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被稱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書被譽為 “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
★他的教育思想和實踐超越了其自身的時代局限性,他的書被一讀再讀,他用畢生之力鑄造的帕夫雷什中學則是理想中的完美學校。
一線教師如何接近教育大師,如何與他們建立沒有隔閡、沒有阻礙的溝通渠道,如何從中汲取教育滋養,是一個至關重要卻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
“常青藤‧一本書讀懂世界教育家”叢書秉承“共讀”的編寫理念,我們不以任何既定的理論框架去“框”教育大師的經典作品,而是回到經典作品本身,挖掘教育大師本人試圖傳達的東西,以“挖掘”出來的東西和原初的東西(即經典作品中的原文)一並呈現的方式,不僅說明挖出了什麼,還說明挖掘之前的樣子,讓教師從自己的角度進行“再挖掘”——猶如面對面就某教育大師的經典作品一起閱讀討論,作者就有所感處談看法,教師就有所動處談所見,共同理解,共同提高。面對面的對話方式,貼近大師深入共讀,影響您的教學人生,從此刻開始!
對中國的教師而言,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個非常熟悉的人物,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常說常新”的教育導師。本書從學生篇、教師篇、教學篇三大部分,對蘇霍姆林斯基這座教育思想和實踐都極為豐富的寶藏進行開采,為中小學教師朋友盡可能呈現出較為真實而可親近的蘇霍姆林斯基,從中國教師當下的需要出發,找出蘇霍姆林斯基著作中有可能對當下中國教師有啟發意義的內容,讓那些積極的內容去發揮更積極的借鑒功用。
目錄
導讀︰開采蘇霍姆林斯基這座寶藏
【學生篇】
呵護學生心靈最敏感的地方
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感知學生的痛苦
善于撫慰受傷的心靈
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為他們著想
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懷
不要傷害學生敏感的心靈
培養學生的同情心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興趣問題佔有特殊的地位
興趣蘊涵于認識深藏的奧秘之中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引人入勝的智力生活
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就感
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不意味著使學習遷就興趣
教師是學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盞指路明燈
學生犯錯誤了
學生往往想做禁止做的事
諒解對人的觸動要比懲罰強烈得多
學校是學生可以犯錯誤的地方
樹立威信,把握批評的分寸
給學生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
延緩懲罰,事半功倍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遭遇“後進生”
您理解和同情學生嗎
所有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天賦和尊嚴
擴大學生的閱讀範圍
在耐心等待中收獲奇跡
因材施教
給思想不集中的學生準備特制習題集
【教師篇】
好教師意味著什麼
好教師能根據具體情況來適時調整講課內容
好教師能讓學生用研究的態度來學習
好教師絕不撲滅學生心中寶貴的火花
好教師是學生精神生活的榜樣
好教師具有高度的情感修養
帕夫雷什中學的好教師
閱讀︰自我成長的方式
教學和教師的閱讀息息相關
為教師創造優良的閱讀環境
持之以恆地讀書
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
在教師集體中成長
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優勢
教師集體是促進教師個體不斷成長的搖籃
在師徒傳承中促進年輕教師成長
學習其他教師的經驗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
構建和諧的教師集體
讓教育研究豐富教師的教育生活
教師的勞動本身就接近于科學研究
教育研究可以讓教師工作充滿創造性
讓教育研究改變教師對自己工作的看法
實施教育研究從寫教育日記開始
在日常工作中進行研究
【教學篇】
走進課堂
在預設的基礎上把握生成
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深化知識
使每個孩子的力量和潛能都發揮出來
檢查作業
檢查作業要關照到全體學生
檢查作業是促進全體學生腦力積極化的手段
從教師檢查到學生自我檢查
檢查作業不是重復教科書
教師應當怎樣布置家庭作業
不要輕易給學生下定論
當教學出現意外時
為什麼學生的知識儲備越多,往後的學習反而越困難
學生上課開小差怎麼辦
尷尬的導入
為什麼孩子容易激動和發怒
被掐掉“幼芽”的“栗樹林蔭道”
分數不是懲罰的工具
教學和教育融合
讓知識觸及學生的靈魂
道德與智力相一致的可能途徑
警惕教學和教養的簡單嫁接
課堂教學是點燃學生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第一朵火花
教師是達到教學與教育有機統一的推手
附錄︰本書引用蘇霍姆林斯基著作一覽
【學生篇】
呵護學生心靈最敏感的地方
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感知學生的痛苦
善于撫慰受傷的心靈
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為他們著想
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懷
不要傷害學生敏感的心靈
培養學生的同情心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興趣問題佔有特殊的地位
興趣蘊涵于認識深藏的奧秘之中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引人入勝的智力生活
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就感
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不意味著使學習遷就興趣
教師是學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盞指路明燈
學生犯錯誤了
學生往往想做禁止做的事
諒解對人的觸動要比懲罰強烈得多
學校是學生可以犯錯誤的地方
樹立威信,把握批評的分寸
給學生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
延緩懲罰,事半功倍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遭遇“後進生”
您理解和同情學生嗎
所有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天賦和尊嚴
擴大學生的閱讀範圍
在耐心等待中收獲奇跡
因材施教
給思想不集中的學生準備特制習題集
【教師篇】
好教師意味著什麼
好教師能根據具體情況來適時調整講課內容
好教師能讓學生用研究的態度來學習
好教師絕不撲滅學生心中寶貴的火花
好教師是學生精神生活的榜樣
好教師具有高度的情感修養
帕夫雷什中學的好教師
閱讀︰自我成長的方式
教學和教師的閱讀息息相關
為教師創造優良的閱讀環境
持之以恆地讀書
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
在教師集體中成長
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優勢
教師集體是促進教師個體不斷成長的搖籃
在師徒傳承中促進年輕教師成長
學習其他教師的經驗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
構建和諧的教師集體
讓教育研究豐富教師的教育生活
教師的勞動本身就接近于科學研究
教育研究可以讓教師工作充滿創造性
讓教育研究改變教師對自己工作的看法
實施教育研究從寫教育日記開始
在日常工作中進行研究
【教學篇】
走進課堂
在預設的基礎上把握生成
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深化知識
使每個孩子的力量和潛能都發揮出來
檢查作業
檢查作業要關照到全體學生
檢查作業是促進全體學生腦力積極化的手段
從教師檢查到學生自我檢查
檢查作業不是重復教科書
教師應當怎樣布置家庭作業
不要輕易給學生下定論
當教學出現意外時
為什麼學生的知識儲備越多,往後的學習反而越困難
學生上課開小差怎麼辦
尷尬的導入
為什麼孩子容易激動和發怒
被掐掉“幼芽”的“栗樹林蔭道”
分數不是懲罰的工具
教學和教育融合
讓知識觸及學生的靈魂
道德與智力相一致的可能途徑
警惕教學和教養的簡單嫁接
課堂教學是點燃學生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第一朵火花
教師是達到教學與教育有機統一的推手
附錄︰本書引用蘇霍姆林斯基著作一覽
序
散文家梁衡先生認為閱讀是一種精神需求,如同吃飯一樣是一種物質需求。這種需求由低到高可分為六個層次︰刺激、休閑、信息、知識、思想和審美。如果說閱讀是人的一般需求,並無有無之別,只有層次之分的話,那麼以培養人為己任的教師,對于閱讀的需求理應較常人更為旺盛,閱讀所需到達的層次也理應較常人更高。為了契合這種閱讀需求,從內容來看,則沒有比閱讀教育大師的經典作品更為合適的了。
在教育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教育大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是我們最應珍視的財富。這些財富就像火種一樣,能點燃激情,照亮前方,啟發教師發現和生成屬于他們自己的教育思想。雖然在某個特定階段,教育大師的思想和實踐總難免有著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性,但他們那些獨到的教育智慧無論在何時何地,對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進而改革教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都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不過,教師如何接近教育大師,如何與大師建立沒有隔閡、沒有阻礙的溝通渠道,如何從大師那里汲取教育滋養,是一個至關重要卻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一直以來,教育大師的典籍都是以學界的“自留地”的面貌示眾——不是太厚重,就是太專業;不是過于艱澀,就是晦澀難懂。教師僅僅仰望大師的背影就已經很吃力,遣論站到大師的肩膀上了!
由此,改變閱讀方式,和教育大師展開平等對話和交流,就成為教師經典閱讀的可能出路。而新的閱讀方式離不開相應的文本支撐。這里我很高興看到幾位年輕的教育研究者在嘗試做這一文本建構工作,並形成本套叢書的成果。
綜觀叢書各冊的編寫,不難發現,作者們力避以任何既定的理論框架去“框”教育大師的經典作品,從中解讀出某思想“古已有之”式的結論,而是回到經典作品本身,試著挖掘教育大師本人試圖傳達的東西。當然,從解釋學的角度看,當“挖掘”開始的時候,東西就已未必是教育大師本人試圖傳達的,而是摻入了“挖掘者”想要傳達的東西。為此,作者們采取把“挖掘”出來的東西和原初的東西(即經典作品中的原文)一並呈現的方式,不僅說明挖出了什麼,還說明挖掘之前的樣子,給教師們從自己的角度進行“再挖掘”或者“重新挖掘”提供條件。
這樣的編撰思路決定了本套叢書的閱讀方式,不是以往的“領讀”——為經典提供一個權威解釋,帶領教師們去理解掌握,而是“共讀”——猶如面對面就某教育大師的經典作品一起閱讀討論一般,作者們就心有所感處談了他們的看法,也請讀者諸君就心有所動處談談所見,共同理解,共同提高。因此,教師們不妨把編著者們的解讀看作“寫在書頁上的眉批”,他們寫下了他們的“眉批”,也請您寫下您自己的“眉批”。在這個意義上,書並未寫完,而是將在您的手中不斷續寫,不斷描畫。
……
在教育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教育大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是我們最應珍視的財富。這些財富就像火種一樣,能點燃激情,照亮前方,啟發教師發現和生成屬于他們自己的教育思想。雖然在某個特定階段,教育大師的思想和實踐總難免有著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性,但他們那些獨到的教育智慧無論在何時何地,對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進而改革教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都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不過,教師如何接近教育大師,如何與大師建立沒有隔閡、沒有阻礙的溝通渠道,如何從大師那里汲取教育滋養,是一個至關重要卻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一直以來,教育大師的典籍都是以學界的“自留地”的面貌示眾——不是太厚重,就是太專業;不是過于艱澀,就是晦澀難懂。教師僅僅仰望大師的背影就已經很吃力,遣論站到大師的肩膀上了!
由此,改變閱讀方式,和教育大師展開平等對話和交流,就成為教師經典閱讀的可能出路。而新的閱讀方式離不開相應的文本支撐。這里我很高興看到幾位年輕的教育研究者在嘗試做這一文本建構工作,並形成本套叢書的成果。
綜觀叢書各冊的編寫,不難發現,作者們力避以任何既定的理論框架去“框”教育大師的經典作品,從中解讀出某思想“古已有之”式的結論,而是回到經典作品本身,試著挖掘教育大師本人試圖傳達的東西。當然,從解釋學的角度看,當“挖掘”開始的時候,東西就已未必是教育大師本人試圖傳達的,而是摻入了“挖掘者”想要傳達的東西。為此,作者們采取把“挖掘”出來的東西和原初的東西(即經典作品中的原文)一並呈現的方式,不僅說明挖出了什麼,還說明挖掘之前的樣子,給教師們從自己的角度進行“再挖掘”或者“重新挖掘”提供條件。
這樣的編撰思路決定了本套叢書的閱讀方式,不是以往的“領讀”——為經典提供一個權威解釋,帶領教師們去理解掌握,而是“共讀”——猶如面對面就某教育大師的經典作品一起閱讀討論一般,作者們就心有所感處談了他們的看法,也請讀者諸君就心有所動處談談所見,共同理解,共同提高。因此,教師們不妨把編著者們的解讀看作“寫在書頁上的眉批”,他們寫下了他們的“眉批”,也請您寫下您自己的“眉批”。在這個意義上,書並未寫完,而是將在您的手中不斷續寫,不斷描畫。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