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行走在東北大地三十二年光陰的感悟之作。在研究東北史的生涯中,作者深深感受到中國東北的歷史至今仍然是一部尚未明了的神秘領域。書中以考古發現為線索,結合歷史文獻對東北古代民族所建立的神秘古國、王國與帝國,神秘的大石棚文化、高句麗金字塔式的積石墓、三江平原發現的數百座城堡群等歷史遺存,都進行了系統的闡述;書中提出的東北四大民族譜系、五大帝國王朝和五大流域文明,令人耳目一新。
作為學術性探索的一種嘗試,本書得到學界專家的肯定。語言流暢,史料豐富,內容簡明,是一部融知識性、學術性和可讀性為一體的東北歷史普及讀物。
王禹浪,教授。現任大連大學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同行及後期項目評議專家組成員、遼寧省歷史學會副理事長,日本京都大學東亞歷史研究會理事。1998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牡丹津貼,1997年榮獲哈爾濱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02年獲哈爾濱市“五一”勞動模範獎章,2004年獲得大連大學教學名師,2006年獲大連市歷史學領軍人物稱號。
2003年以來,先後主持承擔國家社科院重大委托項目1項,參與完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1項、國務院部級重點課題10項,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日本、韓國國家級基金項目7項。在《中國史研究文摘》、《社會科學戰線》、《中國邊疆史地研究》、《歷史地理》《黑龍江民族叢刊》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90余篇,其中50余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CSSCI、SSCI等轉載檢索。出版《高句麗渤海古城址研究匯編》、《東北史地論稿》、《哈爾濱地名含義揭秘》、《東北古族古國古文化研究》、《金代黑龍江述略》、《渤海史新考》等專著、合著、編著13部,主編《東北史研究資料叢書》20部。
目錄
序
第一章 東北的早期人類與文明的曙光
第一節 東北地區最初的人類足跡
第二節 東北古人類的遠徒——冰川期與陸橋
第三節 東北文明的曙光——原始農業和陶器起源
第二章 東北地區繁榮的新石器時代
第一節 東北地區燦爛的新石器文化
第二節 東北地區的稻作文化遺存
第三節 遼東半島的貝丘文化
第三章 東北地區的玉石文化與巫史文化
第一節 神秘的東北玉石文化
第二節 東北地區神秘的積石冢文化
第三節 遼東地區神秘的大石棚與“示”字來歷
第四節 神秘的醫巫閭山與巫史文化
第四章 東北地區的青銅時代與方侯之國
第一節 東北地區的早期青銅文化
第二節 神秘的箕子與箕侯之國
第三節 令人疑惑的孤竹國
第五章 東北地區的鳳鳥圖騰與石窟造像
第一節 東北地區的鳥崇拜與鳥文化
第二節 天鵝玉佩與東北民族的高尚情操
第三節 東北的石窟造像與佛教東傳
第六章 東北地區最早的城池與都城
第一節 東北地區的城市雛形
第二節 夫余國的王城之謎
第三節 三江平原——沉睡千年的神秘王國
第四節 高句麗王城的歷史變遷
第五節 三燕故都——朝陽城
第六節 渤海故都——上京龍泉府
第七節 東北重鎮——遼陽城
第八節 契丹故都——上京臨潢府
第九節 遼代中京大定府——寧城縣大明鎮
第十節 金源故都——上京會寧府
第十一節 草原帝國的最後都城——應昌路
第十二節 後金王朝第一都——赫圖阿拉城
第十三節 大清王朝的初都之所——沈陽盛京城
第七章 東北的長城與古代民族四大系譜
第一節 東北的長城與分布
第二節 東北古代民族四大系譜概說
第三節 (木苦)矢石(奴石)與肅慎人的系譜
第四節 山戎、東胡人的歷史系譜
第五節 “(�歲)貊”、夫余族的系譜
第六節 東北古代漢語的系譜
第八章 影響中國東北史的十大碑刻
第一節 高句麗與好太王碑
第二節 毋丘儉紀功碑的發現與研究
第三節 萬佛堂與北魏碑刻題記
第四節 黃金山下的唐代鴻臚卿井欄刻石
第五節 大遼耶律羽之墓志銘碑
第六節 大金得勝陀頌碑的發現與研究
第七節 元代管軍上百戶張成墓碑的發現與研究
第八節 大元薊國公張應瑞墓碑
第九節 明清黑龍江流域的永寧寺碑
第十節 清初大學士達海巴克什墓碑
第九章 中國東北的五大流域文明
第一節 黑龍江流域的古代歷史與文化
第二節 遼河流域的古代歷史與文化
第三節 大、小凌河流域的古代歷史與文化
第四節 鴨綠江流域的古代歷史與文化
第五節 圖們江流域的古代歷史與文化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章 東北的早期人類與文明的曙光
第一節 東北地區最初的人類足跡
第二節 東北古人類的遠徒——冰川期與陸橋
第三節 東北文明的曙光——原始農業和陶器起源
第二章 東北地區繁榮的新石器時代
第一節 東北地區燦爛的新石器文化
第二節 東北地區的稻作文化遺存
第三節 遼東半島的貝丘文化
第三章 東北地區的玉石文化與巫史文化
第一節 神秘的東北玉石文化
第二節 東北地區神秘的積石冢文化
第三節 遼東地區神秘的大石棚與“示”字來歷
第四節 神秘的醫巫閭山與巫史文化
第四章 東北地區的青銅時代與方侯之國
第一節 東北地區的早期青銅文化
第二節 神秘的箕子與箕侯之國
第三節 令人疑惑的孤竹國
第五章 東北地區的鳳鳥圖騰與石窟造像
第一節 東北地區的鳥崇拜與鳥文化
第二節 天鵝玉佩與東北民族的高尚情操
第三節 東北的石窟造像與佛教東傳
第六章 東北地區最早的城池與都城
第一節 東北地區的城市雛形
第二節 夫余國的王城之謎
第三節 三江平原——沉睡千年的神秘王國
第四節 高句麗王城的歷史變遷
第五節 三燕故都——朝陽城
第六節 渤海故都——上京龍泉府
第七節 東北重鎮——遼陽城
第八節 契丹故都——上京臨潢府
第九節 遼代中京大定府——寧城縣大明鎮
第十節 金源故都——上京會寧府
第十一節 草原帝國的最後都城——應昌路
第十二節 後金王朝第一都——赫圖阿拉城
第十三節 大清王朝的初都之所——沈陽盛京城
第七章 東北的長城與古代民族四大系譜
第一節 東北的長城與分布
第二節 東北古代民族四大系譜概說
第三節 (木苦)矢石(奴石)與肅慎人的系譜
第四節 山戎、東胡人的歷史系譜
第五節 “(�歲)貊”、夫余族的系譜
第六節 東北古代漢語的系譜
第八章 影響中國東北史的十大碑刻
第一節 高句麗與好太王碑
第二節 毋丘儉紀功碑的發現與研究
第三節 萬佛堂與北魏碑刻題記
第四節 黃金山下的唐代鴻臚卿井欄刻石
第五節 大遼耶律羽之墓志銘碑
第六節 大金得勝陀頌碑的發現與研究
第七節 元代管軍上百戶張成墓碑的發現與研究
第八節 大元薊國公張應瑞墓碑
第九節 明清黑龍江流域的永寧寺碑
第十節 清初大學士達海巴克什墓碑
第九章 中國東北的五大流域文明
第一節 黑龍江流域的古代歷史與文化
第二節 遼河流域的古代歷史與文化
第三節 大、小凌河流域的古代歷史與文化
第四節 鴨綠江流域的古代歷史與文化
第五節 圖們江流域的古代歷史與文化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近百年來,卓越的考古發現使得中華文明“多源一體,辯證發展”的理論觀點漸成學術界的共識。從宏觀意義上講,史前的遼河、黑龍江、鴨綠江、圖們江等流域的東北歷史與文化,同黃河、長江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眾多的考古發現表明︰歷史上的東北古代民族,在中華民族文化早期形成及發展的過程中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商周至秦漢,活躍于東北地區的東胡系統、(�歲)貊系統、肅慎系統,分別與華夏族系開始了長期的接觸、踫撞、融合的過程。匈奴、突厥、烏桓、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等民族先後入主中原建國稱帝,開創了北方民族逐鹿中原、數次橫掃歐亞大陸改變了世界格局,造成了中國歷史上多次南北大融合的局面,並奠定了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及語言通譯的基礎。這種趨勢猶如大海的波濤,一浪高過一浪,直至滿族由東北八關建立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帝國,並最後終結了中華大地上的華夷互變過程,使長江、黃河、珠江、雅魯藏布江、黑龍江、遼河等不同的流域文明歸為一統。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格局,正是由東北地區古代民族不斷的入主中原而完成的一項偉大的整合工程。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能夠問鼎中原、縱橫于歐亞大陸的北方民族,幾乎都出自于中國的東北地區。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與文化,猶如一座充滿了活力和創新精神的歷史大舞台,不同的、具有巨大差異的文化傳統在對抗與創新、定居與遷徙、改造與包容、吸收與排斥中得到了進步、繼承和發展,並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東亞社會創造了連續不斷的歷史輝煌。
橫亙在中國大地上的長城,把中國東北與華夏的中心區域隔離開來。長城,與其說是一種軍事對抗的牆體,毋寧說是南北文化沖突或相互作用的奇跡。它不僅具有壁壘、障塞、防御的功能和作用,更是承載著歷史變遷和文明沖突的一道消除恐懼和沖破障礙的長牆。長期以來,人們對長城的理解缺乏從文化互動的透視和整體的角度去審視。提起長城,人們只是對“山海關”、“孟姜女”、“八達嶺”、“明長城”表現出一種牆內人群對牆外群體的整體情感的沖動,對長城的文化內涵以及長城所表現出的對抗中的文化轉移和文明的互換作用了解甚少。尤其是人們對中國東北地區所發現的十余條各種類型的長城所表現出的那種茫然的神態,一直令我嘆息不已。長城猶如堤壩,阻擋著牆體外面的洪水般剽悍民族部落次次的沖撞,堤壩崩潰之日,就是牆內外不同民族乃至華夷文化轉換互變之時。城牆內的幽燕文明與長城外部的東北文明有著長達數千年的踫撞和交往的歷史。經過數十年的考古調查,考古工作者在中國東北的廣大地區發現了眾多的長城和上千座古城。從黑龍江流域的莽莽森林到遼西地區的戈壁沙漠,從渤海之濱到長白山脈,從圖們江到蒙古草原,橫亙著十余條長城和障塞。這些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直到公元18世紀的清朝中期,東北地區修築長城的歷史持續了兩千多年。在兩千多年修築長城歷史的過程中,由于各時代的生產力、科學技術水平的不同,各時期的民族關系的不同,決定了歷代所修建的長城在構造、建築方法以及形制方面的不同。如果按照防御的性質來劃分,戰國、秦漢至隋唐時期東北地區的長城,主要是以中原漢族政權為防備北方游牧民族而修築的高大的長牆;隋唐以後的高句麗人修建的長城,以及遼、金時期的長城,乃至清朝修建的柳條邊牆,則是東北古代民族仿效中原漢族的傳統做法,為防御其他北方民族的襲擾和維護本民族的肇興之地所實行的封禁和圍堵而修築的長城堡壘。當然,明朝所修築的長城又是個例外。
百余年來,中國東北作為一個特殊的地理區域被國際社會所矚目,在東北亞區域國際環境的一系列變遷中,中國東北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今天的中國東北疆域和行政區劃,基本上是延續了1858年清俄《璦琿條約》和1860年清俄《北京條約》簽訂後所形成的歷史格局。在此之前的中國東北疆域,遠非是今天的70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黑龍江下游、庫頁島、乃至外興安嶺的大部分地區,都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的東北版圖和有效管轄的區域。從這個意義上說,上述這兩個不平等條約實際上是中國東北古代歷史疆域與近現代東北疆域發生重大轉換的分水嶺,我們對中國東北歷史疆域演變也應該以此來劃分一個重要的歷史分期,因為清俄《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的簽訂,導致中國東北在日本海沿岸失去了整個濱海地區和有效的出海口,致使我國東北地區的吉林、黑龍江兩省從此成為望海興嘆的內陸區域。
……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能夠問鼎中原、縱橫于歐亞大陸的北方民族,幾乎都出自于中國的東北地區。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與文化,猶如一座充滿了活力和創新精神的歷史大舞台,不同的、具有巨大差異的文化傳統在對抗與創新、定居與遷徙、改造與包容、吸收與排斥中得到了進步、繼承和發展,並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東亞社會創造了連續不斷的歷史輝煌。
橫亙在中國大地上的長城,把中國東北與華夏的中心區域隔離開來。長城,與其說是一種軍事對抗的牆體,毋寧說是南北文化沖突或相互作用的奇跡。它不僅具有壁壘、障塞、防御的功能和作用,更是承載著歷史變遷和文明沖突的一道消除恐懼和沖破障礙的長牆。長期以來,人們對長城的理解缺乏從文化互動的透視和整體的角度去審視。提起長城,人們只是對“山海關”、“孟姜女”、“八達嶺”、“明長城”表現出一種牆內人群對牆外群體的整體情感的沖動,對長城的文化內涵以及長城所表現出的對抗中的文化轉移和文明的互換作用了解甚少。尤其是人們對中國東北地區所發現的十余條各種類型的長城所表現出的那種茫然的神態,一直令我嘆息不已。長城猶如堤壩,阻擋著牆體外面的洪水般剽悍民族部落次次的沖撞,堤壩崩潰之日,就是牆內外不同民族乃至華夷文化轉換互變之時。城牆內的幽燕文明與長城外部的東北文明有著長達數千年的踫撞和交往的歷史。經過數十年的考古調查,考古工作者在中國東北的廣大地區發現了眾多的長城和上千座古城。從黑龍江流域的莽莽森林到遼西地區的戈壁沙漠,從渤海之濱到長白山脈,從圖們江到蒙古草原,橫亙著十余條長城和障塞。這些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直到公元18世紀的清朝中期,東北地區修築長城的歷史持續了兩千多年。在兩千多年修築長城歷史的過程中,由于各時代的生產力、科學技術水平的不同,各時期的民族關系的不同,決定了歷代所修建的長城在構造、建築方法以及形制方面的不同。如果按照防御的性質來劃分,戰國、秦漢至隋唐時期東北地區的長城,主要是以中原漢族政權為防備北方游牧民族而修築的高大的長牆;隋唐以後的高句麗人修建的長城,以及遼、金時期的長城,乃至清朝修建的柳條邊牆,則是東北古代民族仿效中原漢族的傳統做法,為防御其他北方民族的襲擾和維護本民族的肇興之地所實行的封禁和圍堵而修築的長城堡壘。當然,明朝所修築的長城又是個例外。
百余年來,中國東北作為一個特殊的地理區域被國際社會所矚目,在東北亞區域國際環境的一系列變遷中,中國東北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今天的中國東北疆域和行政區劃,基本上是延續了1858年清俄《璦琿條約》和1860年清俄《北京條約》簽訂後所形成的歷史格局。在此之前的中國東北疆域,遠非是今天的70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黑龍江下游、庫頁島、乃至外興安嶺的大部分地區,都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的東北版圖和有效管轄的區域。從這個意義上說,上述這兩個不平等條約實際上是中國東北古代歷史疆域與近現代東北疆域發生重大轉換的分水嶺,我們對中國東北歷史疆域演變也應該以此來劃分一個重要的歷史分期,因為清俄《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的簽訂,導致中國東北在日本海沿岸失去了整個濱海地區和有效的出海口,致使我國東北地區的吉林、黑龍江兩省從此成為望海興嘆的內陸區域。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