃國家糧一步之遙
第四章 生命拔節
被一所普通高中截流了
郁悶而孤獨的高一
小鎮三寶
向往山外的世界
成長的煩惱
文學的誘惑和少年的情懷
探訪一座因礦而興的城市
我成了一灘臭狗屎
倔 的父女倆
冬日的溫暖
漲潮季節
把運氣送給了別個
第五章 命運拐點
去縣城找張課桌
新老師新教材新朋友
88年下半年縣城關鍵詞︰彩票、漲價和凶殺
姐姐出嫁
資江邊的晨霧與晚霞
有一個姑娘我叫她“小鹿”
難熬的四、五、六月
範進中舉原是這般
遙遠的蘭州,我的未來不是夢
序
這是一本進城的鄉下人18歲前的紀事。
這些陳年流水賬,斷斷續續地寫了三年。其中的一部分我發表在自己的博客中,曾獲得一些同齡人——特別是和我一樣在鄉村長大的70後人的共鳴,其中有多年未聯系的高中同學,他們鼓勵我將這些回憶寫完並出版。胡適先生曾鼓勵人寫自傳,他自己以身作則,四十歲那年開始寫作《四十自敘》。
然而胡適是何等的人物!他27歲便任北大教授,已名滿天下。那代學人的學養,我輩望塵莫及,那代學人的成就,我輩徒有艷羨。我想自己有何德何能寫自傳?再加上忙于應付稻粱謀的時文,這流水賬便輟筆許久。
促使我將它寫完的,是2010年3月父親的一場重病。那天上午,我正在辦公室忙于瑣事,接到姐姐的電話,說父親突發重病,已經人事不省,正送往市人民醫院搶救。遠在廣西桂林的哥哥和遠在四川樂山的弟弟幾乎也同時接到電話。
于是,三兄弟從南、北、西趕赴湖南邵陽。桂林最近,哥嫂驅車7小時就到了家,而我和弟弟在長沙機場會合,也于當日晚10點趕到老家。父親已經被推進了ICU搶救,兄弟姐妹四人相顧無言,唯有心底里祈求父親渡過這一關。
第二天清晨,大夫告訴我父親醒了,狀態還不錯。我們心底的愁雲一下子就散了。據主治大夫說,若晚送醫院兩小時,就是神仙也救不活了。當時父親在家中昏迷,在鎮醫院當醫生的姐姐打120叫市醫院的救護車來,家族的長輩力勸母親和姐姐放棄搶救,說73歲的老人,若死在村外,那就太不吉利了。幸虧姐姐的堅持,也幸虧這些年農村交通與通訊的改善,否則,父親將和農村許多病重的老人一樣,听天由命。
父親在ICU整整躺了9天,每天我們兄弟姐妹開車從家里出發,到30公里外的市醫院,通過ICU的視頻和父親交流,再回到生養我們的山村。一路看窗外田野里油菜花開,連綿的山郁郁蔥蔥,離家20余年,我已很少有這樣一段時間欣賞到故鄉的風景。路上,我們兄弟們說起兒時離開鄉村的不易。那時候邵陽市在我們眼中,是很遙遠的繁華都市,鄉里人,能進一次邵陽市,足以向村里人夸耀半年。我考上大學那年,整個縣還沒有程控電話,重要機關靠老式搖柄電話通話,我的錄取通知書差點被耽擱了。而去上大學,要步行出村幾華里,到馬路邊搭農用車去集鎮上,再換大客車到邵陽市,然後坐火車北上。
而今,每個山村不論多偏僻都通了程控電話、手機,水泥馬路也修到了家門口。交通、通訊的改進,保證父親及時送進醫院,也能使遠在外地的兒子們在一天之內趕回來。
鄉村這些改變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因父病我在家的一旬,深深地感覺到農村社會結構的劇變。那些日子,我們兄弟坐在家里,傍晚時听到整個村莊安靜極了,沒有記憶中牛羊的叫聲,連小孩子的嬉鬧聲也听不到。我的兒時伙伴,以及更年輕的80後,幾乎沒有一個人在村里,他們都去外面了,他們的孩子也跟著他們在外面,甚至連老人都接走了。一棟棟靠打工攢下的錢修建的新房,好些空無一人。有一次母親突然說了句︰我們這些老人走了後,這個村以後怕是沒人住了!
有一天晚餐時閑聊,哥哥冒出了一句︰我們這個家族我們兄弟是最後一代需要贍養父母的人,可能也是第一代兒女不能贍養我們的人。這句話驚醒了我,我想是呀,何止是我們兄弟幾個,整個村莊乃至整個中國鄉村,我們這代人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對父輩,就像我們父輩對祖父輩一樣,還需要承擔純經濟學層面的贍養義務,幾千年來“養兒防老”的社會常態一直延續到我們這代;而我們的子女,將來可能不需要再在經濟上贍養我們,所能提供的只能是情感上的慰藉。
我意識到,我這代鄉下人,經歷了中國鄉村社會幾千年來最大的巨變。 我們兄弟,恐怕是中國最後一代在傳統鄉村文化中長大的。從我們這代人開始,鄉村人不再是少數的精英才能進城,而是大批地、甚至是成集群地進城。我這代人,正經歷著告別“鄉土中國”,走進“城市中國”。
……
這些陳年流水賬,斷斷續續地寫了三年。其中的一部分我發表在自己的博客中,曾獲得一些同齡人——特別是和我一樣在鄉村長大的70後人的共鳴,其中有多年未聯系的高中同學,他們鼓勵我將這些回憶寫完並出版。胡適先生曾鼓勵人寫自傳,他自己以身作則,四十歲那年開始寫作《四十自敘》。
然而胡適是何等的人物!他27歲便任北大教授,已名滿天下。那代學人的學養,我輩望塵莫及,那代學人的成就,我輩徒有艷羨。我想自己有何德何能寫自傳?再加上忙于應付稻粱謀的時文,這流水賬便輟筆許久。
促使我將它寫完的,是2010年3月父親的一場重病。那天上午,我正在辦公室忙于瑣事,接到姐姐的電話,說父親突發重病,已經人事不省,正送往市人民醫院搶救。遠在廣西桂林的哥哥和遠在四川樂山的弟弟幾乎也同時接到電話。
于是,三兄弟從南、北、西趕赴湖南邵陽。桂林最近,哥嫂驅車7小時就到了家,而我和弟弟在長沙機場會合,也于當日晚10點趕到老家。父親已經被推進了ICU搶救,兄弟姐妹四人相顧無言,唯有心底里祈求父親渡過這一關。
第二天清晨,大夫告訴我父親醒了,狀態還不錯。我們心底的愁雲一下子就散了。據主治大夫說,若晚送醫院兩小時,就是神仙也救不活了。當時父親在家中昏迷,在鎮醫院當醫生的姐姐打120叫市醫院的救護車來,家族的長輩力勸母親和姐姐放棄搶救,說73歲的老人,若死在村外,那就太不吉利了。幸虧姐姐的堅持,也幸虧這些年農村交通與通訊的改善,否則,父親將和農村許多病重的老人一樣,听天由命。
父親在ICU整整躺了9天,每天我們兄弟姐妹開車從家里出發,到30公里外的市醫院,通過ICU的視頻和父親交流,再回到生養我們的山村。一路看窗外田野里油菜花開,連綿的山郁郁蔥蔥,離家20余年,我已很少有這樣一段時間欣賞到故鄉的風景。路上,我們兄弟們說起兒時離開鄉村的不易。那時候邵陽市在我們眼中,是很遙遠的繁華都市,鄉里人,能進一次邵陽市,足以向村里人夸耀半年。我考上大學那年,整個縣還沒有程控電話,重要機關靠老式搖柄電話通話,我的錄取通知書差點被耽擱了。而去上大學,要步行出村幾華里,到馬路邊搭農用車去集鎮上,再換大客車到邵陽市,然後坐火車北上。
而今,每個山村不論多偏僻都通了程控電話、手機,水泥馬路也修到了家門口。交通、通訊的改進,保證父親及時送進醫院,也能使遠在外地的兒子們在一天之內趕回來。
鄉村這些改變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因父病我在家的一旬,深深地感覺到農村社會結構的劇變。那些日子,我們兄弟坐在家里,傍晚時听到整個村莊安靜極了,沒有記憶中牛羊的叫聲,連小孩子的嬉鬧聲也听不到。我的兒時伙伴,以及更年輕的80後,幾乎沒有一個人在村里,他們都去外面了,他們的孩子也跟著他們在外面,甚至連老人都接走了。一棟棟靠打工攢下的錢修建的新房,好些空無一人。有一次母親突然說了句︰我們這些老人走了後,這個村以後怕是沒人住了!
有一天晚餐時閑聊,哥哥冒出了一句︰我們這個家族我們兄弟是最後一代需要贍養父母的人,可能也是第一代兒女不能贍養我們的人。這句話驚醒了我,我想是呀,何止是我們兄弟幾個,整個村莊乃至整個中國鄉村,我們這代人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對父輩,就像我們父輩對祖父輩一樣,還需要承擔純經濟學層面的贍養義務,幾千年來“養兒防老”的社會常態一直延續到我們這代;而我們的子女,將來可能不需要再在經濟上贍養我們,所能提供的只能是情感上的慰藉。
我意識到,我這代鄉下人,經歷了中國鄉村社會幾千年來最大的巨變。 我們兄弟,恐怕是中國最後一代在傳統鄉村文化中長大的。從我們這代人開始,鄉村人不再是少數的精英才能進城,而是大批地、甚至是成集群地進城。我這代人,正經歷著告別“鄉土中國”,走進“城市中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