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卡連柯被高爾基譽為“新型教育家”和“天才教師”,他的教育理論影響了整個世界。
★他的創新教育體現了無窮的智慧和作為靈魂工程師的獨具匠心。
一線教師如何接近教育大師,如何與他們建立沒有隔閡、沒有阻礙的溝通渠道,如何從中汲取教育滋養,是一個至關重要卻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
“常青藤‧一本書讀懂世界教育家”叢書秉承“共讀”的編寫理念,我們不以任何既定的理論框架去“框”教育大師的經典作品,而是回到經典作品本身,挖掘教育大師本人試圖傳達的東西,以“挖掘”出來的東西和原初的東西(即經典作品中的原文)一並呈現的方式,不僅說明挖出了什麼,還說明挖掘之前的樣子,讓教師從自己的角度進行“再挖掘”——猶如面對面就某教育大師的經典作品一起閱讀討論,作者就有所感處談看法,教師就有所動處談所見,共同理解,共同提高。面對面的對話方式,貼近大師深入共讀,影響您的教學人生
目錄
導讀︰像馬卡連柯一樣育人教書
【集體教育篇】
要求︰建立班級集體的第一必需品
堅定不移地提出要求
巧妙使用學生中的積極分子
當集體向個人提出要求時
小組是學生集體的基層組織
形成權責明確的學生小組
學生是班級管理的主人
班級自治機構︰組長會議
民主班會從全員參與開始
平行教育影響的邏輯
在教育個人時應兼顧整個集體的教育
集體的輿論、風格是重要的教育因素
當整個集體反對某個學生的時候
依靠教師集體的力量培養學生集體
教師沒有權力單獨行動
愛戴是在無形之中產生的
不讓任何一個人感覺到自己是教育的對象
【前景教育篇】
近景: 明天一定要比今天更好
物質環境︰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前景
只在愜意的原則上建立近景是非常錯誤的
按照教育目的建立近景
中景: 經過努力可以實現
為中景做充分的準備
不要取消快樂的璁假
遠景︰集體追求的遠大而高尚的目的
把學生的生活看作未來社會的一部分
協調個人遠景和集體遠景
與畢業生保持密切的聯系
教育前景︰且行且看
教育前景沒有終點
寬容地對待那些沒有開花的理想
【紀律教育篇】
紀律不是教育的手段
把紀律當作我們精神上的幸福形式
紀律是個人行動中克己原則的表現
用專門的形式組織有關紀律的經驗
紀律是教育的結果
生活制度是一種手段
紀律是個體自覺性與集體要求的充分結合
紀律和創造性是分不開的
紀律檢查和考驗不應當頻繁使用
登記與每日報告
不要把關于紀律的談話變成道德說教
紀律越辯越明
以身作則
【懲罰教育篇】
合理的懲罰制度是必要的
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
懲罰是集體影響的形式
若因學生能力不足,不要應用懲罰
懲罰是一件非常細致的事情
被懲罰者應當知道受罰的原因與意義
懲罰不應該造成任何身體上和精神上的苦痛
不翻舊賬
在懲罰問題上,不能開出一張通用的藥方
在懲罰之前,不要使用壓制手段
優秀的社員要首先受到懲罰
不要懲罰過度
【勞動教育篇】
勞動教育是什麼
勞動教育是勞動與教育的自然結合
勞動教育是集體的教育
勞動教育是生產過程的教育
勞動教育可以做什麼
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勞動技能和組織能力
勞動教育可以培養積極的態度與情感
勞動教育有助于形成真正的性格
【教育技巧篇】
教育技巧與教育目的相聯系
教育技巧應有利于學生的性格發展
教育技巧是需要教導的一種專門技能
從經驗中獲得教育技巧
教師的觀察力、表情、聲調與情緒
發展觀察力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教師要善于運用聲調和面部表情
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教師不會成為好教師
教育技巧體現在教師的儀表、行為之美
不能脫離集體教育的方法體系
信任源自對學生的尊重
對學生的要求要建立在愛的基礎上
善用集體的力量點燃孩子的心靈之火
附錄︰本書引用馬卡連柯著作一覽
【集體教育篇】
要求︰建立班級集體的第一必需品
堅定不移地提出要求
巧妙使用學生中的積極分子
當集體向個人提出要求時
小組是學生集體的基層組織
形成權責明確的學生小組
學生是班級管理的主人
班級自治機構︰組長會議
民主班會從全員參與開始
平行教育影響的邏輯
在教育個人時應兼顧整個集體的教育
集體的輿論、風格是重要的教育因素
當整個集體反對某個學生的時候
依靠教師集體的力量培養學生集體
教師沒有權力單獨行動
愛戴是在無形之中產生的
不讓任何一個人感覺到自己是教育的對象
【前景教育篇】
近景: 明天一定要比今天更好
物質環境︰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前景
只在愜意的原則上建立近景是非常錯誤的
按照教育目的建立近景
中景: 經過努力可以實現
為中景做充分的準備
不要取消快樂的璁假
遠景︰集體追求的遠大而高尚的目的
把學生的生活看作未來社會的一部分
協調個人遠景和集體遠景
與畢業生保持密切的聯系
教育前景︰且行且看
教育前景沒有終點
寬容地對待那些沒有開花的理想
【紀律教育篇】
紀律不是教育的手段
把紀律當作我們精神上的幸福形式
紀律是個人行動中克己原則的表現
用專門的形式組織有關紀律的經驗
紀律是教育的結果
生活制度是一種手段
紀律是個體自覺性與集體要求的充分結合
紀律和創造性是分不開的
紀律檢查和考驗不應當頻繁使用
登記與每日報告
不要把關于紀律的談話變成道德說教
紀律越辯越明
以身作則
【懲罰教育篇】
合理的懲罰制度是必要的
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
懲罰是集體影響的形式
若因學生能力不足,不要應用懲罰
懲罰是一件非常細致的事情
被懲罰者應當知道受罰的原因與意義
懲罰不應該造成任何身體上和精神上的苦痛
不翻舊賬
在懲罰問題上,不能開出一張通用的藥方
在懲罰之前,不要使用壓制手段
優秀的社員要首先受到懲罰
不要懲罰過度
【勞動教育篇】
勞動教育是什麼
勞動教育是勞動與教育的自然結合
勞動教育是集體的教育
勞動教育是生產過程的教育
勞動教育可以做什麼
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勞動技能和組織能力
勞動教育可以培養積極的態度與情感
勞動教育有助于形成真正的性格
【教育技巧篇】
教育技巧與教育目的相聯系
教育技巧應有利于學生的性格發展
教育技巧是需要教導的一種專門技能
從經驗中獲得教育技巧
教師的觀察力、表情、聲調與情緒
發展觀察力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教師要善于運用聲調和面部表情
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教師不會成為好教師
教育技巧體現在教師的儀表、行為之美
不能脫離集體教育的方法體系
信任源自對學生的尊重
對學生的要求要建立在愛的基礎上
善用集體的力量點燃孩子的心靈之火
附錄︰本書引用馬卡連柯著作一覽
序
散文家梁衡先生認為閱讀是一種精神需求,如同吃飯一樣是一種物質需求。這種需求由低到高可分為六個層次︰刺激、休閑、信息、知識、思想和審美。如果說閱讀是人的一般需求,並無有無之別,只有層次之分的話,那麼以培養人為己任的教師,對于閱讀的需求理應較常人更為旺盛,閱讀所需到達的層次也理應較常人更高。為了契合這種閱讀需求,從內容來看,則沒有比閱讀教育大師的經典作品更為合適的了。
在教育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教育大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是我們最應珍視的財富。這些財富就像火種一樣,能點燃激情,照亮前方,啟發教師發現和生成屬于他們自己的教育思想。雖然在某個特定階段,教育大師的思想和實踐總難免有著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性,但他們那些獨到的教育智慧無論在何時何地,對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進而改革教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都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不過,教師如何接近教育大師,如何與大師建立沒有隔閡、沒有阻礙的溝通渠道,如何從大師那里汲取教育滋養,是一個至關重要卻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一直以來,教育大師的典籍都是以學界的“自留地”的面貌示眾——不是太厚重,就是太專業;不是過于艱澀,就是晦澀難懂。教師僅僅仰望大師的背影就已經很吃力,遣論站到大師的肩膀上了!
由此,改變閱讀方式,和教育大師展開平等對話和交流,就成為教師經典閱讀的可能出路。而新的閱讀方式離不開相應的文本支撐。這里我很高興看到幾位年輕的教育研究者在嘗試做這一文本建構工作,並形成本套叢書的成果。
綜觀叢書各冊的編寫,不難發現,作者們力避以任何既定的理論框架去“框”教育大師的經典作品,從中解讀出某思想“古已有之”式的結論,而是回到經典作品本身,試著挖掘教育大師本人試圖傳達的東西。當然,從解釋學的角度看,當“挖掘”開始的時候,東西就已未必是教育大師本人試圖傳達的,而是摻入了“挖掘者”想要傳達的東西。為此,作者們采取把“挖掘”出來的東西和原初的東西(即經典作品中的原文)一並呈現的方式,不僅說明挖出了什麼,還說明挖掘之前的樣子,給教師們從自己的角度進行“再挖掘”或者“重新挖掘”提供條件。
這樣的編撰思路決定了本套叢書的閱讀方式,不是以往的“領讀”——為經典提供一個權威解釋,帶領教師們去理解掌握,而是“共讀”——猶如面對面就某教育大師的經典作品一起閱讀討論一般,作者們就心有所感處談了他們的看法,也請讀者諸君就心有所動處談談所見,共同理解,共同提高。因此,教師們不妨把編著者們的解讀看作“寫在書頁上的眉批”,他們寫下了他們的“眉批”,也請您寫下您自己的“眉批”。在這個意義上,書並未寫完,而是將在您的手中不斷續寫,不斷描畫。
……
在教育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教育大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是我們最應珍視的財富。這些財富就像火種一樣,能點燃激情,照亮前方,啟發教師發現和生成屬于他們自己的教育思想。雖然在某個特定階段,教育大師的思想和實踐總難免有著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性,但他們那些獨到的教育智慧無論在何時何地,對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進而改革教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都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不過,教師如何接近教育大師,如何與大師建立沒有隔閡、沒有阻礙的溝通渠道,如何從大師那里汲取教育滋養,是一個至關重要卻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一直以來,教育大師的典籍都是以學界的“自留地”的面貌示眾——不是太厚重,就是太專業;不是過于艱澀,就是晦澀難懂。教師僅僅仰望大師的背影就已經很吃力,遣論站到大師的肩膀上了!
由此,改變閱讀方式,和教育大師展開平等對話和交流,就成為教師經典閱讀的可能出路。而新的閱讀方式離不開相應的文本支撐。這里我很高興看到幾位年輕的教育研究者在嘗試做這一文本建構工作,並形成本套叢書的成果。
綜觀叢書各冊的編寫,不難發現,作者們力避以任何既定的理論框架去“框”教育大師的經典作品,從中解讀出某思想“古已有之”式的結論,而是回到經典作品本身,試著挖掘教育大師本人試圖傳達的東西。當然,從解釋學的角度看,當“挖掘”開始的時候,東西就已未必是教育大師本人試圖傳達的,而是摻入了“挖掘者”想要傳達的東西。為此,作者們采取把“挖掘”出來的東西和原初的東西(即經典作品中的原文)一並呈現的方式,不僅說明挖出了什麼,還說明挖掘之前的樣子,給教師們從自己的角度進行“再挖掘”或者“重新挖掘”提供條件。
這樣的編撰思路決定了本套叢書的閱讀方式,不是以往的“領讀”——為經典提供一個權威解釋,帶領教師們去理解掌握,而是“共讀”——猶如面對面就某教育大師的經典作品一起閱讀討論一般,作者們就心有所感處談了他們的看法,也請讀者諸君就心有所動處談談所見,共同理解,共同提高。因此,教師們不妨把編著者們的解讀看作“寫在書頁上的眉批”,他們寫下了他們的“眉批”,也請您寫下您自己的“眉批”。在這個意義上,書並未寫完,而是將在您的手中不斷續寫,不斷描畫。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1