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之南:巴西的新興與光芒

赤道之南:巴西的新興與光芒
定價:234
NT $ 204
 

內容簡介

上天的恩賜並不總是帶來國家繁榮。20年前,巴西不僅負債累累,而且剛剛擺脫一個厲行新聞審查和鎮壓異見者的軍事獨裁政權。如今,巴西已是世界第八大經濟體,其民主制度也充滿勃勃生機。不唯如此,巴西還實現了能源自主。世紀最大油田的發現應該使巴西很快就榮登主要能源出口國之列。代表新世紀強國崛起的「金磚四國」一詞,首字母就來自巴西。隨著2016年奧運會和2014年足球世界杯的成功申辦,巴西終於准備在國際舞台上一展身手。

是什麽促成了巴西的這種巨變呢?

《紐約時報》記者羅偉林以其淵博的知識和富有質感的筆調引領我們准確地見證了巴西驚人的復興。作為《紐約時報》駐里約熱內盧分社社長,羅偉林近水樓台,目睹了巴西近年來一系列的驚人變化。通過采訪政界、商界、文化界和宗教界的每一位領袖,他敏銳地記錄了巴西快速而劇烈的變化,令人耳目一新。

由於巴西繼續保持其快速的崛起,因此這本權威性著作將幫助你了解巴西——這個未來數年將成為國際舞台主角的國家。
 

目錄

序言 「未來之國」亮相
第1章 赤道以南的罪與贖
第2章 種族天堂的神話
第3章 熱帶生活方式
第4章 創造力、文化和「食人主義」
第5章 盛衰周期的歷史
第6章 工業巨人,農業超人
第7章 待開發能源:石油、乙醇和水電
第8晶 亞馬孫——叢林里的民族主義和偏執狂
第9章 做一個「靠譜的國家」
第10章 後盧拉和卡多佐時代的政治
致謝
後記
 

我第一次到巴西是在1972年9月。像大多數剛踏上這片土地的人一存,我根本部不知道自己想干什麽。當時,我剛從中國近代史和政治專業畢業,在巴西最大的媒體聯合企業——環球電視網(Rede Globo)駐紐約辦事處兼職。因此,當我受邀訪問里約熱內盧(以下簡稱「里約」)總部並在那里操辦一場音樂節時,我欣喜若狂。我在駐紐約辦事處的同事都是巴西人。他們一談及故土的足球比賽、桑巴舞、狂歡節、美食、美麗的海灘和靚女,內心就充滿了無限的渴盼和懷戀。終於,我學到了一個詞:saudade。這個詞激起了那種苦樂參半的渴望。聽到他們的談論,我打算體驗一下那種接近人間天堂的感覺。

不過,巴西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卻是其軍事獨裁之殘暴,經濟之落後——當時咖啡和蔗糖等農產品仍然主導巴西經濟。在機場,我不得不去注意牆上的通緝令。通緝令上貼有政府正在通緝的「恐怖分子」的照片,其中多數是蓄著長發、看似激情乍現的學生。從外表上看,這些人和我沒什麽兩樣。巴西的新聞也橫遭審查,這是我參加第一個午後編輯會議時發現的。我們的討論內容是晚間要播報的重要新聞,但我發現會議桌旁坐著一個軍官。他不停地指示編輯們哪條新聞可以播,哪條新聞不可以播。晚上,荷槍實彈的軍警攔住了我和巴西同事搭乘的轎車,並粗魯地要求所有的乘客出示身份證。

我下榻的酒店位於時尚的里約南區(Zona Sul ofRio),我一點兒都感覺不出自己身處一個政治高壓和經濟不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更感覺像是在第五大道或者羅德奧大街(Rodeo Drive)。穿過精品時裝店林立的伊帕內瑪(Ipanema)和科帕卡瓦納(Copacabana)的街道,我看到古銅色皮膚的美女們正漫步走向海灘。輕快的波薩諾瓦(Bossa Nova)舞曲使得她們非常搶眼,我曾在美國的廣播里聽過這些曲子。我注意到櫥窗里陳列的顯然是當地設計的珠寶和時裝。不過,我也不可能看不到時尚街區的人行道上蹲著的一群群乞丐。他們一邊乞討,一邊警惕地留意著警察。他們時常被驅趕,有時候免不了一頓毒打。有些是街頭少年團伙,有些則是一家子——顯然,他們頭天晚上就是擠在目前聚集的紙板房里過夜的。這些人衣衫襤褸,同其腳下設計優美的人行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行道用鵝卵石鋪就,呈波浪狀,一直鋪向整個海灘,簡直就是一幅五彩斑斕的抽象派藝術品。令人感到有些尷尬的是,在如此富麗之中看到這些窮人——其中多數是黑人——而且衣著光鮮的路人對他們的境遇熟視無睹。

一個悶熱的星期天,我來到一座爛尾的體育場外邊的喧鬧的集市。在那里,我聽到來自巴西東北部——一個嚴重干旱的地區,傳統上一直是巴西最窮的地區——的移民在歌唱。他們唱的內容是自己的苦難和破滅的希望。歌聲如泣如訴,不由得讓我想起小時候在芝加哥聽過的布魯斯音樂(the Blues)。他們的歌里還唱到艱難的南下之旅——坐卡車要長途跋涉1500英里,一路上還飽受炎日炙烤;唱到佃農的貧困,不法地主的剝削;唱到政治領袖從不信守諾言;唱到工廠里微薄的薪水,以及到南方後做女佣和看門人的生活;唱到因貧窮而不得不住的貧民窟;唱到他們因口音重和一臉「鄉巴佬」相而遭人歧視。

不過,城市有無窮的活力和生機,因而給人以莫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聽著他們嘲笑和諷刺政府的開支,看著他們邁著輕松、有節奏而自信的步伐——後來我知道他們將這種步子稱為「Ginga」——我不得不承認,無論多麽惡劣的環境,巴西人都拒絕向困難低頭或流露出失敗情緒。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似乎總有一個地方,一個核心,是貧困和黯淡的政治環境所無法滲透的。這正是樂觀主義和真正的巴西精神之所在。無論是感情上還是思想上,我都頗受震撼。天地間似乎有兩個不同的巴西:一個官方的但不真實,另一個真實卻背後隱藏著狡黠。一個社會怎麽能夠在這種內外現實截然相反的情況下運行?我渴望進一步的了解。這正是促使我重返巴西做一名記者的原因:我先是在1977年被派駐巴西5年,後又於1999年重返巴西干了9年。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